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5月一號--First Of May

十七岁/五月一号/17岁

5.6 / 139人    110分鐘

導演: 周格泰
演員: 賈靜雯 任賢齊 程予希 石知田 邵雨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再見列寧

2015-11-05 07:57:22

青春終究是一陣煙


「一定有成千上萬的男人們,漸入老境後,回首前塵,都會懷念他們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記得生命中這段寶貴而短暫的時光,曾經有過類似一些懵懂的旅程,此後,愛情的篇章,由於翻來覆去,難免破損不堪,再來絮叨,言談之中,最初那種魯莽的青春氣息已經失落了。」

                                                ——E•B•懷特《一個美國男孩的下午》

不知道打從何時起,如我這般大、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嘆老症」漸有蔓延的趨勢。這並非楊德昌電影《一一》最後一幕中洋洋在婆婆葬禮上那句「我覺得我也老了」,飽含對成長必經苦樂參半的認知。這一代獨生子女獨有的「矯情」背後,隱而不彰的卻是改開三十餘載、親歷社會急劇變動下滋生的難以平復的焦慮。「青春」一詞,演化成某種心理慰藉意義上的「原鄉」,之於走進影院的這一代觀眾,他們需要光影雕刻乃至重塑的,是一段帶有烏托邦氣息的「純真年代」,反諷的是,充斥內地影院的卻多是一批「將狗血進行到底」的「不過火不癲狂不打胎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的「非電影」(戴錦華語)。似乎除了「青年要發春」外,螢幕上的青春就再也不必有別的什麼意涵。

而由周格泰執導的《十七歲》(台灣名《五月一號》),難得提供了別樣的選擇。「多少春秋風雨改 多少崎嶇不變愛 多少唏噓的你在人海」,Beyond的《情人》如是唱到。片中的鋼琴老師王蕾,時隔多年,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偶遇高中無疾而終的戀人林克銘,其後在一封寫就卻未寄出的郵件里,以「世路多崎,人海遼闊」,傾訴了相似的感受。相較於楊雅喆執導的那部壯懷激烈的《女朋友○男朋友》,《十七歲》作為周格泰轉型長片導演的處女作,顯然缺乏把兩代人的愛情故事置於世代交替之下的野心。它更符合我們對台式青春片的刻板印象,即「小清新」。今昔相襯,雙線交叉的敘事結構,自戒嚴末期至民主化的時代變遷,在片中就像王蕾女兒沈亦白約見林克銘的「二二八遺址公園」,不過一處遙遠的背景。它甚至缺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般漫畫式的熱血勾兌搞笑,身為一位MV導演,連有歌詞的配樂都用得那麼儉省,只剩男主角臥室牆頭海報上Bee Gees的《First of May》。甚至那標誌性的「MV式」柔光,也沒濫用到《向陽處的她》那般喪心病狂的地步。撇開賈靜雯飾演的中年王蕾橫遭車禍不省人事的俗套設定,全片整體基調相對克制:有三角戀無大撕特撕,有開房間無流產打胎。換言之,片中人物更接近生活中的芸芸你我,而非一群綜藝節目中強裝親民的明星。

偷吃便當被罰站在烈日之下操場中央,卻死鴨子嘴硬說「也不錯至少不用去上課」,騎車尾隨心儀的女生被發現差點摔車,再把謄寫好的歌詞藏在唱片裡送給她……這般的舉動,借用片中沈亦白的話,就是兩個字「幼稚」。不過,這畢竟是青春專屬的幼稚,也是年近中年,經營著一家建築事務所的林克銘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和《美國往事》中的「麵條」一樣,那個陽光下揮之不去、巧笑倩兮的黑裙白衣少女,正是他未及實現的「年少的憧憬」,這般之於少年人心靈的震撼甚至多過肉體的渴慕,多年之後的葉中樹對沈亦白的愛戀亦是如此。

大齡文藝中老年黃舒駿老師曾言,「人上了年紀,難免會想當初」。所謂青春不再,往日情懷。抑或人真的會被年少時孜孜以求卻不可得之物困擾終生,其中尤以愛情為甚。林克銘對婚姻的恐懼,也許便是根植於與王蕾這段未及發生即告終結的戀情。周格泰沒有去編織一個大團圓結局,拍了這麼多情歌的MV,他比誰都清楚:舊情難以重燃,舊愛何必重溫。「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籤 刻劃著名多少美麗的詩 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