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瓜很夏天

2015-11-07 22:54:33

十二個數字,十二個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還記得一年前看完《十二怒漢》的感受,與現在很相似,卻又有所不同。從知道《十二公民》將會改編自《十二怒漢》,我便對其充滿了期待,也好奇本土化的它會有怎樣的新意。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關於陪審團的故事: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警衛、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又是一個人安靜的看完這部電影,在下午,103分鐘,彷彿就是坐在房間內旁聽他們一個小時的討論和爭辯。對我而言,這一個小時意味著我看了一部不錯的電影;而對這個故事而言,這一個小時改變了一個年輕人的命運。
全片以灰黑白等冷色調為主,光線也隨天氣變化時亮時暗,偶爾穿插黃暖色調,分別是在投票結果出現逆轉以及影片最後全票無罪時。情節全發生在一間封閉的屋子裡,屋外天氣與屋內討論同步變化,悶熱的天氣使家長們很不耐煩,各種情緒正推動情節發展,不僅案件的討論愈演愈烈,每位公民之間的矛盾也逐步激化,最高潮時伴有雷鳴閃電,使緊張氣氛達到極點,調動了觀眾的情緒;一場大雨過後,情況反轉,關係慢慢緩和;最後結局是全票無罪通過,這時雨過天晴,暖陽灑進房間,透出暖暖的氛圍。
每個人都按照陪審團的編號入座,這個不經意的舉措讓觀眾迅速記住了每個人。讓固定的人,坐在長桌的固定位置,一端一個,一側五個,以後哪怕因劇情需要人會走來走去,隔一段時間也一定會讓他們重新回來入座,不斷強化印象。我敢打賭,凡看過《十二公民》的人,基本上都說不出角色的名字,但全都說得出每個人的位置。儘管電影場景單一,不能更直觀的敘事,但《十二公民》失去的只可能是鐐銬,得到的卻是全世界!
人物是整個電影的主體。十二個不同身份地位的陪審員,而每一個人身後都代表著一個群體。他們都是這個國家的公民,都有著權利與義務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也是電影叫做《十二公民》的原因吧。而這些人物的設定,都對整個故事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8號檢察官,因為職業原因,所以願意選擇合理的懷疑,給富二代一個機會;9號老爺爺文革的經歷也讓他成為第一個改投無罪的人,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推斷證人老頭是為了重視而撒謊;5號自己因為被冤枉而誤入監獄一年半,所以理解「萬一」對當事人百分之百的災難; 3號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因為自己兒子的遠離以及兒子與富二代的相似之處所以對富二代存在偏見,卻也是因為對兒子的愛讓他最後選擇相信富二代無罪等等。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也導致了最初他們對待案件的不同態度,但最終經過一個小時的激烈討論,理性戰勝了個人情感。這是十二個人的意見統一,也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和解。
就影片拍攝鏡頭來說,導演大多使用中近景、特寫鏡頭,當全場安靜時多為中景,個人陳述或兩人對話時多為近景,切換鏡頭的速度隨著討論的激烈程度反覆變幻,正是對不同畫面的鏡頭把握,彌補了影片單一場景的單調無聊。比如:拍攝作案過程時,老人緩慢的步伐和犯罪人急促步伐的對比,鏡頭來回切換增強了鏡頭動態感,起到了讓觀眾揪心的效果。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對屋子的拍攝都採用了俯拍鏡頭,開始的俯拍使物像顯得渺小無奈,突出壓抑沉悶的氛圍,而結尾對空曠的屋進行俯拍,並逐漸拉遠鏡頭,有一種釋放輕鬆之感。我還發現一個好玩的對比鏡頭:10號先生(排外的北京人)覺得8號吹毛求疵時,8號先生情緒爆發,慷慨激昂的說了這段話:「……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你覺得不該吹毛求疵,關係到一個國家法律是否公正,不該吹毛求疵?吃飽了撐的。」頓時全場震驚,然後一個近景鏡頭裡只有兩人,3號喝著茶水,一臉鄙夷不屑的表情,他旁邊的4號「資本家」卻是讚賞的態度,如此反差的態度反映了不同階層公民素質的差別。還有很多特寫鏡頭用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如:8號在為3號先生撿回紙團時的8秒特寫,無聲卻豐富的展現了他從憤怒到隱忍的變化過程。
影片最重要的還是它的主體思想,也是故事發展的主線。陪審團制度是一種保護機制。其目標並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政府的侵犯。而公民卻大都對此不重視,憑著感性認識做出選擇。幸好有8號這樣的檢察官,從最開始就堅持合理的懷疑,願意理性的分析,願意給別人一個機會。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有理由的懷疑了判決的不合理。而整個影片的發展,就是其他十一個人對待法律,對待陪審團制度,對待生命的態度的轉變。邏輯和制度,正是這兩個規則保證了少數可以說服多數,一個群體可以從各持己見到達成共識,接近客觀真相。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單一場景的獨特,不是演員的技巧,而是對真相的堅持以及生命的尊重。十二個人坐在一起討論一個小時,不再只是為了學校的作業,而是對當下熱門案件的當事人的生命的尊重。我們在有權利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要學會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
電影在103分鐘後就結束了,我們需要思考的卻才剛剛開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