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2,265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5-10-10 13:45:15

夏爾巴人喊你們回家吃飯


上山上山哎的電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21966/?start=100#comments
一旦評論翻頁,樓主就不大會翻去後面看了。請大家自覺文明發言。

====================正文==================

四支團隊同天攻頂,五人死於南坡,三人死於北坡。96山難保持「珠峰史上最大事故」的頭銜,直到2014。雪崩事故之後,鋪天蓋地的報導,終於把目光投向了用生命換取微薄收入的本土嚮導。當然商業登山隊的利弊還是要總結的。記者一支筆兩片嘴皮,從來不滿足於「事實及其全部」。

隨AC隊攻頂卻並未與Rob走完最後一程(各種意義上)也沒有參與11日的救難工作,記者Krakauer以「第一手資料」的立場寫了Into Thin Air,話裡話外,文前文後,是要總結血淚教訓以便寡人悟道的。

本片主要改編自該本——算是紀實報導——吧。但是撇去了Krakauer各種「真知灼見」的批鬥,只保留了事件的部份。在風暴這一節則加入了在10日攻頂並最先進行救難工作且成功撈出三人的MM隊職業嚮導Anatoli Boukreev在其口述的回憶錄The Climb中的情節。

Anatoli就是Krakauer在ITA一書中選擇的主要撕逼對象。

所以可以想見,影片是極力淡化了Krakauer的主觀立場——乃至他的存在感。這個ITA的第一視角,在影片裡幾乎只有名字在不斷出場。很顯然的,是要在至今沒有消停的撕逼大戰中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

那麼問題就來了。電影在容量上不如書本,在表現形式上也難以做到「文字分析批判」的效果。
拍災難片,不可能面面俱到,以下三個角度只能取捨:要嘛條分縷析事故產生的背景原因及後果,以便發人深省耐人深思避免事故重演;要嘛重現災難全程,務必細節詳盡畫面衝擊讓人身臨其境,末了感嘆人之渺小而生命之可敬,刺激觀眾的腎上腺;要嘛以災難為背景,表現人性在極端環境下面對死亡之危脅時的多面及深刻。

三條大路只要一心走到底都可以通向羅馬,本片卻是每一條都只走了三分之一。就這麼吊在那裡了。

The Climb中倒是對於登山的各種前期準備(找錢找人找裝備)有十分詳盡的描寫。這部份作為「顧客」的身份出現在AC隊的Krakauer並不通曉。於是電影裡也就沒有了。
而實際上,這一段才是讓一般觀眾了解「商業登山隊」到底是個什麼概念,隊中的人物到底都有什麼義務和責任,在登山過程中有什麼具體的工作,會因登頂的成敗而受到什麼樣的人生影響。
如果對這些都不了解,那麼影片中Rob和Scott一開始的緊張感就顯得沒來由,後面交涉中南非隊的不合作也就只有「任性」這一解釋了。
不知道Guy這個角色的身份及工作內容的觀眾們快舉起你們的電影票讓我看到!

造成96山難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影片裡倒是都點到了——也就只有點到為止。

原因一:路沒有準備好。因為各方對此事說法不一,目前未有定論。但是夏爾巴嚮導與領隊之間溝通不良是肯定的。至於為什麼溝通不良,影片不揣測之餘,乾脆那些眾說紛紜的情節全都省了。

原因二:Rob未能阻止Doug登頂,反而陪同其前往。以致於身為領隊的他未能盡到護送其他顧客下山的責任。Doug,難波康子和本隊嚮導的死亡,Beck的重傷,他這個不理性的決定都脫不開干係。
但是前文已經說了,Krakauer主撕Anatoli,於是影片也就極大淡化,甚至可以說美化了Rob的動機。

原因三:AC隊的嚮導Andy 哈里斯以為南頂的氧氣瓶是空的(其實都是滿的),致使Rob和Doug未能及時得到氧氣。普遍認為哈里斯是因為大腦在高山上工作不良產生了誤判。
電影迫於時間,沒有太多著墨刻畫人在「死亡線」以上的狀態。外加剪輯混亂。應該說氧氣事件的內因外情,真是只有本身知道96山難的觀眾才能看懂了。

