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6,447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窗邊草

2015-11-04 21:49:32

《環太平洋》:剔除核心的純感官視效


從去年年尾盼到今年年中,從暑期最酷到沒有之一,《環太平洋》在我心目中的量級就放佛這巨大的怪獸和巨大的機甲,根本無從測量。當期待變成現實,當現實塵埃落定,有時發現有時的樂趣可能就只在一個念想。有個念想,好比活著有個奔頭,這便成了熱愛電影的意義。有意思的是,熱愛的電影越多,留下的遺憾越多,可是,翻來覆去,讓我們重拾念想的電影又有很多,週而復始,反反覆覆,最終留下的,就只有習慣。習慣是為自然,自然尋得領悟,以致於,在一場聒噪的大戰之後,我思考的不是機甲和怪獸,我再一次心疼那人類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高樓大廈,同情那裡面不知道上班還是下班的人類,放佛只有樓宇瞬間崩塌,人類如受驚倉鼠一般躲入斷瓦殘垣的縫隙,才顯示所謂出浩瀚鴻篇的意義。
 
 時下北美有個影評人對今年的好萊塢大作做了一句精準的測評,期間說道的意思是:今年上映的暑期大作,以目前所處的處境,已經充分對得起它們的屬性。也許,科技越發達,技術越先進,我們所能創造的奇觀,我們所能抵達的境界,電影,這個本意造夢的機器,難道有些黔驢技窮了嗎?有時候我們會捫心自問,我們為什麼會在看電影?就圖個樂呵?就算我們把電影統統通俗化為娛樂,也無法抹去電影叢林中無處不在的永遠鐫刻內心的那些深沉。多數時間,我們不會對視效類電影有過多的情節考量,這源於一種觀影基調,大多數人也不會把不同類型的電影來做比較,進而得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荒唐結論。那麼,作為一部主打機械題材的特效電影來說,在這個門類里,《環太平洋》是否完成了自己首部曲的使命,答案我個人認為是否定的。即便有續集不斷湧現,這第一部的水準也是後者非常容易就可逾越的。
 
 以機甲連通人類神經元,進而同步控制機器並實現多人駕駛,進而實現人類在巨大恐怖面前的自我拯救,這是龐大而深邃的命題。從表面上看,意識通過科技實現「通感」,人於機械通感,人與人實現通感,人與怪獸或者說動物實現通感,這種科幻韻味在好萊塢電影中還算比較少的,這一點的探索價值,就與本片來說算是一種長勢。即便不用大書特書,只需稍加潤色,變構成驚喜亮點。可惜的是,本片在行進過程中,對這部份長勢一筆帶過,將好點子暴殄天物,非但未能實現驚悚式的探索韻味,還使得「通感」這一道行變得略顯滑稽。
 
 全篇主線故事其實是圍繞「通感」展開的,首先,人跟人,男人跟男人,男人跟女人,通過「通感」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了解的越深,能力就越強,為什麼越強,憑什麼越強,影片就只是通過旁白說了一說;其次,兩個表面搞笑實際一點都不好笑的科學家,用看上去蠻像蒸汽機時代的通感器跟怪獸實現「通感」,進而知道了原來大噸位怪獸是被幕後主使複製出來的生化武器先頭兵。於是,人類恍然大悟,觀眾又如夢方醒,放佛看到一些頗具獨創的陰謀論劇情。但仔細推敲,科學家與怪獸實現「通感」所得出的結論,其意義是乏善可陳的。環太平洋各國建造機甲之事,並非頭腦風暴頭腦發熱之舉。為什麼非得造巨型機甲?為什麼非得跟怪獸近身肉搏?為什麼非得通過什麼物理原因震殺怪獸?據說一邊打還要一邊對怪獸進行生化處理?這些本該在前半段以探索式故事呈現的所謂觀影定位,全部以旁白式的填鴨式的資訊推送和盤托出,而接下來,那就直接打架吧。那麼,既然一開始就開始「旁白」了,那乾脆就「旁白」個夠,何需又找些呆瓜似的科學家追根溯源再行一秒拯救世界的俗套。
 
