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05:38:50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把這個操蛋的生活揉成團給你看。
給你看看,人與人如何莫名其妙而又順理成章地相遇;給你看看,人與人如何觸碰而又遠離,如何懷疑,如何絕望,如何在失去一切以後努力地活著;給你看看,這情感的破滅;給你看看,這盛大的狂歡。
電影開場於撞車,也結束於撞車。在事故現場的車內,唐·錢德爾飾演的格拉罕姆有些落寞的神情,「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We a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一次偶然發生於美國洛杉磯市的交通事故牽扯出來多少絲線般糾纏不清的人事?電影用倒敘的形式娓娓道來,如同《黑鏡》裡的記憶粒式的回放,許許多多的命運和生活看似彼此毫無交集,卻早已經在冥冥中做好了準備,只等最後巨響,在陰差陽錯里碰撞交纏。
不去討論電影裡多質文化的交匯碰撞,種族歧視或是警察內部因權力或利益而衍生而出的昏聵無能,電影所展示出來的其中一面很有意思,就是施虐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交互變換以及善與惡的複雜人性。譬如白人警察瑞恩為生病的父親去HMO機構討說法卻受挫,在晚上巡查街道時以搜查之名,當著黑人導演的面猥褻了導演的白人妻子。夫妻之間的感情因這件事出現裂痕,而極具戲劇性的是,妻子後來因為撞車而命懸一線,最後竟然是這個警察將她從起火的車子中救了出來。又比如瑞恩的同事看不慣瑞恩的作風,頂著上司的壓力換了搭檔,後來卻失手殺死了一個搭順風車的黑人青年。。。。。。影片中的角色無法讓人單純地絕對厭惡或者絕對喜歡,就像小說中的圓形人物,因為複雜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寬容。
當看了一定量的電影之後,慢慢知曉了自己較為偏愛的電影風格。偏愛或許有害,然而對於我來說,所謂的「感同身受」和「拍案叫好」卻帶著與生俱來的契合感。較為心儀的那些電影,無論《搏擊俱樂部》、《內陸帝國》、《發條橙》、《三隻猴子》,還是這部《撞車》,都有著人與人之間無法躲避的深深隔閡。不管看起來快不快樂,總有這麼一段時間,走在沒有月光的夜裡,你突然發現原來只有自己一個人。有些事,從來就無人分享。阿桑在《葉子》里唱得多讓人落淚,她說:「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電影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個黑人偵探格拉罕姆。從影片開頭那浮動的陰鬱的嗓音,再到失焦的眼神,我想,這真是個無比孤獨的男人。在那晚醫院走廊慘白的燈光下,他的母親指著他說:「我知道了,是你殺了他。」她所不知道的是,他在她睡著的時候購置了許多食物放在冰箱。她不知道,在得知案件中的死者是自己尋找多時的弟弟的那天夜裡,他蹲在荒野里,像個無助的信徒捏緊了沙中的聖像。不了解,所以才能心安理得地殘忍。人世的悲哀之處在此,自己的心跳向來自己感受最深,而人眼所看見的極其有限的東西總被當成一整個世界。
電影的走向在影片的後半部份有了些許變化。在三個絕望中,四個主要家庭得到挽救,當然還有一些人的生活各自流淌毫無起色,另外一些人的命運又因某次偶然事件碰撞在了一起。影片呈現著這樣的生活,彼此相似又各不相同,在每一個陰暗和光亮的角落,仰著渴望擁抱的臉龐,卻生長著痛苦和寂寞的姿態。
就像他望著黑夜說:「It’s the sense of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