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史蒂夫乔布斯/时代教主乔布斯(港)/史帝夫贾伯斯(台)

7.2 / 178,683人    122分鐘

導演: 丹尼鮑伊
編劇: 艾倫索肯
原著: 沃爾特艾薩克森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凱特溫絲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七

2015-10-17 05:28:25

獻給天才的花束【基本無劇透,極端花痴向,不喜誤入】




開場——多磨的往往都是好事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只要你有手機或電腦,你就知道賈伯斯是誰——環球電影美國發行部總監如此確信。也許在所有知名的IT界菁英或是商界企業家中,沒有哪一位能同時將個人魅力和爭議度結合的像賈伯斯一樣矛盾又和諧。對他和他的產品,你可以選擇喜歡或是憎惡,但唯一無法做到的是徹底忽視。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史蒂夫賈伯斯》這部電影。作為從籌備伊始就歷經換角風波、駭客事件、製作公司轉手等等負面消息從而鬧得滿城風雨的項目,參與其中的人都頂著不小的壓力。除了事先寫就的劇本,重要的導演和主演都並非第一選擇,火線頂替大衛芬奇的丹尼博伊爾、接手小李和貝爾而被嘲笑為PLAN C的麥可法斯賓德、霍夫曼的扮演人選從傑西卡查斯坦到娜塔莉波曼最後才以凱特溫斯萊特毛遂自薦作結,甚至連最終製作發行方環球都是花了3000萬等索尼轉手才得來的版權……而這些僅僅是個開始,直到現在他們的波折仍在繼續——賈伯斯的遺孀始終不認可電影的上映,而蘋果現任總裁庫克毫不留情的攻擊電影是對已過世的賈伯斯本人的一種消費,此舉成功地讓毒舌程度不下於其筆下任何角色的索金又狠狠炸了一回。

縱然面臨這些爭議,電影依舊在各方質疑和期待甚至看熱鬧的目光中,如同iMac發佈會上被賈伯斯本人扯落的綢布下的白色一體機般,裹挾著疾風驟雨和雷霆之勢,以奪目之姿驚艷亮相,呈現給觀眾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主題——屬於天才的狂歡盛宴
一言以蔽之,《史蒂夫賈伯斯》這部電影,是一群電影領域的天才們獻給另一位跨界天才的芬芳花束,也是這些天才們的靈感互相碰撞後孕育的智慧結晶。

劇本——抖擻的快板
就像一部最頂尖的歌劇或是交響樂章一樣,電影創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稱得上精雕細琢。展開這幅美麗繪卷,首當其衝映入眼簾的一定是索金操刀的劇本。像賈伯斯一樣,索金的天才也是肆意張揚和狂放外露的,他的自信和才華在他為這部電影搭建的骨架中一覽無遺。電影劇本完全由台詞構成,確切的說全篇都是索金最擅長的桌球式對話,你來我往環環相扣,沒有獨白沒有畫外音沒有字幕背景交代,所有的資訊都靠角色互動談話時自然而然的流露。這樣對於觀眾的注意力要求很高,因為幾乎每句都話裡有話,含義豐富,還經常會在三個片段間交錯印證。也許某人的上一句話在之後的某個場景中就能成為一個討論的主題,而在下一句意味深長的雙關句中就包含了他對前一個人物的評斷或結論,而所有人物的性格思想、處事態度最直觀的表達也是經由對話展現,並且隨著劇情的層層遞進而逐步深入。不得不佩服索金的寫作功底,詞彙量太大語句太精妙,還同時兼顧笑點和槽點,梗多且充滿幽默,影院裡笑聲不斷。而他又能於不動聲色間推動劇情時將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發展拿捏得恰到好處,相對於社交網路直白的語言風格,更加犀利和多元化,資訊量也更大,難怪連影評人都表示要多看幾遍才能完全抓住精髓。作為一個不喜歡被當成傻子的影迷,索金這種近乎挑釁觀眾式的做法深得我心——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生姿方顯功力,真正的好劇本要的就是這種鞭辟入裡又餘韻繞樑的後勁。

