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賓漢--Ben-Hur

宾虚/宾汉/宾虚传

8.1 / 254,752人    212分鐘 | Sweden:219分鐘 (1970) | Sweden:224分鐘 (1962) | UK:222分鐘 (1993 re-release) | 214分鐘 (DVD edition

導演: 威廉惠勒
編劇: Lew Wallace Karl Tunberg
演員: 卻爾登希斯頓 Jack Hawkins Haya Harareet Stephen Boy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微笑向暖

2015-11-13 01:50:42

《賓虛》:螢幕中的古羅馬馬車競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原文地址


《賓虛》:螢幕中的馬車競賽
——本文摘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古羅馬的馬車競賽》


1、歷史上的三部《賓虛》


馬車競賽和《賓虛》,對許多人來說,這兩者密不可分。這部影片中的馬車競賽如此迷人,以致於電影問世半個多世紀後依然為人津津樂道。《賓虛》在電視上反覆播放,製成錄像和光碟發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馬車競賽的鏡頭。這部影片令人驚訝的名聲,使我急於想知道,製片人為何要在本片中,給予馬車競賽如此突出的位置。


這部電影是根據路·華萊士的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華萊士是印第安納州的一名律師、退役將軍,他在內戰中功勳卓著。他的小說很長,有些章節非常動人,講述了耶酥的一生,背景是古猶太教和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主題是善惡之爭。猶太人賓虛象徵著美德,羅馬人瑪瑟拉代表了邪惡。兩人是兒時好友,但成年後漸行漸遠,逐漸對立。前者投身猶太人復國事業,後者無條件地為羅馬帝國服務。經歷一次特殊事件後,兩人關係徹底破裂。瑪瑟拉以謀反之名,將賓虛發配到羅馬兵艦做槳手。賓虛艱難地穿越沙漠前往敘利亞,途中乾旱,正好碰到一個年輕人給他提供了水(後來,他才知道這個救命恩人是耶酥)。他在兵艦上服了三年苦役。一次海戰中,他救了羅馬執政官克溫圖斯·阿列斯的命,作為報答,阿列斯將他帶到羅馬,收他為養子。賓虛思鄉心切,想回到朱迪亞,回到他母親、妹妹和未婚妻的身邊。但在耶路撒冷,他只找到了未婚妻。盛怒下,他以阿列斯的養子之名去見瑪瑟拉。他們的爭鬥重燃。在隨後的馬車競賽中,他們針鋒相對。勝出的是賓虛;瑪瑟拉車毀人亡。此後,賓虛繼續尋找母親和妹妹,最終在痲瘋谷里找到她們。此時耶酥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認出這就是當時送水給他的男人。故事結尾,賓虛與家人幸福團聚,與第一批基督徒生活在一起。


在華萊士的小說中,賓虛和瑪瑟拉在耶路撒冷的馬車競賽只是其中一個高潮。但在1907年、1925年和1959年拍攝的三部《賓虛》電影中,馬車競賽是唯一的高潮。


1907年的電影版本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導演錫德尼·奧爾科特還是拍攝了一場真正的馬車比賽。沒有正式的賽場,沒有環繞的高台座位(只有二十個觀眾在場),斷續的比賽畫面只有幾分鐘,奧爾科特依然為這壯觀的表演鏡頭在螢幕中定下了基調。


1925年《賓虛》第二次拍攝,重心還是在馬車競賽上。此時,好萊塢已積累了豐富的拍大場面的經驗。在弗雷德·尼布洛的導演下,整個團隊充分利用了當時的技術。他們建了一個真實的賽場,42個攝影師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幾百米的膠捲,雇用了特技替身使比賽儘量逼真。這部影片吸引了大量觀眾,在美國和歐洲長演不衰。這令墨索里尼很生氣,他難以忍受瑪瑟拉被擊敗,所以下令義大利境內禁映。顯然,他不希望任何猶太人比羅馬人優秀。


1959年,第三版《賓虛》開拍,導演是威廉·惠勒。據說邀他執導時,他最初只答應拍馬車競賽這部份。最後,他同意接手整齣戲,但顯而易見,他的心思主要還是用在了馬車競賽和海戰(在這一幕中,主人公救了執政官阿列斯的命)這些壯觀的鏡頭上。他對馬車競賽的呈現影響深遠,從此,《賓虛》和馬車競賽在公眾心目中密不可分。



2、獲得最多奧斯卡獎的《賓虛》,有多精彩?


