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出生了,但--Otona no miru ehon - Umarete wa mita kered

我出生了,但……/生来第一次看到/生来才遇到

8 / 3,980人    100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伏見晁
演員: 齋藤達雄 吉川滿子 菅原秀雄 突貫小僧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醉夢·聊生

2015-11-08 17:58:58

誰的爸爸更厲害


小津安二郎拍過很多默片,他經歷過電影由默片到有聲片再到彩色片這樣一個過渡,這對電影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技術的發展,電影呈現的形式有了巨大轉變,但小津的主題並沒有更改,他堅持了一貫的親情描述,以及這種描述下對世態的哀傷。
《我出生了,但……》算是小津默片中的代表作,至於這個片名,初次遇見是有些奇怪,但據說是當時的流行句式,這與他前期另兩部默片的片名相似,一次是我畢業了,一次是我落第了,看來可以構成三部曲。從出生到落第,再到畢業,這是當時日本孩子的普遍成長模式,當然它的適用性可以擴大,想想如今的中國孩子,不也是一樣嗎?
出生嫌父貧,落第自逍遙,畢業即失業。很遺憾前兩部作品僅剩殘本,但小津想表達的思想還在。學生時代也許很苦,學校也就像圍城,但脫離了學生時代之後,你會發現生活更苦,學生的責任是單純的,就是為了讀書,你可以跟一幫死黨隨心所欲,不管怎樣,背後有父母撐著。當你畢業了,你的責任有了延伸,你需要面對生活的壓力,如何去尋找一份適當的工作,成了人生最大的命題。畢業後的生活不順,促使你想要回到從前,回到一出生的時候,回到童年。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他們會把鳥蛋當作寶貝,他們會把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他們會爭論斑馬是白底黑紋還是黑底白紋,他們的想法尤其簡單,在他們眼裡,事物除了大,就只能是小,不存在中間狀態,也不存在平等。
吉井一家搬到了郊外的新居,在那裡,弟弟一來就被欺負,地頭蛇奪了他的玩具和麵包。這在孩子中比較常見,為了給新來的一個下馬威。孩子幫的頭頭是個礦工的兒子,家裡比較窮,但長得五大三粗,這形成了當大佬的優勢。弟弟叫來哥哥撐腰,但勢單力薄,仍舊沒能佔到便宜。兩兄弟自然不服氣,但對方確實比他們強大,於是有些膽怯,所以連上學都不敢去了。
孩子都是好勝的,他們在家裡沒受過委屈,在外邊絕受不了欺辱,所以他們千方百計想著翻身。既然幹不過大的,在小的身上也要找回來,所以他們藉助鞋底板把兩個弱的給欺負了,看來小孩子是懂得恃強凌弱這個道理的。欺負小的終究被大的欺負,這明顯不是長久之策,於是他們找了個更大的幫手,送米酒的小伙子。
形勢有了180度的轉變,哥哥和弟弟成了孩子王,其他孩子便開始任憑擺佈。伸兩個指頭,你就得躺下,伸開五指,你才能起來,即使你是有錢人的孩子。
就在哥哥和弟弟站穩了腳跟,心情舒暢的時候,一盆冷水澆了下來。岩崎是父親的老闆,對於父親為何搬到郊外新居,很多人都認為是為了接近老闆。確實,父親是一個拍馬屁的人,在岩崎面前點頭哈腰,甘為牛馬。哥哥和弟弟一開始並未在意,當他們在岩崎家觀看影片的時候,看到父親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逗得在場人哈哈大笑,他們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認為父親是個小丑,是個供大家消遣的小人物,完全失去了尊嚴。這與他們剛剛在孩子們中間取得的地位不相符,所以造成了他們的憤怒。
於是他們抗議,他們絕食,原因是自己的父親比不上太郎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什麼都不是,而太郎的父親是執行長官。對一個孩子來說,雖然這種想法很幼稚,但這是成長過程中應當存在的困惑,它說明孩子在思考,在為實際的問題考慮,這是一個極好的現象。
面對這樣的情況,吉井家裡有了一場風波,孩子走入誤區,必須有一個矯正的過程,所以說,教育孩子並不容易,沒有耐心會造成永久的不理解。最終哥哥和弟弟妥協了,一個好父親,就應該把孩子當朋友,平心靜氣,平等交流,孩子也會慢慢理解。
孩子們一直在問,誰的爸爸更厲害,其實大多數的爸爸都很厲害。他們也許身處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崗位,但他們愛孩子的心沒有差別,一個家庭的處境也不是一個爸爸能夠簡單決定的,人的能力畢竟有大小。片中的吉井算得上是一個好爸爸,一個厲害的爸爸,雖然他沒有錢,整天跟在老闆身後轉,強顏歡笑,阿諛奉承,但他為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好的生活條件,是為了孩子們將來比他更有出息。這份心,我不知有多少人體會過,至少我還沒有。
有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我想問,無權無勢的爹,是不是都該拉去斬首?無權無勢的爹的孩子,是不是都該轉世再投胎?
這絕對是胡扯,你爸是誰又怎樣,重要的是,你是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