商業登山隊的背景,及這幾項災難主因都說得不清不楚,外加兩邊不得罪的曖昧立場,無論是分析還是反省自然都是不可能的了。

再說災難的實況轉播。
除了AC和MM這兩支隊伍之外,遇難的還有台灣登山隊。風暴時,高銘和是跟Scott躺在一起的,只不過在夏爾巴嚮導救難時,發現後者已經失去意識,選擇救出了前者。這一段,連同北面攻頂三人死亡的印度登山隊,通通被編劇給吃了。
由於過程細節的缺失,眾多明星臉毫無必要的出現(什麼打醬油角色都喊大牌來演,這股壕氣衝天我是服的),反倒令得影片的「真實感」大打折扣。

最後就說人物塑造。

身為主角的Rob始終處於一個「面目模糊」的狀態。還不是Beck來得性格分明,跟一出場就活色生香的Scott更是沒法比。好像隻不過是因為他們隊上死的人最多,加上有妻子待產的他死得最符合好萊塢戲劇原則,所以他才成了主角。

至於另一領隊Scott,性格是有了,卻因為沒有「主角」這個光環,其行動線索和動機被寫得七零八落。他之所以未能及時下山,主要是缺乏休息。他缺乏休息是因為他的一位顧客——也是他的好友——因健康問題不能如願攻頂,他特意返回本營去通知並安慰。這一段故事,影片拍是拍了,但我懷疑有任何觀眾看清楚他這一條情節線了。

兩大主角都成這樣了,關於配角們有什麼家庭背景身世故事,為了什麼理由登珠峰,真是能有一兩句台詞說白說白就大幸了。戲分這麼一攤,結果就是誰都沒有說通說透,什麼「我有抑鬱」什麼「為了孩子們」都不過通俗故事片裡一句蒼白的口號,沒有任何說服和感動人的力量。
如果不是本身喜歡登山的觀眾,看到這種人物描寫,應該只會覺得這批人no zuo no die為毛try吧……

於是在看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心裡不斷盤旋是這麼想法——導演對於事故既沒有立場,看起來也不是登山愛好者,無論對於人性還是天災也都沒什麼興趣的樣子,也不是考據癖資料搜集狂,更沒有做偽紀錄片的意願,所以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到底是個什麼?
如果只是為了乾巴巴地講說有這麼個事兒,看wiki好像更省時省力省錢。全片只要出一行字幕「請各位觀眾回去google 1996 珠峰 故事這三個關鍵詞」足夠了。電影這個東西,ms不是「影像wiki解說」這麼個定位吧。

-----------------我是夏巴人的分割線---------------

影片情節既然主要取材於ITA,自然是以AC隊為主。實際上這次山難中,是MM隊更具有戲劇性。

領隊Scott和嚮導Anatoli以及他們的夏巴嚮導Lopsang都很有個性。與AC同天攻頂也遭遇到風暴,全隊最後只有Scott一人遇難。

Krakauer吐Anatoli的槽點我其實一直沒有get到。Rob倒是帶著氧氣登頂也留在最後幫助他的顧客Doug,結果呢?Anatoli沒帶氧氣,最後他隊上一個顧客都沒死,他如果帶氧氣,最好的結局就是一個顧客都不死嘛,有什麼差別嗎?

最壞的結果呢?

我同意Anatoli的看法——氧氣瓶會給一種「錯誤的安全感」。Rob敢於違反2點原則幫助明顯已經體能不濟的Doug登頂,是因為他以為夏爾巴嚮導在山頂儲放了足夠的氧氣。卻沒有想到人為(Andy的誤判)和天氣(氧氣瓶結冰)令得他沒能用上這些氧氣。

假使Anatoli也像Rob一樣攜氧上山。沒錯,他是能夠在頂上多留一個小時。然後呢?當風暴來到,他的氧氣瓶會不會因天氣而無用?沒有氧氣又在8000米以上停留了那麼久,他會不會出現幻覺?還能不能成功下山?如果他無法安全下山,留在風暴裡的其他人也就失去了第一波救助。他隊上三枚遇難的顧客還能不能生還?

