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屏石

2015-10-08 02:21:21

翻律政意識未果,倒翻出了民性


      在當下國產電影追求票房與情懷的浪濤中,能有意識去選中《十二怒漢》翻拍實屬難得,並且如果沒有看過《十二怒漢》的話,正需要被啟蒙的初高中生看一看也是佳片。但是可惜,由於我國的體制畢竟同西方不同,為了能夠創造出可以討論此事的環境氛圍,將此事的情景搬在法律學院中模仿西法小法庭去討論,從一開始就不具備法律的嚴肅性。
       雖然在努力的試圖增強影中任務的個性和表現力,但是比起原片差了很多。身為一名不懂影視技術的我能看出來的包括電影的節奏把握失當,尤其是每次投票前的爭執都應該是層層遞進,到全票通過前的前兩次應該是扣人心弦的高潮,卻沒能被導演和演員抓住。究其原因,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演員的表演過於誇張。按順序發言的陪審員尚未表明觀點就被打斷,然後每個人都具有較為強烈的攻擊性,乃至組織的組長也是彎腰坐凳子上咬著牙,一副努力控制自己憤怒的樣子,(除了8號明顯「演」出的鎮靜而非良好素養)並且每個人聽不得兩句不好聽的話便會結合因為自己的個性與經歷互相打起來,並且高聲嚷嚷。非常「鬧劇化」,《十二公民》中最核心的對個人生命的尊重被掩蓋在了這樣激烈的「老爺們兒爭執」里。在這些「有理也要聲高」的「陪審員」中,五號那位陪審員關於「您的萬一,嫌疑犯的「一萬」」的獨白中情緒掌控的我認為可以給個良好。在這些演員中表演力很是不錯。
但是,這十二個演員卻陰差陽錯拍出了國民的民性。最明顯的便是每個人身上的痛苦都被自己認為苦大仇深,並運用自己的痛苦經歷合理化失職行為。(像三號最後獨白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很大程度影響了他的判斷,雖然表演出的好像是屈服於12個人,而不是心裡也認為無罪卻由於心理原因不肯承認。於是本片法律的權威和嚴肅性又差了幾分。)並且由於自己曾經背負過得苦痛,在向陌生人流露出來時沒有一點克制反而有些聲嘶力竭(5號除外)的樣子,一副要大家聽完悲慘遭遇之後捐錢捐物幫助振興家園的感覺,這恰恰是咱們這塊兒的民性啊。 在大街上買賣家一句話言語不和,並沒有哪方試圖讓自己忍耐一下,然後在街道上當著自己六七歲孩子的面與賣家爭執,如果是老婆婆興許會坐地上痛苦自己命苦,卻不顧命苦同買賣不合的關聯性太小。晚上大排檔上的年輕漢子因為一個眼神相對就可以打起來。這種情況並不是人人都有,而是確實存在,並且發生的頻率並不低。
       咱們這塊兒的人啊,有點被自己小聰明坑到了的樣子。本意試圖不吃虧,試圖通過賣柔弱爭取圍觀群眾的同情輿論討伐對方,試圖展示自己的孔武有力,讓別人臣服,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忘卻了本意,有時候戲演的過了反而認真,戲過了火,就需要更大的代價才能收場。說白了就是,放縱心裡無(ji)來(ya)由(yi jiu)的怒火過了頭,再給自己找臺階下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討論咱們這塊兒的人怎麼就這麼容易讓自己積壓不知道哪裡來的怨氣、怒氣、忍無可忍,就是一個需要更正經和更加有理有據的討論了。對於為何不尊重別人的言行如此普遍,對事不對人的原則為何被漠視的原因同上。片中3號的「我就是他爹,兒子對老子這樣就是不行!」的意識讓圍觀者,我的心中生起一股悲傷。即使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條件使子女不忍心恣意的傷害父母,卻阻擋不了父母用自己有限的價值觀傷害子女,也阻擋不了父母被自己的強硬態度傷害自己。
       我在見男朋友家長的時候,他的父親告訴我自己16就出來工作,補貼家用。這一代與之上的人們所過的日子不是我們新生的孩子能夠想像的,反問如果自己大半輩子想的都是「吃」的問題,又哪裡有閒情逸緻去考慮「尊重、人權」呢?我想也許我也很容易變得如我的父母一樣。所以我想,等我們這些20多歲的人年紀大了,能否用我們更為不偏激的價值觀人生觀,去為這些初高中毆打別的同學也別別的同學毆打的孩子們,為我們自己的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溫和的社會環境,使他們模仿、觀察我們的行為,從而比我們更」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