導演——如歌的行板
相對於索金的汪洋恣意,過往作品中同樣風格鮮明的丹尼博伊爾則一反常態,主動承擔了內斂的那一部份。他默默地將擅長的華麗視覺風格壓制到近乎克制的地步,將舞台的光芒讓給了索金的對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適合索金——恰恰相反,他沒有一味炫技的做法簡直再聰明不過。索金的劇本像是一把尖銳華麗的刀,鋒芒畢露利刃破空,而博伊爾的鏡頭像是一把有聲無形的刀鞘,在最適當的時機輕輕包住過於鋒利的刀刃,卻又恰好留出餘地,映襯出刀面上精美絕倫的花紋。
但這把刀鞘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依附,實際上,僅僅是從16mm膠片到35mm膠片再到數字拍攝的天才構思,就值得大書特書——從粗到細,從毛糙的質感向精細的影像逐漸過渡,從仿獨立製作到好萊塢典型電影的回歸,與片中賈伯斯三場發佈會逐漸革新的電腦科技互為映證,既貼近了人物和時代感,又多了幾分狡黠的意趣。另一方面,拍攝兩人乃至多人對話實在是最考驗導演功底的部份之一,而博伊爾將其完成得相當出色。長短鏡頭的流暢結合,機位的靈活運用,正反打遠近景間自如的切換,將一出由對話構成的電影拍得猶如最頂尖的百老匯舞台劇一般充滿節奏感,甚至能給觀眾帶來極大的參與感,彷彿也是站在後台、更衣室或天台之上,聆聽他們對話的眾人之一。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好奇感,將對話的精彩無限放大,最終讓人忘記時間的流逝,即使在一幕結束後仍意猶未盡。
然而這並不代表博伊爾就把電影拍成了舞台劇。雖然在對話中使用各類蒙太奇手法早已屢見不鮮,但博伊爾還是巧妙地將電影這個載體所特有的魅力發揮了出來——不得不為第二幕那一個漂亮的推拉鏡頭和心理蒙太奇以及對話間的平行蒙太奇好好鼓掌,簡直神來一筆【然而說好不劇透咱就不劇透,屆時請諸位自己欣賞~】。

