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5,202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告別悲傷

2015-11-06 08:06:11

向死而生


       人何以為人,或者說何以被造物主所選擇物競天擇成為地球的主宰者,這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思考過的問題。有人說因為人會思考,我覺得這倒不一定,猴子發獃的時候也可能在思考,子非魚,安知魚所思。有人說會使用工具,這個更不一定至少不是主要因素。既不具備生存的絕對強力要素,也不具備特殊的技能,能在這個繁榮的世界上站在最高點上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人會思考「何以為人」這個問題,或者說具有自知性。能明白同之前所有物種的區別並做出改變這是脫離生物大環境獲得向前進步的關鍵,是思想成就了人,而不簡單是人創造了思想。那麼問題還沒回答完,何以致此,僅僅是依靠思想麼,不,決定於人總是挑戰自己,而且是在極限處挑戰自己。我們更喜歡去探索生命的飛行包線(航空專業名詞,指一架飛機在極限內能達到的各種參數),樂於在其中痛苦掙扎,譬如說跑馬拉鬆和登山。也許這是一種麻煩的坐禪,但我想有過此種經歷的人往往也確實在其中悟出了些許生命的道理。說了一段廢話,引出了向死而生這個命題,這不是我的意見,第一次有意識看到領悟這個詞是在北野武的書名,而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哲學命題,也不一定全如字面上去理解。

    回歸到向死而生這四個字是我在看完《絕命海拔》這部電影之後徑直蹦入腦中的,它甚至未經過什麼思考,有如神經反射般,或許自誇的可以說我是具有登山者的基因。不太了解導演的具體本意是否正如我的悟道一般確實意有所指,但我們從登山者的聊天中似乎能看出來卻有此意。在珠峰大本營的一次爐邊談話中,領隊問起每個人攀登珠峰的目的,其中有人說因為爬了六座還有最後一座當然要爬,這可以看作是人生經歷;有名隊員說了句山就在那裡,這個可以算是插科打諢(如果了解典故的自然知道這句話的來歷,不過在電影院的時候我發現好像隻有我笑了);最後一名隊員說,因為他想證明白己可以爬上珠峰,那麼其他人也能像他一樣做出夢想的事。我並不是說以上這些人的回答有哪些真實或者評判其高下,確實每一個人也許在登山的開始並不是抱有同一個目的,但卻必須經歷同樣一個過程:失溫、缺氧、跌落、凍死,這似乎已成了唯一結局。但當你看到這些人的時候你並沒有發現在他們臉上有著一絲一毫的恐懼,相反他們似乎是在享受這一過程,只是這過程和結局並不一定美好。當死非我所願,生非我所能時,命運的方向盤被第一次真正的交到了自己的手裡,在這時他們聽到了命運的敲門聲,也完成了進化的蛻變,這就是我所說的向死而生。生只是結束的評語而並不是其中的意義。其意義在於直接同死神搏鬥的過程,過程有可能是自己想頂峰攀登的步伐最終沒有邁出,有可能是為了營救隊友而掉入了懸崖,有可能是在孤獨的山頂聽著風雪呼嘯想著遠方的家人。在這個時刻他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領悟了生存的內涵。道可道,非常道,別人甚至我自己在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覺得可能已經能夠理解他們當時心中的感悟,特別是3D電影帶來的臨場感,但沒經歷過這一過程的人是不可能領悟這一哲理。亦如「格物致知」對於陽明是哲學,對於你只是口號。

       在轉過頭來說電影,還是有不少要說的內容。關於1996年造成最大死亡人數的珠峰山難(年初已被那次地震造成的雪崩打破紀錄)在回過頭去看發現原來一切的後果還是由於失誤造成的。這點猶如幾年前不錯的登山電影《北壁》是一個因素。自從珠峰開始商業攀登之後造成的人數激增和魚龍混雜,使得使用天梯必須排隊,攀登隊伍必須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排隊的等待上;在希拉蕊臺階處的等待前方嚮導引繩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郵差最後的遲到導致rob二次登頂並比預定時間晚了兩個小時下山;其中一名嚮導由於氧氣表的問題誤判所有氧氣瓶全空間接造成rob和郵差在山頂缺氧時沒法利用氧氣瓶自行下山。最終突發的暴風雪只是一個引子,也是造成這麼大傷亡的致命因素,現在來看即使沒有發生96山難,可能在其後的幾年中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當然這些背景資料我還沒有驗證,等多收集些資料後面可能還會有些許新的發現。

    俄國人在電影最後說應該對山和登山者都保持敬意。這點我們可能注意到在電影中並不是很刻意去描畫登山隊之間的競爭和最後山難發生後的一些見死不救(從專業的角度看,盲目救人肯能會導致兩人都遭遇巨大的危險,嚮導Rob就是最好的例子)的事情,而更大的角度去描寫登山者掙扎抗爭和生命最後的鏡頭,甚至導演也並未過多的將煽情畫面大肆渲染,如臨終的電話再見(據說確有其事),我個人觀影過程中唯一想哭的一點就是當看到成功登頂大家慶祝時的畫面,就連這些導演也並未大費筆墨,而是集中於幾個特寫鏡頭。用意很明顯,當我們站在生命抉擇的當口時,沒有了其他人的競爭而只有了自己的掙扎,所以更需要我們去敬畏這座山上每一個獻出生命的人。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並沒有做過多的功課,只是由於偽驢的喜愛而選擇專門跑到電影院看看3D珠峰,原來也草草看過96山難的紀錄片,回來經過一天的研究才慢慢發現了很多背後的事情:電影中成功登頂並下山的《戶外》雜誌記者喬恩·克拉考爾在96年事故發生之後寫了本關於整個活動的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這部電影也可以算是出自這部有名的作品。喬恩在第二年寫出了更有名的書《荒野生存》,獲得了普利茲獎,最後被西恩潘改編為了我最愛的同名電影。這兩本小說和紀錄片應該在隨後的時間內會儘快閱讀,豐富對整個事情完整的了解。如果其他人還有興趣的話推薦了解另外一個人的事蹟——王雷(女,第一個完成七大高峰登頂的中國女性)這是一個同樣豐富多彩的人生。

        生或死,登頂與否,哪些經歷,現在並不成為我們評判這些逝者的標準,我們給與他們同樣的尊敬,他們證明了人的精神與意志是我們進步的原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生命的盡頭和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荒野生存主角)留下的遺言一樣——感謝主我有一個幸福生活,願上帝保佑所有人,再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