惠勒可支配的預算是1500萬美元,當時這是個天文數字。這使他能夠建立一個正式的羅馬競技場,配備了裝飾精美的分隔牆,選用真正的馬車和車手(或特技演員)玩命地在鏡頭前表演了整整三個月。結果非常震撼。一場比賽持續約九分鐘,大致相當於馬車手在馬克西默斯大競技場跑完七圈的時間,包括了犯規和衝撞的鏡頭。半個世紀後,影片馬車競賽中的魅力依然不減。


除了賓虛(查爾頓·赫斯頓飾)和瑪瑟拉(史蒂芬·博伊德飾),起跑線上還有另外7個馬車手。他們組成了一個羅馬混合軍團,來自帝國各地:亞歷山大、墨西拿、迦太基、賽普勒斯、羅馬、科林斯、弗里吉亞和朱迪亞。鏡頭最初,馬匹在不安地等待。接下來,比賽開始。瑪瑟拉一馬當先。


至此,主角賓虛一直在背景中。我們只是偶爾看到他在追趕,神色嚴峻。當雅典車手和迦太基車手翻車後,面對殘骸,閃避不及的賓虛,立刻成了中心人物。他的馬車被拋向空中,將他甩出車位。他費了很大力氣才爬上馬車。在第六圈,瑪瑟拉和賓虛的戰鬥真正打響。賓虛奮力直追,威脅到了瑪瑟拉的領先地位。瑪瑟拉使出渾身解數,欲將敵手逼出賽道。他想將車軸上的利刃插入對手車輪,但是,伸手敏捷的賓虛使用一連串的騰挪,成功閃避,只是馬車被削掉一塊。


高潮隨之而起。惱羞成怒的瑪瑟拉用鞭子抽打賓虛,賓虛空手抓住。激烈的拉拽戰展開。當瑪瑟拉讓利刃再次危險地靠近對手的車輪,作勢威脅追擊的馬時,他似乎已經勝券在握。但他的如意算盤沒有成功,利刃狠狠撞在對方車軸的硬木上,折斷並彈了回來,傷及自己的馬匹。只見瑪瑟拉的馬車飛入空中,將他拋出。


爭鬥結束,瑪瑟拉被他的四駕馬拖行了很長一段距離。他成功地解開了繫在身上的韁繩,但最終還是沒有躲開後面飛馳而來的亞歷山大車手的馬蹄。比賽最後的鏡頭顯示的是獲勝的賓虛,他穿過終點線後,策動馬車駛過瑪瑟拉破碎的屍身。



3、從專業角度看,這些競賽場面,都是忠實再現嗎?


這場馬車競賽拍得氣勢宏偉,部份鏡頭甚至可以說令人毛骨悚然。問題是,這是忠實的再現嗎?導演真的想儘可能準確地呈現羅馬帝國的馬車競賽嗎?他們是否意識到,希臘和羅馬的馬車競賽有一些區別?由於故事情節要求將比賽放在羅馬帝國東部的耶路撒冷,導演們會不會無視這些差異,自由發揮想像?他們的解決辦法很獨特,走了折衷之道。希臘和羅馬的元素都包含在內,但沒有任何人注意,這兩者可能是多麼難以調和。


這部影片中的賽場是典型的羅馬風格,一層層座位、跑道、分隔牆,全都讓人聯想到羅馬的競技場。與史實不符的是,起跑線後沒有高高的馬廄(在過去,當比賽開始的時候,馬車要從馬廄中衝出來)。不過,跑道看上去非常真實。電影道具師得像兩千年前的羅馬人一樣建造一個競技場,比賽的時候,馬兒能夠達到最高速度,觀眾視線不被揚塵遮蔽。起初,他們在一層平整結實的石地板上鋪了一層厚度為0.25米的熔岩碎沙,然後在上面再鋪0.2米的黃沙。經過一天排練,明顯發現馬蹄深陷沙中,速度快不起來。他們只好將一切弄走,只保留了足夠讓馬兒覺得地面柔軟的0.04米厚熔岩碎沙。對於揚塵的問題,他們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只有在跑道上定時灑水,水量還需控制,因為如果地面太濕,馬匹的速度就會慢下來。馬車手都必須戴特製的隱形眼鏡,免受沙礫和碎石傷害。這引出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古羅馬的馬車手如何對付塵土飛揚?