「Anatoli不攜氧登頂就是沒有職業道德」完全是Krakauer站在顧客立場上的一廂情願。

比如說跑馬拉松。姐付給組委會報名費,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比賽前的資訊供應,比賽中的食物與水份補給,緊急醫療救護,道路疏通安全,比賽後的服務。就是這些,至於那42公里,不管是天上下雨下雪下刀子,都必須是參賽者自己獨立跑完的,不能有人推不許有人拉不准抄近路。如果參賽者因為準備不足或者意外狀況,猝死在途中,不關其他任何人的事。如果參賽者因為能力不夠或者意外狀況,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抵達終點,終點一關絕對不因為任何理由延時。

這是「運動」起碼的尊嚴——自己選的路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想任何一個以「挑戰自我」為理由(無論是否嘴上說說)去長跑去登山去越野的人都會同意這個說法。

但是在商業登山隊裡,這種運動者與運動本身的責任與義務關係被扭曲了。有些人似乎是抱著「我花了錢,你就算是背也要把我背上山再背下來」的想法在要求登山嚮導。像這種人,登的不是珠峰,只是內心的虛榮而已。正是這種人的理直氣壯,令得「登上世界之顛」不復有昔日的意義。正是這種人的活躍存在,才使得1996年5月10日的珠峰擁擠不堪。而正是這種人,在拒絕回去救援隊友之後,回來寫下了「責任需要由嚮導來負」的話。

96山難中,沒有夏爾巴嚮導遇難。而他們從不自誇為珠峰的征服者,從不以登頂為炫耀。他們了解山了解自然也了解自己的能力。

他們不但不用攜氧登頂,還能把滿的氧氣瓶背上去,把空的氧氣瓶背下來。多少「登山愛好者」把垃圾留在了珠峰,要不是Scott Fischer開啟志願清除垃圾的活動,還得有」登山愛好者「繼續把他們的空氧氣瓶留在那裡?

這些以為自己花了幾萬美金就有資格登頂的人,才是最沒有道德的最厚顏無恥的,跟攜不攜氧沒有關係。夏爾巴人喊你們回家吃飯。

-----來!幹了這碗雞湯---------------------

我第一段說了夏爾巴人是以嚮導謀生的。不知道為毛還有這麼多心裡有雞湯看誰都是雞湯的同學要和我乾杯。

如果賣命賺點微薄的薪水養家是「雞湯」的話,那些「因為山在那裡」就去登珠峰的說法,應該都是甲魚湯了吧。
  
為了幫助這些被雞湯糊了眼的同學,我不得不把本文以夏爾巴人為題的「字裡行間」意思整理出來裸奔一下。

在「爬山」這件事情上,夏爾巴人是天生的。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基因已經適應了環境。
每次有隊伍登珠峰,他們都是最早上去最晚下來做最危險的工作經歷過比領隊(就別說客戶了)更多的兇險情況。有人遇難也是第一時間被委託去救援。
而他們能夠全身而退以登珠峰謀生(而不視其為「極限挑戰」),那是因為他們自然(天)了解山(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人),知道路會看天氣會正確估量自身。
  
反觀某而告稱熱愛登山的人,沒有天生基因就算了連後天強生都辦不到。
不了解山就妄欲征服之,不了解自然就任性冒進之,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隨便挑戰之,想花錢去珠峰「觀光」一番,這種行徑不說「道德淪喪」但至少是不尊重生命連累別人還禍害群體。
商業登山隊造成珠峰擁堵。不用繩路不用帶氧就能登上珠峰的專業登山者還不得不給花了錢就是大爺的觀光團們讓路。這給專業登山隊造成了多少麻煩和危險?真的你花了錢就以為自己是上帝,別人被你拖累甚至丟了命都是活該自找的?
  
我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希望各位走到哪裡都要跟人乾一杯雞湯的同學們能把你們心裡的雞湯清一清。否則你們看這個世界只怕都是雞湯色的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