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

福尔摩斯先生/福尔摩斯的最后奇案(港)/思维的轻颤

6.8 / 67,922人    104分鐘

導演: 比爾坎登
編劇: Arthur Conan Doyle
演員: 伊恩麥克連 蘿拉琳妮 派崔克甘迺迪 真田廣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eorge H

2015-10-16 07:59:19

無情,是孤獨的兇手


這真是一部精緻的電影,精緻得猶如福爾摩斯案件般縝密而細膩。電影看罷,我不由自主地回憶片中的每句耐人尋味的台詞,每個相互關聯的場景,生怕疏忽了哪個細節,無法讀懂這羈絆福爾摩斯半生的最後一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福爾摩斯正是故事中那個最孤獨的人。
故事裡,「安」的案件並不復雜,福爾摩斯準確推演出了所有細節,但聰明的他卻疏忽了「安」言行背後那顆孤獨的心:安渴望有人能理解她失去愛子的傷痛,而他則是她世上唯一值得一絲期許的人。然而,不通人情的福爾摩斯自以為是的那句回應,最終造成了自殺悲劇的上演。福爾摩斯對此是自責的,選擇隱退便是對自己的懲罰,顯然這樣的懲罰不足以讓他得到自我原諒,進而他選擇了遺忘,忘記那個令自己羞恥的案件,最終,成了個孤獨終老的「無情」者。
我想,這個迷失於無情的福爾摩斯,才是原著作者和電影導演旨在刻畫和揭露給讀者的真正形象。故事意在表達的也是這種對人情的冷漠所帶來的可怕與傷害。片中的福爾摩斯既是孤獨的兇手,也是孤獨的受害人。他因自己的無情而忽視並傷及了旁人的感情(包括對對朋友「華生」、對哥哥麥「考夫」、還是對案件當事人「安」、「梅崎」,以及管家「門羅」太太),也因此經受著孤獨生活的懲罰。仔細想來,無論是作者,還是導演,都似乎在以人性地眼光去重新審視這個我們眼中的完人,去批判他智慧和思維上的完美,因為這份完美讓他不再像個常人,令他一味地沉醉於智力的遊戲中竟忘卻了人與人情感的存在,正如片中所述:華生也沒真正能理解得了他,他也一生沒有結婚(我想,華生的結婚和離去就是一個明顯的反襯)。電影將這個孤獨的故事作為福爾摩斯最後一案,顯然是希望填補這個傳奇人物在情感上的空白。的確,一個我們幾代人崇拜至今的偶像,若從始至終都沒有理解他人的意識和能力的話,那將是多大的遺憾和悲哀!想到此,不禁想對作者致以一份讀者的敬意,感謝他的良苦用心,畢竟作者還是出於對他的熱愛,讓這個完人實現了真正的完美。
其實,電影對於「無情」的批評又何止停留在福爾摩斯本人懊惱與追悔之中,其更嚴厲的批判是在於「無情」的家庭和戰爭上。
回顧整部電影會發現,故事中的每個女性角色都是孤獨的,包括門羅太太,安,好友梅崎的母親——而造成這樣孤獨的罪魁禍首,就在於家庭的不幸,他們的家庭似乎都是殘缺不全的,那個家中的男人由於種種原因難以融合在這個家庭之中,或是死亡(門羅太大的丈夫)、或是離開(梅崎的父親)、又或不能理解(凱爾默先生),導致了一個個失去完整情感的家庭的誕生,進而使得渴望情感依賴的另一半倍感寂寞,在生命的孤獨中終老,而她們唯一的寄託都是只有自己的孩子,而「安」自己便是失去母愛的孩子,在自己流產兩次之後,她失落的人生也走到了鏡頭。(開篇火車上邂逅的母子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暗示)。
再往深處思考,造成這種殘缺「無情」家庭出現的直接緣由恰是那一場場無情的戰爭,如:安的父親是個上校,在一戰中死去,門羅太太的丈夫在二戰飛行中死去,梅崎的父親一戰後留在英王效力,福爾摩斯去日本廣島親眼目睹了二戰的可怕,路上看見的那個左臉毀容的年輕女性又是一個因戰爭遭受傷害的例證。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戰爭的無情所帶來的生者的傷痛。
由此可見,無論是福爾摩斯,還是家庭和戰爭,這三者都共同指向了「無情」,這個造成一生孤獨的兇手。我想,作者和導演精心構思這三個不同時空的案件的目的,絕非在於再次展現一次福爾摩斯完美的邏輯推理,而希望以此喚起讀者對人類情感的無比珍惜,讓我們明白:獲得一份內心情感的理解遠比獲取一切世俗的物質都來得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