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

福尔摩斯先生/福尔摩斯的最后奇案(港)/思维的轻颤

6.8 / 67,922人    104分鐘

導演: 比爾坎登
編劇: Arthur Conan Doyle
演員: 伊恩麥克連 蘿拉琳妮 派崔克甘迺迪 真田廣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u

2015-10-24 17:55:21

對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救贖


香港的翻譯一向浮誇,Mr. Holmes譯成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讓我以為本片也不過是我老邁的英雄重登舞台,如《最後致意》那樣平和淡然卻犀利敏銳一如往常地解開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謎團,然後脫帽、致意、告別,瀟灑轉身登上一列通往最後終點的火車。
結果是午夜散場後一個人坐在放映廳默默看著演員表滾到底,手裡還握著一杯沒喝完的星冰樂。

木心寫「顫巍巍的老態,從前我以為是裝出來的」。也不止一次地想,以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性格,會否允許自己陷入這衰邁可怕的境地——原著裡的最後致意,六十歲依然精神矍鑠樂此不疲地養著蜂。這個驕傲的、將敏銳的頭腦看得高於一切的人,他怎麼會眼睜睜看著衰老漸漸褫奪記憶侵蝕感官盤剝所有他引以為豪的東西,他怎麼能容忍自己變得這麼遲鈍這麼脆弱這麼不堪一擊垂垂老矣。
生老病死這電影裡再常見不過的虐梗加諸偵探便使人心疼得無以復加。自然規律如此冷酷不留情面,即便福爾摩斯也會衰頹至斯,衰老和死亡又是人人皆無可逃避的問題,哪有什麼真的敵得過時間?

把偵探拋向冷漠無情的自然規律後,矛頭漸漸指向理性本身。
福爾摩斯的價值觀裡一切為理性讓步,《四簽名》里他解釋自己將女人——無論多麼優雅迷人——不過看成案件裡的一個因子;他鄙薄愛情,因為那將有損他的判斷;他所有情感幾乎都是寡淡的,哪怕是在華生筆下的故事裡,他也顯得未免過於冷漠疏離——對於華生,他的姿態常常偏向於一種炫耀式的展示而非交流,醫生反倒更像是助手,而非交心的朋友。
他並非不能理解情殺,但那是執果索因,是類似巴甫洛夫式條件反射的技能;他欣賞藝術,因為那有助於排遣壓力;他熟諳世事對政治頗有洞見,侷限在單純的利益交換層面上。
誠然他風趣敏銳彬彬有禮彷彿典型一個英國紳士,但其實內在的叛逆和孤獨昭然若揭。他注射百分之七的古柯鹼,抱怨倫敦罪犯的無聊,稱讚莫里亞蒂的手段,偶爾也效仿羅賓漢懲強扶弱,我毫不懷疑倘若窮極無聊,他真的會去自己作案找刺激。
爵士筆下那個似乎顯得完美的人物魅力盡在於此——夏洛克福爾摩斯本身包含無數矛盾衝突,某種意義上其價值觀卻又純粹得可愛。

影片中部,唯理性是從的價值觀受到了衝擊。年高的偵探好像是初識世事的孩童一般,第一次意識到對於某些難題,真相併非最佳的解決方案。
到後來我終於開始理解為何如此簡單一個案件能讓福爾摩斯先生心灰意冷不問世事退隱鄉間——當信仰的邏輯已不足以闡釋人們的行為,偵探還有沒有繼續存在,或曰,繼續犯錯的必要?

晚年福爾摩斯面臨的又一重困境是:舊友親人已經離世,崇拜者瘋狂崇拜著一個虛無的偶像,正如那位求他一起隱居的夫人,他發現在這與生俱來的徬徨和絕望之下,人其實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
——昆德拉《不朽》
我們談論的孤獨並非被稱為自由的那一種,而是在這茫茫浮世里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我始終深信,我們之所以熱愛藝術,是因為我們的這種孤獨空虛難以消解,渴望通過一切媒介——文學、音樂、美術——來觸摸別人的靈魂,如饑似渴而又不乏絕望地尋求理解和共鳴,偶有欣然會意處便忍不住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自我存在已經成為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即便熟稔如華生,也拋給他要嘛扮演公眾眼裡並不真實的偵探要嘛背叛的單選題。孤獨何解?從來無解。

夏洛克福爾摩斯本就不是會出現在神壇上的角色。與其說拉下神壇,毋寧說影片其實是對福爾摩斯先生的一次救贖。
Roger那樣的美好純粹最終打動偵探讓他漸漸領會到真誠關懷之可貴,Ann的熾烈真實使他理解孤獨者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傾訴的訴求,甚至Roger的母親、Ann的丈夫對他們關懷之人那種似乎並不合理的過份擔憂,也將他拉入普通人平凡的感情世界。
熾熱的情感本身可能無意義,甚至真的有損理性判斷,但熾情,起碼錶達出我們在這虛無中渴望抓住什麼,傳遞出孤獨靈魂之間相互貼近的熱望。
我情願把最後那封信里表達的愛和善意理解成Mr. Holmes的自我救贖——無論真相究竟如何,美好的願望還有,希望到底還在,我們在這世界上所信仰的一切都不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偵探最終選擇了給予人們希望,因為他終於能夠理解,他為平凡的願望所打動,他開始明白別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那一塊塊石子不是墓碑更不是記憶的道標——那是福爾摩斯先生在靠近逝去的舊友,是孤獨者和朋友們在一起的嘗試。
所以說雖然孤獨無解,理性也不能解決一切,但這世間細小的、顫動著的美好情感,還能為之感動的,尚且還值得駐足一二吧。

美國人把福爾摩斯拍成了美式英雄片,還按慣例把艾琳阿德勒配給了他;BBC電視劇起初頗得神髓卻漸漸走向賣腐失了味。比起以上兩部作品,我還是覺得本片更寬容更真實,更貼近道爾爵士筆下偵探的樣子。
其實平心而論影片拍得相當無趣,劇情結構實在不如人意細節也難禁推敲。但那是福爾摩斯,是我愛了快十年的福爾摩斯的最後致意。

還記得很久之前也是安靜的夜裡,打著手電縮在被子裡讀《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外面下著雨,達特摩爾莊園的陰森可怖順著脊樑一點一點滲上來。霧很濃,華生舉著燭火穿過沼澤地,沿著山路摸索過去,摸到有人居住的山洞,洞外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
「真是個可愛的黃昏,我親愛的華生。」
天好像一下就亮了。

那是我不戴獵鹿帽不叼菸斗也不完美的英雄。他理應屬於有煤氣燈和馬車的年代,屬於1888年那個迷霧籠罩下的倫敦。
但如果一定要給他一個結局,我覺得Mr. Holmes給出的這個再好不過。

再會了,福爾摩斯先生。

15.10.2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