 視效甩《變形金剛》幾條街?這言過其實的感覺就像可笑的自我矛盾。要知道,當初看完《變形金剛》我們誇這特效絕頂牛掰的興奮勁還沒消停多久呢。客觀的說,本片的視覺效果都比《變形金剛》差得老遠。單從影片大篇幅使用夜景拍攝手法,已經將景深等層次感基本抹除,而有關夜光部份的處理,個人感覺仍舊比不過《變形金剛》在光天化日之下迅速變身並慢鏡處理的技術含量。再者,從相互打鬥的慢調節奏和大部份近身特寫的動作設計來說,過多的緊張感被畫面的侷促感所替代,巨型螢幕的確將這些巨物投射的更大,但影片在攝影場面上,幾乎沒有可以欣賞的遠景,螢幕再大,似乎也不夠顯示這巨物的尺寸,著實令人遺憾。照此設計,我們能感受到的動作,就是你一拳我一拳,拳拳是到了肉,但完全不見全景反映,又何談「天馬流星」。誠然,《環太平洋》的特效,出現在先者的肩膀上,在特效上自然是超出同類電影許多,但我們也大可不必拿一個機械系特效電影的集大成者來為之躺槍。
 
 也正是基於視效的考量,影片啟用了不大出名的演員,黑人統帥、白人小伙、亞洲女主,三者形成的互動,整體上屬於小打小鬧,白人男與亞洲女的情感部份,火花欠奉且較為突兀,黑人統帥的領導力量基本上被他那套不大合身的西裝搞得太過主旋律,兩個神經質一般的科學家構成的笑點相對於影片宏大而驚恐的基調有些格格不入,況且,影片又是一出腹黑高層能者單幹的屌絲逆襲基調,這樣一來,所謂「環太平洋」地區的全球連動力,所謂影片應該有的全球格局,也變得名存實亡。環太平洋地區幾個大國建造的機甲,大部份都是展露了一些局部特寫,就消失在近海的大陸架上,如果影片無法讓環太平洋幾個大國在政治上同心協力,那也應該讓多國的機甲在結尾通過團結作戰形成絕地反擊,先不論所謂中俄美日這些意識形態的討論,我個人覺得,中國建造的機甲是噱頭最足也是最有型的一位,臨死前那個戰鬥造型,構成影片最帥的動作設計。只可惜,死並不懼怕,只要死得壯烈,而單單就「死得壯烈」這一點,多數老美動作電影似乎不懂,這也是我這種意識形態的人所一直想不明白的。
 
 人類面對巨大的怪獸,人類造出了巨型的機甲。在操控機甲與戰勝怪獸的心路中,人心必須面對並解決所有心魔與恐懼。東京被襲那一幕,幼小的女童面對怪獸留下驚恐的淚,戰勝恐懼並成為一名戰士。而所有的戰士,也畢竟經歷類似的昇華,這本是故事的核心。如果所謂選拔賽僅僅是表達格鬥的視覺,甚至成了男女相互傾慕的調情場,又怎能構成咱美帝機甲的純鋼。《環太平洋》在機甲控的愛好者心中,應該算是一種豐碑,這意思也只能體現在他們的熱血機甲終於復活了。導演在片尾字幕中致敬了很多日本大神,而所謂致敬,本意也是顯示導演的仁厚宅心,其中意思是說:「我還是初學者,各位大神千萬別挑刺,我就是小小玩了一把,如果您覺得還可以,那以後咱們合起火來,再接著玩更大的。」所以,我還能說什麼呢,如果大家覺得痛快,那就在這炎熱到地面可以煎雞蛋的暑期里,在冰窖一般的影院裡,不為那幾秒,這片高潮此起彼伏,那就去爽一把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