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間諜橋 Bridge of Spies

间谍之桥/间谍桥(台)/换谍者(港)

7.6 / 327,548人    142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馬特沙曼 伊森柯恩
演員: 馬克勞倫斯 Domenick Lombardozzi Victor Verhaeghe Mark Ficher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ustle

2015-11-14 23:27:06

The best kind of hero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儘管漢克斯的聲音和臉主旋律得都要流出央視的味道來了,但他還是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英雄,而且是最好的那一種。

所謂英雄還有好壞麼。我是覺得也許就像一個不知道自己很美的美女格外珍貴一樣,一個沒有想當英雄的英雄格外靠譜。You don't do the great thing, you do the right thing. 被捲入歷史浪潮之前,男主喝著酒跟人辯論一輛汽車撞了五輛摩托的事故到底是一件還是五件;被捲入歷史浪潮之後,男主仍然也是在喝著酒,跟人辯論一個間諜可以換一個還是兩個俘虜。喜歡這種調調,這shit就是偏給我攤上了,逃不掉推不掉就只好繼續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順(正)便(好)變成了英雄。

這樣的人還有不少。比如說這位這位,這位,這位,這位,這位,還有這位。當然這些例子不全然相同也許都不一定合適,好像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其實就本片前後兩部份的意味也是不同的。不過這其中一個讓我覺得著迷的點是,好像因為規則(更準確說,是憲法)的存在和被尊重,平凡的「事兒逼」有了非主動地改變世界和歷史的可能。以致我聽說這位的時候,也想入非非了一會兒。但其實小人物在歷史中的渺小和炮灰感卻正是影片渲染的另一個主題,說到這就想到影片裡那些被宣佈入選後的幾個美國大兵臉上血色全無的表情。英雄和炮灰這樣一對照,更顯出了規則(憲法)的重要。

沒有人是孤島。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Social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Social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for me.」
男主正是站在了這首詩裡的「我」的反面。

最後男主回到家,覺得這結尾特別像Argo。可是新聞里居然提到男主名字了,原本有點失望;後來又覺得非要故意無名那不又是另一層做作,何況這畢竟是真人改編的,真人男主最後還繼續發揚三寸不爛之舌救了那麼多古巴人。

還有CIA的那個歪鼻子agent第一次找男主打探他作為律師與間諜談話內容的時候,好像也很呼應現在關於privacy的討論。漢克斯操著濃重的鼻音說的那些話也算是對NSA piapia打臉啵。

當然其實最出彩的人物是蘇聯間諜先生。各種設定各種討喜。可愛到非要把這一切理解為基情也是合理的。最後送的畫,站立的人,還有面對啥事兒別人問說你咋不怕,他總說would that help?

手法上不用說,電影語言的嫻熟運用影片裡四處可見。電影裡發出的光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味道。細節上,比如男主在東柏林開回西柏林的列車上看到翻牆的人被狙擊,後來終於安穩回到紐約坐回上班的日常列車看到周圍居民區的小孩兒在愉快地玩耍正好也在翻牆。第一個畫面出現的時候,作為觀眾我本來是相當無動於衷的,因為這不就是個「司空見慣」的歷史畫面?但是男主和車上其他當下人類的反應,讓我不得不去思考這個畫面的荒謬和令人震驚,以致於看到第二個翻牆畫面的時候反而觸目驚心。聯繫到今天在巴黎發生的慘案又是另外一種不幸的對照。還比如,最後站在橋上所有人退場剩男主一個人,隨後大燈全都滅掉,宣告舞台巨幕的落下,主角光環放到最大。而在飛機上,男主坐在飛行員旁邊,兩束亮度相當的光分別打在他倆各自身上,表情心情各異,等待他們的未來命運亦是不同。這裡主角又不再是主角,單個人的生命和悲喜無論如何也都只是歷史這場大戲小小的註腳。

嗯,總之,若觀眾能抵抗住一些過場和陳詞太過明確地表達中心思想,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好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