影片中的馬車既不是羅馬風格的也不是希臘風格的。古代的競賽馬車很輕便,最多35千克重。影片中的馬車足有200多千克。馬爾庫斯·榮克勒曼認為,這是選錯了車型。古羅馬人有兩類馬車:競技馬車和凱旋馬車;後者更重、更花哨(參見第四章)。不知何故,導演選擇了後者。由於用鋼管和厚木板替代了薄木板和柔軟的編織物,馬車越發沉重,馬匹只能高速跑一小會兒,最多堅持一兩圈,這與古羅馬的賽場上能以高速跑完七圈的競技馬車大相逕庭。加重馬車重量的另一個因素,可能是出於對演員(特技演員)安全的考慮。在古代,許多馬車手殞命跑道。站在他們輕便的小馬車上,他們時刻有被甩出去的危險。製片方負擔不起那樣的傷亡事故,因此寧願選擇更重的馬車。這個決定更容易做出,是由於選擇了高大的馬匹。電影裡的78匹純種馬兒產自南斯拉夫,比出現在馬克西默斯大競技場中的馬匹都要高大許多(參見第四章)。他們可以套到大型馬車上,只要採用電影特效,看起來就像車手站在小型馬車上。特別是主人公的四匹白馬,都是純種利皮扎馬,看起來非常威風。


儘管賽場似乎是羅馬風格,但為觀眾展開的比賽卻是希臘風格。馬車手看上去如希臘的馬車手,穿著明顯有東方色彩的鮮艷長袍。只有賓虛是羅馬裝束,有鎧甲、匕首和皮頭盔。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比賽開始前脫下了頭盔。九個馬車手的駕馭風格都採用了奧林匹克競技會中參賽選手的風格,如古希臘其他馬車比賽一樣,雙手握著韁繩,而不是像羅馬車手一樣,將韁繩捆綁在腰間。


或許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這九個來自帝國境內各地的馬車手,他們爭奪的是個人榮譽,而不像在古羅馬那樣,以某個馬車隊的車手身份出場,爭取集體榮譽。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在公元1世紀,擁有支持黨羽的馬車隊制度還沒有完全被引入羅馬帝國東部。有必要指出,個人賽會增加比賽的刺激度,因為無法與隊友配合,每個馬車手都必須憑實力孤軍奮戰。最終,賓虛贏得了比賽。


其他馬車手的社會背景,我們無從得悉。顯然,他們並非全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身為羅馬執政官阿列斯的養子,賓虛實際上屬於貴族菁英階層。在奧林匹亞,他參賽並非不合適,但在羅馬,他要在被收養前、仍然是阿列斯的奴隸時才能踏入賽場。當阿列斯在宴會上宣佈,他已經收養賓虛,並且說這個養子駕駛他的馬車取得了五次勝利時,也許他正是在暗示這一點。


比賽中,還有許多事情不可能在希臘或羅馬的馬車競賽中發生,它們完全是導演和編劇的虛構。我們知道,在古代的競技場上許多手段都是被允許的。用鞭子抽打其他馬車的賽馬或者突然大幅度轉彎逼迫對手偏離賽道,都是可以採用的策略。但瑪瑟拉謀求必勝所訴諸的手段,在希臘和羅馬的賽場上都是難以容忍的。為了消滅對手在馬車的車軸上裝利刃,這足以被主裁立刻逐出賽場。即便他通過了賽前的資格審查,也難以想像,觀眾會接受他參賽。不難想像,如果他這樣出現在起跑線上,會發生怎樣的事情。觀眾應該會喝倒彩,要求把他趕走。觀眾甚至可能衝上賽道,將作弊的馬車手就地正法。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會把矛頭轉向主辦方,甚至因此爆發大規模騷亂。


但在影片《賓虛》里,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是否有人作弊,觀眾依然如痴如醉。在馬車上裝上旋轉的利刃,這非常符合瑪瑟拉這一邪惡的形象。這是現實和虛構的差異,也是古代世界真正馬車手和如今螢幕上夢幻英雄的區別。



—EN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