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5,202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月靈

2015-11-13 05:07:25

來說說攀岩所需要的工業模式設計


          如果當一個敘事電影和文藝電影來看,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除了幾個對珠峰的場景構圖很美麗雄偉,整部影片的結構都顯得不協調,那種在綠布面前表演的感覺有很多處都很強烈,所以看上去還是缺少了真正記錄片那種腦充血的刺激,有齣戲的感覺。但這是一部半紀實片,對於攀岩的宣傳和推廣還是很有意義的,《藏地密碼》上就已經很詳細(詳盡到了有點玄乎)的介紹了攀岩和野外求生的各種知識,看電影會有個更直觀的印象。這影片正好上映在雙十一,真是衝鋒衣的宣傳片,天貓衝鋒衣可以大賣了~配合現在各大商場的各種戶外運動店的大量鋪點,對國民運動需求的開發,這個需求點的商業模式算是基本建立起來了,對內需是一個拉動,在經濟放緩的下半年,也算是一個拉動點。好了,這些都是題外話。
      攀珠峰這個詞總是不絕於耳。我家這邊群山連綿,附近就是本市的最高峰,當然這種我沒爬,實在太陡。大概小學一二年紀的時候倒是經常跟小夥伴們把最高峰附近的山脈爬了一下,也都沒登頂,爬了個兩三百米,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那些山也不算容易,都是偷偷去爬的,被老爸知道了以後還免不了被教訓一番。相信我,爬山這個事絕對是有風險的,當然你會看到那些生活在山地裡常年輕鬆徒步爬一些陡的坡的人,他們可以連手都不扶一下。而在同一個坡上有的孩子就直接滑了下去差點把人嚇死,有驚無險的刮傷了一些。這樣的爬山我內心總是恐懼更多,有的地方其實可以走直接爬上去,但是我總習慣用手扶,即使要俯下身子。其實我不喜歡這種沒有保護的爬山,沒有任何規劃和保障,全憑運氣的事,我也受過幾次輕傷,也輕微毀過容,好在不是留疤皮質。可當時夥伴裡的小霸王喜歡這項運動,為了合群也只能將就一起玩耍。但奉勸不喜歡爬山的小夥伴不要勉強,若是勉強登頂未必會快樂,也許會留下心理陰影。剛上小學的我在基本沒有任何路和攀岩工具登上兩三百麥克空的時候,在那座山的一個平台里往外看(平台的造型有點像一個張開的獅子口,是挑梁結構腳下懸空)時,想的是這麼陡的岩壁怎麼下去,越是陡的山上去就容易下來就難,然後我還恐高和強迫,對高處的感覺就是總忍不住走到邊上去,然後忍不住想往下跳,基本不受控制的就產生這樣的想法和往那走的行為,有時我都想我會不會一個沒忍住,但其實我每次都怕得雙腳發抖。
       那時在高空看居民區,大大的房子變得小小的,很神奇,當時就想,是不是平常覺得大的和重要的事或許在另一個場合和時空就變得微不足道呢。後來我發現我真的從小就有淳樸的哲人潛質,可當年不理解啥叫哲學,就是很喜歡想這類問題。而多年以後這個思考的確變成了真,很多事的確在不同的時候里就不重要了,甚至你會發現找到某些同樣想法的人都沒有,一些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可能別的人聽都沒聽過,有時我覺得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時空,可如果沒有交集,環境又不同的話,我們其實根本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空。每個人大腦對時間的計算是不一樣的,生活節奏和頻率也不一樣,同一個時空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時空體驗,算不算不生活在同一時空呢?所以人活著為了什麼,我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我不喜歡攀岩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小時候經歷的影響,認為爬山是一件很隨機的事情,除非是爬公園那種鋪好道路的觀光山,登頂的時候我才會有盡情享受美景的感覺。因為沒有路的山,沒有既定的模式,讓我很不安,那是一種開拓,不知道有沒有人走過,不知道怎麼樣確警衛全的回去,這樣的狀態讓我沒心情看風景。我本來以為爬珠峰也是同樣的過程,都是攀岩者的隨機事件,所以才那麼艱難,但看了電影以後發現人家已經形成一個很體系化的模式了,如果像我想的那樣,估計登頂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在攀岩這件事上,影片還是給我很大啟發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重要,一旦成功,就有一個成功的模板,然後可以將其固定下來,模式一旦固定並建立起來,難度就降低太多了。這讓我想到了從前爬的山不是沒有人爬過,可是很少有人把其開發出一套成熟的登山模式,供後來人利用。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沒有任何積累,這樣不利於進一步精進。好在影片洗去了我不少的不愉快,讓我漸漸覺得攀岩也是一件好玩的事。