演員——激情四溢的華彩樂章
編劇為故事搭建脈絡,導演為電影描摹輪廓,而演員,則是畫龍點睛的那一筆最深刻的靈魂。如果將《史蒂夫賈伯斯》比喻為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私心認定是柴小協,也是我最喜歡的小協。之前覺得是鋼協,然而過後覺得唯有小提琴這般孤高的音色方能與喬幫主找到共鳴】,那麼譜曲的是索金,指揮的是博伊爾,凱特第一小提琴,塞胖中提琴,傑夫大提琴,斯圖巴圓號,LISA單簧管,而站在指揮左手邊第一位,擔當所有獨奏和華彩部份的,必然是整部電影的絕對主角,扮演賈伯斯的麥可法斯賓德。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我無數次驚嘆於他的演技。如果說以前只是隔著電腦螢幕才能欣賞到HUNGER和SHAME這樣震撼的表演,那麼這一次,坐在可以容納上千人的Alice Tully Hall中,亦或是滿場的AMC電影院中,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他每一個細微表情的處理,每一句對白的表現方式,每一次大幅度的肢體語言所迸發出的激情,和斂下羽睫凝視某處時流露出的複雜情緒,都像是海菲茨手中那把曾被薩拉薩蒂的絕美音符浸潤過無數次的瓜爾內裡琴一般,哪怕只是琴弦微動,都能散發出無可比擬的王者氣息。在那塊寬闊的螢幕之間,他就是唯一的中心,用演技和魅力,牢牢主宰了所有目光和焦點。
那不是靠單純的炫技所能得到的注意,而是在極度張揚和克制間尋覓到的絕佳平衡點。我已無數次領教過法斯賓德細膩深刻的內心戲和對細節把控的恰好力度,而對他外放的爆發戲卻知之甚少。而他這次又給了所有人一個驚喜。不僅僅是在分寸火候的掌握程度上精準無誤,甚至能在言辭激烈的同時將所有細節仍舊分毫不差地表現出來,並沒有顧此失彼,反而結合語言節奏和對手反應,張弛有度地將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那些存在於導演和編劇腦海裡的意象,那個被描寫得冷血、偏執、自負、狂妄、一意孤行甚至略帶神經質,但又是上世紀末最偉大的天才之一,就這麼藉由繁複的台詞和複雜的內心表現,流淌過他噴張的血脈和動情的筋絡,被化妝後的棕色眼眸和修長手指濃墨重彩的渲染後,通過擲地有聲的凌厲聲勢,釋放出讓整個螢幕都為之炫目的光芒。
索金筆下的賈伯斯和我之前從新聞報導和紀錄資料片中了解到的蘋果帝國奠基人有所出入,但這近乎顛覆性的戲劇化表現手法因為有了法斯賓德充當代言人而變得不值一提——外形相像與否算什麼,與事實是否相符又算什麼,套用一句影評人的話,「開場三分鐘後你就徹底忘記法斯賓德和賈伯斯完全不像這件事了。」我相信所有抱著這樣疑問進場的觀眾,在122分鐘結束後望著片尾字幕或是走出影院時,對於他扮演的賈伯斯,也許腦海中只會迴蕩起貝多芬寫在最後的四重奏標題上的那句「必須如此」了。
無論他是第幾個被考慮的人選,待一切塵埃落定後,唯有導演的一句「全片精華所在」方能體現他的不可替代。
好的協奏曲,除了出類拔萃的獨奏者,優秀的樂團成員亦功不可沒。與賈伯斯相攜走過這三幕場景、橫跨十多年的霍夫曼,被凱特溫斯萊特演繹得可親可敬,很容易就讓人產生依賴感。她和法斯賓德的對手戲充滿了化學反應——那是種超越了性別、成為靈魂伴侶間的默契,又夾雜了點兩人互動間特有的冷幽默;而跟賈伯斯一起在車庫裡創立了APPLE的」WOZ」塞斯羅根,則一洗喜劇裡的搞笑形象,變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好脾氣卻認死理的宅男,相當顛覆卻貼合的表演;扮演蘋果前CEO的傑夫丹尼爾斯,與法斯賓德聯手貢獻了我認為的全戲最精彩的一段雙人對話,只能用「火星撞地球般過癮」來形容;麥可斯庫伯格,沒有他就沒有我最喜歡的那一幕多人戲份,無論主演球扔的有多刁鑽,他也能接的漂亮;扮演LISA的三個演員都非常到位,尤其喜歡第二幕裡的小姑娘,她和父親的對手戲真讓人心生憐愛。其他諸如薩拉斯諾克和凱薩琳沃特斯頓也都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說整部電影裡沒有一個人的表演不在水準之上,也算是今年我個人的群戲最佳。
而猶如恆星般在一眾演技派中燦爛閃耀的法斯賓德,終於繼璞玉可琢的HUNGER和小眾驚艷的SHAME後,在進入電影圈的第九個年頭得到了一個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壓力的角色,並在一年後以此迎來了第三個作為絕對主角的表演高峰。「看到一個好故事,把它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你做的實在太好了,FASSY。

終曲——迴旋曲
2011年10月,賈伯斯的葬禮在聖克拉拉的郊外低調舉行。4年後的10月9日,《史蒂夫賈伯斯》於紐約和洛杉磯的4家AMC影院限定上映。
8點15分開場的電影,散場後已是10點40分,紐約下了一天的大雨也終於在不夜城的浮華燈影中緩慢停歇。我走在回酒店的路上,路過街角印刻著白色蘋果標誌、高高聳立的透明玻璃旁頓足不前。藉著打在玻璃牆上反光的燈光,結尾那一幕在我腦海中靜靜浮現。我捏住出門時鬼使神差放進包裡的IPOD,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個生日禮物時的雀躍感,覺得從未有如此刻般平和與幸福。抱怨結局的突兀和生硬的人們,想想索金的女兒,想想LISA和賈伯斯十幾年的光陰,會發現由總喜歡在結尾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博伊爾此番舉動,也就是滿足了那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人之常情」。
再特立獨行的天才,也需要那些來自於塵世間的溫情,才能成為叱吒一方的主宰。
最艷麗的思維花朵,永遠是來自於對人類本性的思考和解讀。
《史蒂夫賈伯斯》就是這樣一捧花束。
願將這屬於天才的玫瑰四處贈與,我手中能依舊殘有餘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