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5,202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地瓜

2015-11-04 01:15:14

《絕命海拔》:山巔之上,何來戲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人說,這部電影情節無聊、冗長、浮光掠影。
這個評價,從故事片的角度來講,不能算錯。如果對珠峰、登山以及1996年那起登頂慘劇毫無興趣,那麼這確實是一部無聊的電影。
但是,從真實事件改編(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角度來講,這評價就錯得離譜了。在這種情況下,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本身,比電影還要重要;電影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忠實還原真實事件的因果始末。
真實,是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第一要務(本片甚至為此不惜到珠峰實拍)。有時候,真實會比虛構更加傳奇;也有時候,真實就是這麼無聊——比如本片。
一部120分鐘的電影,當大家到達珠峰大本營時,已經過去40分鐘了,這之前主要交代了兩支商業登山隊伍的背景、隊員背景、交通路線、隊伍集合、前期準備。而即使到了大本營,大家也沒有馬上開始登山,而是進行登山培訓、體檢、高海拔適應性訓練等活動,還有去和其他探險隊拉家常。影片還交代了今年登山乃至沖頂的探險隊特別多,而南非的那幫人連冰爪都不會用。這樣事無鉅細地交代每一個專業細節,確實是很無聊。
本片大牌雲集,但每個人物形象都不鮮明,一個個鬍子拉碴簡直臉盲,拿登山服區分都比看臉方便。沒錯啊,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扔人堆里找不著,走大街上沒人會多看一眼,平日裡做著諸如送信之類的普通工作。他們互相也不熟悉,除了閒時嘮嘮嗑開開party之外,也沒有更多的交往。看著這些連話都不願意多說一句的人組隊登山,發出的最多的聲音是「吭哧吭哧」,說過的最多的話是「我不行了」,確實是很無聊。
登山者們在山巔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有的人迅速消逝在茫茫白色中,有的人孑然一身在寒冷和缺氧中慢慢等死。面對死亡的威脅,沒有人壯士斷腕,沒有人捨己為人,也沒有人損人利己——但凡增加戲劇性、對抗性、兩難性的情節統統沒有,這群普通人不過是做了大多數普通人都會做的事情——普通登山者竭力求生,登山領隊和嚮導盡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有過像樣的反抗,甚至連像樣的掙扎都沒有。在風雪肆虐的珠穆朗瑪峰,在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人類沒有任何抵抗的餘地,也不必期待任何奇蹟——如果沒有抓住合適時機登頂並撤出,在那裡就是死路一條。整個事件的過程是那樣平淡、結局又早已註定,確實是很無聊呀。
無聊嗎?就像之前說的,如果對這一切都不關心,那確實很無聊。
這部影片非常單純,只是試圖還原1996年這起登山慘劇的全貌,展現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引發對事故起因的思考,以及展現人類的偉大意志。
人與自然的關係,影片已經借「瘋狂山脈」公司的嚮導、俄羅斯人安那托里·布克瑞夫之口說得很明白了:「我們以為這是人與人的競爭,但其實這是人與山的競爭。並且最終的裁判權,也屬於那座山。」
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在珠穆朗瑪峰面前,再精良的裝備、豐富的經驗、強健的體能,都不足以在珠峰變幻莫測的惡劣天氣下確保萬無一失。因為比天氣還變幻莫測的,恐怕就是人了。再優秀的人,也難免麻痹大意,而珠峰斷然不會放過這個疏漏。
可惜的是,當時大多數人並不難理解這些道理。鑒於沖頂的探險隊有四支,「登山顧問團」公司的領隊,也就是我們的主人公羅伯·霍爾,試圖協調四支隊伍的沖頂時間。但因為機會稍縱即逝,這項提議遭到了南非領隊的反對,於是不了了之。結果1996年5月10日沖頂當天,每一個險要關口都人滿為患,導致了所有人無謂的體力和氧氣損失。
