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voli

2015-11-09 01:14:41

《親愛的》:血緣之外,親情之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各種各樣的社會新聞總是此起彼伏,但也由於是新聞,即便風波再大,還是會有風平浪靜那一天,過後,誰還會記得自己曾因某個陌生人遭遇的不公奮力嘶吼過呢?或許正是因為群眾對新聞上心的時效性實在不長,電影才會漸漸成為承載社會責任的媒介,觀眾才會越來越重視通過電影傳達出的現實意義。
       儘管陳可辛導演坦誠自己並不是以社會道德為出發點拍攝《親愛的》,而僅僅是想拍一個觸動了自己的題材,但一直被韓國現實主義影片轟炸、總是感嘆何時才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現實劇情片的觀眾來說,這部以拐賣兒童、尋子為題材且改編自現實事件的影片無疑滿足了大家的胃口。

一、誰是誰的母親,誰是誰的敵人

       如果你看過2005年的港片《怪物》,那你一定記得當那位母親想盡辦法剷除那個搶走自己兒子的醜陋女人時,孩子緊緊抱著的是那個「怪物」;如果你看過2013年的恐怖片《媽媽》,那你一定記得在生與死之間,小女孩選擇的是笑著與撫養其長大的鬼媽媽同生共死。

       我們常說,看戲不要搏戲,但是還是會有許多觀眾會忍不住質疑這些選擇存在的可能性。其實,狼孩的存在早已證明母親二字不過是一種關係的符號名字,與血緣無關,更何況是切切實實生活在一起的感性動物?血緣在感情世界中唯一的優勢不過是有一個從出生就理所當然一起生活的理由,但絕對不是評判人與人之間感情深厚的標準。

       3歲走丟,在後來逐漸懂事的3年里,教育他、撫養他、陪伴他的是那個來自農村的寡婦,親生父母的影子漸行漸遠。丟掉兒子的時候田文君從未哭過,只是一味充滿幹勁地找,但在找回早已適應新生活且忘記親生父母的孩子之後卻不禁嚎啕大哭。人走丟了還能找,心若丟了又該如何挽留?

       影片的雙向交叉敘事不僅儘可能客觀地講述了兩個母親的經歷,她們的經歷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簡單概括便是二人先後失去孩子,並且先後成為奪取對方孩子的「反派」。正是因為這樣的戲劇性讓觀眾在影片迂迴曲折的劇情中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是非對錯並不都是白紙黑字上的黑白分明如此簡單,現實中的對與錯往往交錯複雜,角度不同,結論自會不一樣,誰才是誰的敵人自然不得而知。

二、現實再暗抵不過豪情萬丈

       《親愛的》預告片所呈現出來的風格完全是沉重壓抑到讓人有瞬間淚崩的預感,然而看過正片後不免感嘆陳可辛還是那個陳可辛,該有的幽默少不了,該有的樂觀一定要,這是早在拍反映香港現實的《金雞》就已流傳的風格。一定會有觀眾戴著些許貨不對板之感離場,但若是足夠熟悉陳導的幽默,完全可以對這些看似突兀的神來一筆會心一笑。

       笑點何其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以片中人物韓總領導的「尋子協會」了。循環播放「鼓勵」二字的口號,高聲歌唱被觀眾嫌LOW的《隱形的翅膀》,尋子之遊在韓總的包裝帶領下還竟頗有一番春遊之味……這些眼淚之下的笑容除了是必須的堅強,更是必不可少的信念和信仰。還有佟大為所飾演的在真實故事中並不存在的菜鳥律師,也是導演為了傳遞希望與能量的設置。可見,陳可辛的現實主義是沉重與堅強並存,陰暗和希望並驅的。

       影片中有一個完全可以延伸到戲外讓觀眾捫心自問的爭議點——你唯一的一個孩子丟了,你到底是要永不言敗地披荊斬棘尋找還是背負著背叛的心情生二胎?但我想這個問題無論我們如何思考都不可能會有一個盡善盡美的答案。正如片中的田文君和張譯,前者的堅持換來了稍顯遺憾的希望,後者的守候難道就不值一文嗎?但現實就是不給他一個happy ending。

       如果說開場前對於本片「溫情」的定位我略有疑問,那麼在觀看過後也已經心服口服。它或許有些許批判世態炎涼、人情談薄,有些許不滿法理之下無人情,有些許諷刺現實社會的階級性,但凌駕於這些批判、不滿和諷刺之上的,是由始至終強調的希望與人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