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艾美懷絲--Amy

艾米/艾米怀丝(台)/Amy:TheGirlBehindtheName

7.8 / 41,465人    128分鐘

導演: 阿西夫卡帕迪亞
演員: Amy Winehouse Blake Fielder-Civil Mitch Winehouse Janis Winehouse Nick Shymansk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褻瀆電影

2015-11-13 10:35:15

並不只是「渣男毀一生」


提到艾米·懷恩豪斯的時候,很多人會將她的死歸罪於渣男,就是那首《Back to Black》那首歌的Black Fielder-Civil,他確實挺渣的。這部紀錄片更棒的地方,它對艾米的死,挖掘出了更多重要的因素,包括她的父母,她的性格,毒品酒精,音樂產業,還有窺陰癖一般的喪心病狂的媒體,片中的狗仔隊的鎂光燈簡直可以閃瞎眼。

整部紀錄片由艾米身邊朋友們的私人錄音帶和這些朋友的採訪錄音組成,還有一些艾米私人的日記,錄音和訪談之類的,去還原她短暫的人生。她在感性細節的女孩,她獨特的人格魅力可以身邊人感覺到她的真誠,她一開始就說她心理的成功就是自己和她喜歡的人一起合作,她只想在準備的時候,鑽進錄音室工作,她對成名隨之而來的輿論壓力、公眾形象並沒什麼太多的心理準備。即使在成年之後,面對媒體還依舊遵循自己的方式,保持最真實的自我,這讓她遍體鱗傷。重新再聽她的音樂,看她的那些創作筆記,她的音樂,她唱的每一首歌,全部都是她的情感經歷,她的人生感悟,都是真情實感的東西,這也許也是她能駕馭靈魂樂的原因吧。

她的前夫Black講海洛因和古柯鹼帶進了她的生活,像是某種操控,讓她離不開他,她就像他的飯票。從《Back to Black》那首歌裡你就能聽出他們當時的關係有多麼嚴重,而且她還說可以為了愛的去死。最後他還是離開了她,他覺得自己是個帥小伙,去健身房,不吸毒,沒理由跟私生活混亂、有飲食問題、酗酒吸毒的艾米再在一起,而這些卻讓她越陷越深。

她混亂的生活,也是因為她的性格,她如此的需要安全感,如此有依賴性,是因為她的父母。童年時,因為父親的外遇,她的父親是缺失的,而她的母親又沒有主見,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顧孩子。她為此自責,一直在努力獲取父親的注意力,想得到父愛。那首熱單《Rehab》里就能聽出她在父親面前是多麼的乖,在2006年那張《Back to Black》專輯在次年的格萊美上橫掃5座大獎的時候,她重點感謝的人裡也有他的父親和母親。諷刺的是,2009年戒毒之後,艾米處於事業最當紅的時期,他的父親卻為了錢,在探訪她的時候,帶著一支拍攝團隊。這位倫敦的猶太計程車司機此時徹底的活在了兒女的榮譽之下,簡直無恥的更加變本加厲,而她的母親在談到自己的飲食和健康問題時,也是一副事不關己的無奈表情,好像那不是她的事情。

死亡在艾米的計劃之外,可惜意味還是發生了。2001年貝爾格勒的那場演出,艾米大醉之後上台,無法唱歌,癱軟的坐在舞台上,台下觀眾噓聲一片,可那就是她音樂生涯的最後一站,挺悲哀的。因為健康問題,她之後的歐洲巡演都被取消了,因為之後她必須進棚錄歌,她的下一張新專輯迫在眉睫。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也反覆幾次的嘗試過戒掉,但在各方面的壓力之後,她的性格還是讓她沒能戰勝她的上癮。2011年7月23日被發現因為酒精中毒死於自己位於倫敦的家中,只有27歲,加入了英年早逝的「27俱樂部」,成員還有布萊恩·瓊斯、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絲·賈普林、吉姆·莫里斯和科特·柯本等音樂巨星。

這是部平心靜氣的紀錄片,卻拍的足夠深刻,並不是去講艾米的才華,更要的是悲劇的成因。影片最早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首映,收穫一片好評,之後又在好萊塢電影節上拿下了年度紀錄片,剛剛又提名了今年的英國獨立電影獎上獲得了最佳英國獨立電影和最佳導演之類的重要獎項提名,應該會是明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單元的種子選手。鑒於前兩年奧斯卡都把最佳紀錄長片的獎項給了《離巨星二十英尺》和《尋找小糖人》這樣的勵志音樂紀錄片,不知道這部主題不那麼勵志的《艾米》最後會怎樣。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紀錄片佳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