     * 工具

     衣物,包,防護保溫服飾,繩子,梯子,登山枴杖、登山鎬等這些戶外運動裝備自不必說。本來我以為梯子和繩子是只管自己用的,但影片上是事先就佈置好了,這個準備讓我反思了一會,這個反思就讓我帶著後面發覺其工業化的模式設計的眼光看完了整部片子。

     * 路線

     因為梯子是事先搭建的,那必須得有線路,有線路那必然有人成功過,所以第一個成功最難,開拓最難,但成功了,模式就出來了,就可以複製了,成功就是財富。

     * 檔案資料資訊控制中心

     路線的設計必然是歸檔過的了,也是事先設計過的,有了路線就可以進一步進行時間空間設計,對天氣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而且在登山的過程中,要進行同步跟進,天氣資訊及時反饋,資訊反饋是工程控制的中心樞紐。

     * 大本營/補給站

     線路的佈置,和繩索的事先安放,都和大本營補給站分不開的,戰線不宜佈置過長,這樣首尾難以兼顧,必須進行必要的模組分割,才能保證首尾兼顧,中線也能及時連上,而補點得從整體線路考慮,這就是整體與部份的區別與聯繫。

     * 醫療隊

     高原反應,缺氧,和低溫癥狀都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必須有專業人員陪護。平常的小型攀登就是自給自足了,帶些藥,事先知道一些應急處理,這個項目在哪攀登都存在。而且攀珠峰事先得進行身體強化訓練,也得在醫師的指導下完成。

     * 導遊

     導遊得是成功登頂的人,而且必須熟悉各種當地情況,所以最好的當地人。雖然有前輩們留下的登頂路線,但現場情況瞬息萬變,總有說明不了的,帶一個活的情況應急全書,能大大提高安全的機率,降低試錯的成本。

     * 信號

     攀珠峰是團隊的事,一個人完成不了。而且還得跟資訊控制中心及時反映各種天氣情況以及醫療隊得全程監護,保證身體安全,對講機和信號就是生存的重要保障。

     * 食物

     影片沒講到,我也沒看到他們吃了什麼,就是營救的時候說到了帶熱茶和氧氣。所以這個得具體再查查。

        *藥物

         影片中的地塞米松出現兩次。

     * 氧氣

     這並不是攀每座山都必須的,但海拔高的山準備氧氣就很重要了,分成隨身帶的,補給站事先預設,大本營得事先預留三項。

     * 救援隊

     意外總是有,補救必須設有。影片中展現了大本營的救援隊和國家救援兩項,國家救援就高大上了,直升飛機的調度好羨慕,那個開直升飛機的大哥技術好好,那麼窄的地方劃出的那麼個弧線然後直升機安全得瑟的飛了出去,就是一個字,帥!


     所以在這一系列設計以後,天氣就成了最大的不可控因素,高空閃電,暴風雪和雪崩遇上了就太勁爆了。而天氣預報和事先的時間設計又降低了這種不可控的的成份。於是攀珠峰這件在我看來相當玄乎的事情通過電影得到了清晰的展現,然後讓我看到了這樣一件玄乎的事情怎麼變成了可能性,成為一個有一定確定的成功必然性的事情。這片子記錄的是1996年的事,這麼多年過去了,天氣預報的技術上去了,成功的機率又提高了不少。
     總聽到說奧運會金牌數跟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密切相關,以前覺得鍛鍊是一個人的事,現在看來這個想法太天真。攀岩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和國家實力相關,特別是工業實力。比如衝鋒衣的布料,比如各種登山工具的質量,衛星和數據中心等等,而工業化又和市場化相關。所以攀登珠峰的中國遊客還很少,工業化程度還是有差距的,工業化模式設計的意識也有很大差距。
      最後緬懷一下影片中逝去的冒險家。一個成熟的工業化模式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前人的探索和犧牲,甚至是鮮血才慢慢積累形成的。我們是站在勇者的肩膀上生活和前行,感謝他們為後人留下的財富,感謝他們做出的探索和犧牲,是他們給我們提供的可能性和更廣闊更自由的天空,用他們的心血和智慧為我們的夢想點亮明燈。願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