還有一些其他機緣巧合,共同導致了這起4支探險隊死亡12人的慘劇,當然其中最直接的是天災:一股超強的暴風雪。但這起天災完全可以避免,因為大家都知道珠峰天氣多變,原計劃是當天14:00前下山,如果照做完全可以躲開下午的惡劣天氣。
所以終究是人禍佔了主導。道格·漢森堅持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下堅持登頂,延誤了下山時機。但他也實在有他的理由:他已經來過一次,作為郵遞員,他不可能再有財力負擔第三次登頂,而他想為家鄉的孩子登頂。登與不登,全在一念之間,誰也不知道一會是不是真會有暴風雪。
羅伯·霍爾,作為「登山顧問團」領隊,生性嚴謹的他本該理智地拒絕道格的要求,結果卻答應與他一起登頂。不知道是因為高山缺氧導致了判斷力下降,還是由於商業上的壓力——因為他此前還沒有客戶能成功登頂(電影交代,疑與事實有出入),而與其他探險隊諸如「瘋狂山脈」的競爭讓他壓力山大。還有一點是電影中沒有提到但本片原著《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作者喬恩·科萊考爾在書中提到的:「霍爾以前說服漢森重返珠峰,他因而無法再次拒絕漢森登上峰頂。」
斯科特·費舍爾,「瘋狂山脈」領隊,在自己體力不濟的情況下堅持登頂,可能也是由於商業上的壓力,或是因為他本身就隨性散漫、特立獨行。
最讓人惋惜的是放在南峰的那幾瓶氧氣。也許有觀眾會疑惑為什麼本來準備得好好的氧氣瓶,安迪·哈里斯檢查之後會說是空的(而這也導致了道格·漢森和羅伯·霍爾下山時無氧氣可用)。
這個矛盾,影片並沒有好好解釋。而真實答案是,安迪·哈里斯搞錯了。
喬恩·科萊考爾在書中回憶道:
「在下午4時30分和4時41分,霍爾通過無線電說,他和漢森在頂峰山脊上遇到麻煩,急需氧氣。當時,南峰頂上有滿滿兩瓶氧氣在等著他們,如果霍爾知道的話,就會很快下山取了氧氣,然後再爬上去給漢森一個新氧氣瓶。但是,仍在氧氣隱藏處的安迪·哈里斯此時正經歷著缺氧症的折磨。當聽到這些無線電通話時,他插了進去,錯誤地告訴霍爾——正如他以前告訴我和麥克·格魯姆的那樣——南峰頂的所有氧氣瓶都是空的。」
事實就是這樣荒誕而無情。
最終,由於這場暴風雪,5月10日當天紐西蘭「登山顧問團」公司商業登山隊總共4人遇難,美國「瘋狂山脈」公司1人遇難。加上此前5月9日台灣登山隊1人下撤途中病故;此後5月11日北坡的印度警察登山隊3人因同一場暴風雪遇難——三天內有9人遇難。還有3人下山後病故,另外一些人落下終身殘疾。
這場橫掃而來的暴風雪,就這樣就這樣湮滅了當時世界上最景氣的珠峰商業登山公司,吞沒了幾個最優秀的職業高山嚮導的性命。
影片沒有刻意引導對登山者價值觀的崇拜,只是設置了一個橋段,就是大家閒聊時,喬恩·科萊考爾問大家為什麼要登山,羅伯和貝克先是相視一笑,然後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there!」接著又笑道:「Thanks to Mallory!」
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的這句名言「因為它就在那裡」,省了登山者門不少口舌;而對於那些質疑登山者是在「作死」的人,其實也沒必要與他們多費口舌。
人類攀登珠峰,歷史已近百年。雖然人類處於絕對的弱勢,但依然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即使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在沒有主角光環的庇佑時,探險隊中依然有人依靠自己強悍的體能和驚人的意志力活了下來,最終生還。

影片很好地展現了一群人的最後時刻:他們沿著世界屋脊,希望能達到最高的地方。然後暴風雪來臨,吞沒了他們。這些登山者哭喊著、蹣跚著、掙紮著、在風裡蜷縮著……一夜過去,風雪散盡,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蹤了,有的人受傷了,活著的人哭泣著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後,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殘疾了,一些人在後來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現在……
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意義,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