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胡汗衫又
2015-10-27 17:21:35
仙女送的防彈衣
看開頭部份,心裡有點發怵,也不是覺得美國的種族歧視如何可憎,其實是害怕導演一把淚接一把地渲染仇恨。
許多作品打反映社會現實的名號,其實一點都TM的不現實,最起碼,不真實。就《煽情的藝術》中所提及,有些導演為了讓電影的含義清晰強烈,會刻意淡化紀錄片與虛構片的界限,想連蒙帶騙地套出觀眾的情緒。
當然《撞車》論題材不算紀錄片,它的確有權利通過藝術手段進行誇大。保羅•哈吉斯得體地保持了對紀實的忠誠,故事的草蛇灰線埋得淺淡卻合理,以致於有人覺得這個莫比烏斯很詭異。再者,一部電影無論類型若想成功地反映現實,那麼它必須給觀眾留足空間。這也我欣賞《撞車》的重要因素。有些電影看似很成功但實則掠奪了觀眾思考的能力。
比如眾口鑠金的《海豚灣》,它始終單純地站在譴責的角度上,始終秉持著理所當然的正義,始終放棄那點刨根問底的權利。我不是很認同。
看完《撞車》,我想。那個JohnRyan,存心找碴,猥瑣導演妻子的警察,會在車禍中拼死救出那個恨他入骨的人。這個是職責衝動?那個 Tom Hansen,心懷平等勸導其他警察保持冷靜的年輕人,在驚慌中一槍打死那個來者不惡的黑人青年。這個是公式般的過激?那個 Graham Waters,老司機一樣的黑人探長,通過上不了台的交易保取前途,從來不敢直面母親的無理的譴責。這個是抖M?那個 Cameron Thayer,唯唯諾諾、習慣妥協的電視導演,在警察面前瘋了似的泄憤,最後又在烈火前重歸平靜。這個是死前放大招?那個 安東尼,持槍搶劫,偷車慣犯的小混混,最後放棄豐厚的油水,還一車偷渡客以自由。這個是結尾翻車式洗白?
總之,我看的還是很迷,這個,恰恰說明電影在人物性格感情塑造上不蒼白。。。導演多視角的切入,各式各樣的人,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波斯人華人,有權的沒權的,有錢的沒錢的,紛繁的眼光與想法重疊,袒露出突兀矛盾。也正如此這部電影所展現的遠不止種族歧視現象性的呈現與解剖,導演註定將眼光投射到人身上。
那個窘迫的不知所措的變化無常的地帶。我看到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命題式的俗套發問。最令人難過的是什麼?
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極端種族主義如何欺凌弱勢,而是心有良知,卻在那些似乎不可違社會偏見中的人如何來互相傷害。
是無法妄圖避重就輕地分類好與壞。
是在這個混亂的漩渦里,難於尋找道德豁免的理由。
是每個人背負心結,在所謂沒有任何touch的城市裡勉強妥協。
而《撞車》將這種難言的困局通過敘事結構上的圓包融起來。它與《斷背山》各有各的好,一個大命題和小命題都是命題。你操著什麼心,就看到了什麼東西。也別再就著得獎結果互相引證了。
排除莫名槽點,有兩個地方印象深刻。第二個是故事結尾的新一輪crash,那個作為黑人被白人歧視的女秘書,嗓音拉高八度,開始以一個speak American的新人種的身份歧視起了移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心何其相似,在尋找尊嚴的途中,沒有最低等只有更低等。
第一次,則是Michael pena給小女兒講自己金剛不壞的秘訣。仙女姐姐送了我防彈衣啊,這個崩壞兒童智力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活著再怎麼不得勁,無論年齡,也總能找到一些點亮生活的救贖,好讓你繼續走下去。
不論對於劇中人還是觀眾,至少我們還有件仙女送的防彈衣可以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