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

福尔摩斯先生/福尔摩斯的最后奇案(港)/思维的轻颤

6.8 / 67,818人    104分鐘

導演: 比爾坎登
編劇: Arthur Conan Doyle
演員: 伊恩麥克連 蘿拉琳妮 派崔克甘迺迪 真田廣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頓河

2015-11-06 17:17:16

福爾摩斯 蒼老是一生最初的等待


更帥、更流行、更酷、更基情,作為虛擬的文學人物,福爾摩斯登上大小螢幕,可以有一千種變換的姿勢,但回到有血有肉的人類,他只有一種變換的結局,那就是變老。伊恩麥克萊恩版的老年《福爾摩斯先生》,大概是最不福爾摩斯的一部福爾摩斯電影,卻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至少是之一。

這部由比爾康頓執導的電影改編自作家米契科林2006年的小說《心靈軌跡》,講述了93歲的福爾摩斯,隱居在英國薩西科斯鄉間以養蜂度日。因為不滿華生生前為自己創作的形象,尤其是對導致自己隱退的最後一案充滿疑異,垂垂暮年的福爾摩斯動筆自傳,企圖糾正這個「錯誤」。女僕管家的幼子Roger是他手稿的最初讀者,也是福爾摩斯找到真相的鑰匙。福爾摩斯不僅還原了案件真相,而且直視了自己內心——現實真相有據可依,內心真相唯己可辯。

英雄遲暮,這樣的故事總是揪心。自古美人良將,不許白頭。

再是才思敏捷、心細如髮,也奈何不了時間侵蝕。93歲的福爾摩斯觀察力、判斷力依然凌厲,但體力、記憶力均大不如前,衰老伴隨病痛如期而至。因為撿拾一塊物品,臥病在床的福爾摩斯翻身跌落無助求援,為了記住交談對象的名字,福爾摩斯不得不把對方名字寫在袖口上。但在所有關於衰老的細節描寫中,讓人最難釋懷的是他努力回憶Ann案件時在Roger面前的失態:我耿耿於懷的是——我忘記了什麼讓我如此耿耿於懷。

但恐怕老也有老的好處,年輕時人因充滿未知而多慾念,因多慾念而多雜思。才華不夠的,都敢夢想下一秒征服全世界,何況柯南道爾筆下成為「智慧」代言的福爾摩斯呢?福爾摩斯當然不屑征服世界了,他只是迷信邏輯的力量,沉迷智者的孤獨,冷傲自愛而藐視眾人,是個完美紳士版的「奧麗芙基特里奇」罷了。

把福爾摩斯和庸眾拉平的唯有「時間」,比「老」更公平的只剩「死亡」,來日無多所謂「其言也善「,檢討得失,都是箴言。在《心靈軌跡》和這部電影裡,作者和導演借還原玻璃琴琴師案讓福爾摩斯實現了與自己的和解,案中寡居的Ann因為喪子之痛移情音樂,而更令她悲傷的是絕望的婚姻生活,福爾摩斯應Ann丈夫的要求接手調查Ann的外遇,不料遇上了旗鼓相當惺惺相惜的對手,福爾摩斯照例洞察了真相,卻敗給了自己的「原則「,他沒讓任務失手,也沒能挽救Ann的命運,而只有當他暮年充滿悔恨地回首時,才知道失去的還有更多。

和對Ann的唸唸不忘想比,這版電影裡福爾摩斯對華生的主僕情則充滿嬌嗔的「質疑」,於Ann是千里失知己的悔恨,和華生倒像是一錯再錯的誤解。福爾摩斯責怪華生虛構杜撰自己的形象,害得他為了做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得刻意地與螢幕形象反著來,他哀嘆華生「一輩子從未真正理解過自己」,輕描淡寫地描述:他們的最後的關係是「漸漸轉淡」,華生去世之前甚至也來不及有個告別。福爾摩斯對華生的友情是細膩的,華生寫作的書桌在他搬離貝克街221號時並沒有帶走,倒是福爾摩斯敝帚自珍地搬到了鄉間陪伴到老。

片中有個細節我想也是作者特意的安排,那就是強調了福爾摩斯接手Ann的最後一案,恰好是華生因為成婚離開福爾摩斯。華生和Ann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映射關係,用句雞湯點的話來形容的話,大概可以說:「理解是多麼奢侈的偶遇,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不過,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也難免想福爾摩斯說華生一輩子都沒能理解他,他不也是花了一輩子才頓悟華生「偽飾虛構」的初衷嗎?所謂邏輯,講究的是對錯:飛鳥掠過亦有痕跡,是非曲直總有明證。可中國人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章乃在學問之上。「事情本該如此,我卻偏偏喜歡」,生而為人,憑規尺戒律做事,更靠愛恨情仇做人。

以此為要,就不難體會導演為何不疾不徐的穿插福爾摩斯與Roger的忘年交,以及日本人梅崎的故事了。福爾摩斯給梅崎寄去的那封信,徹底表明福爾摩斯從對「邏輯與真相」重新定義的態度。至於Roger,分明是個翻版的福爾摩斯,與他的「惺惺相惜」是福爾摩斯自省之匙。不過相比小說,電影從大眾考慮已經善意地美化了結局,據說梅崎的父親真的是Gay,而Roger也並沒有得救,米契科林大概想讓福爾摩斯在更深的自責中去反思「邏輯」的意義吧。

如果更理性點去看這部福爾摩斯電影,似乎仍有許多地方可以挑剔,僅有的懸疑太過小兒科不能滿足福爾摩斯迷就不必提了,節奏似乎也可更好些,Ann的部份也稍顯狗血違和。但這些年來,對包括英國電影在內的英國文化迷戀起來,我喜歡影片沉穩古典的畫風,也喜歡「萬磁王」張弛有度的表演,年紀越大越覺得慢和收的好:法意文化多情浪漫,非死不足以表達情深,而英國人古板克制,鐵石心腸稍稍鏽蝕就能打動人心了。

福爾摩斯本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人物,《心靈軌跡》在虛構的人物上再去解構重塑,其實有點沙中之塔的虛無。那就用福爾摩斯「自己的話」來解構吧,他說過的所有名言裡,以下這句算是最出名的一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把不可能的東西剔除之後剩下的,即是難以令人相信,但那就是真理。如果嚴密的邏輯也是不可能的東西吶?剩下的大概只有「然並卵」了吧,即使難以令人相信,但那也許就是生活的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