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15,83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打馬過草原

2015-11-07 07:50:08

飲食無關男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隔了很久,又看一遍《飲食男女》。還是和以前一樣,原本只是想看一小段,但因為電影太順暢了,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李安的電影裡,可能除了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略顯沉悶,《色戒》比較沉重,其他的都有一種很自在的節奏,這是李安電影的一種特點。
一部《飲食男女》,我想李安必定把少一半的精力花在了電影節奏上。中景、近景是大多數,鏡頭總是在移動,或者人在移動,如果是遠景,往往就用短焦鏡頭,增加動感。(用短焦鏡頭拍攝城市裡的街道和行人,簡直就是一招鮮)。父女四人,四段故事,分頭交叉進行,每個場景的轉換都要帶一點或明顯或不明顯的比喻,也就是即使在這種敘事的縫隙里,李安也要塞點趣味進去。
當然,也有兩個人坐下來好好地對話,但對話總是在鏡頭轉換、場景轉換的餘韻里,餘韻剛止,對話就差不多結束了。四個人的故事各自展開,當他們回到家,一起坐下吃飯時,這四條線才短暫地交集在一起,之後各自忙碌,各談各的戀愛。就像朱爸自己所說的那樣,每個人相互之間的顧忌,才是家的真正意義,每個人的顧忌在老屋子的餐桌上碰撞在一起,然後又帶著碰撞出的新結果各忙各的。
還有電影的環境音,那是一種像浮塵一樣的聲音,是城市中遠近大小各種噪音的一種基調。90年代的許多以城市為場景的電影,都有這種環境音,或者說輕微的噪音,現在的電影,變得過於乾淨了。在《飲食男女》里,這種環境音對講一個家長里短的故事再適合不過。
--------------------------------------------------------------------------------

這是一部探討家庭意義的電影,但不是講團聚,而是講離別,這也是一部講父女關係的電影,但不是講孝道,而是講理解。所以雖然最終大家都離開了老房子,但大家都很幸福。
父女四人,二女兒是主線,朱爸與錦榮的忘年戀是暗線,大女兒和小女兒是兩條輔線。
小女兒家寧的故事happy地開始,happy地結束,一路happy,沒什麼可說的。
性格內向的大女兒家珍,一直以來是個既沒搞明白父親,也沒搞明白妹妹,又沒搞明白自己的人,一直以來的情感困擾,只是自己給自己的內傷。長期以來定義她生活的兩件事:大學時被男友甩掉,還有作為大女兒感到有義務養老送終,最後發現沒一件是靠得住的依據,一切只是源於某種被動的,無謂的自我約束。在中學教化學的她,突然間轟轟烈烈地愛上體育老師,看似突然,但只是隨著年齡增長,水到渠成的事。閃婚,搬出家去,一直以來想要照顧老父的想法,居然就那麼不了了之。
長得最像母親,最會做菜的二女兒家倩,是最早打算離開,但最後一個走的人。她本身的愛情故事沒什麼可解的疑惑,作為都市高級白領,獨立女性,她能對愛情做清晰的抉擇,即使被人騙,也能夠安撫自己。她的珍貴之處在於,她最理解父親,李安最終用她完成了父女關係的定義。
朱爸自己,是隱藏著最大秘密的人,作為老人,他的疲勞感,他的孤獨,他與女兒的同學錦榮的忘年戀,其實更無法對子女傾訴。當然,最有勇氣打破隔閡,最有勇氣追求幸福的人也是他,這個看似嚴肅、傳統的中國老人。
作為一家人,陪伴很重要,但每個人自己的問題仍要靠自己來解決。或者反過來說,每個人要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但作為一家人,陪伴仍然很重要。在結尾,一聲「女兒!」,一聲「爸!」,是一種既親切又陌生的呼喊。血緣關係是那麼地天然,那麼地不可改變,然而又需要經歷那樣地多,那樣地努力才能被理解。
-------------------------------------------------------------------------
坦白說,這是一部「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電影,和家庭三部曲前兩部《推手》、《喜宴》相比,這部雖然把地點由美國搬到了台灣,但還是要拍給外國人,或者每一個西化了的現代家庭去看的。
和前兩部相比,本片沒有人們常說的那種中國傳統父母與現代兒女之間的矛盾,父母沒有(本片只有父親)要求媳婦守規矩,要求兒子結婚,而女兒們想要照顧父親一輩子的想法,也以其他的方式得以解決:朱爸和離了婚的錦榮在一起,自己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一桌子中國菜,和一個精通中國菜的大師,說到底是一個噱頭,飲食+男女,也是噱頭,我沒看到飯菜和感情在《飲食男女》里有什麼必然聯繫,充其量只是一個元素吧,如果要歸類型,也可以把它歸到飲食電影裡去。
不過,這樣是最好的選擇,對觀眾來說也剛剛足夠,不管是外國觀眾還是中國觀眾。畢竟,飲食之於感情最大的意義,是因為它是記憶的一部份,是場景的一部份,是因為它與感情的事曾經一起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