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大君

2015-11-15 21:35:05

同情心是人性的基石


   有句話叫「同情心是人性的基石」。這裡的同情不是居高臨下的可憐,而是同理,是共鳴,是換位,是移情。同情他人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所感所思,讓人脫離自利苟且的動物界,而成為某種人類的共同體。

   前幾天看《鏘鏘三人行》,嘉賓有馬未都和賈樟柯。賈樟柯說他的新片《山河故人》里有個段落是趙濤飾演的母親不滿一身洋氣的兒子不懂得在葬禮上給姥爺下跪,而一把將其推倒。年輕的觀眾不能理解這個橋段,在他們看來,母親,或者說大眾媒介裡的母親形像隻能對孩子以呵護和關愛。其實這個段落中有幾層意思,一是在個人情感層面,長期和生父及繼母在上海生活,一口上海話的兒子對汾陽縣城的生母之血緣「天然」親情已然疏離。生母趙濤失望地感受到了。二是用情感關係隱喻現代化、國際化趨勢對縣城,對鄉土,對中國的衝擊。逐漸城市化的汾陽縣城地面景觀已變,栽上了行道綠化植物的平整水泥大馬路邊,前現代的靈堂棚子,吹打的哀樂隊伍,鬧哄哄的花圈顯得如此扎眼。母親趙濤的無名之火也來自一種無法言說又無可奈何的無所適從。她對兒子那一推,不是不愛,而是多種情緒的糾結,文本內涵之多義和人物情感之豐富就體現於這種細節里。

  賈樟柯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從小被灌輸,自己沒學會體察,只會被一些概念牽著走,思維變得僵化、簡單和麻木了。判斷先於理解,那思維和情感就會變得扁平和粗陋。馬未都說,他原來當了那麼多年的文學編輯,如果要說文學藝術有什麼用?那就是「讓人的情感變得細膩。」變得細膩了,你就能更多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一個殺人犯能不能有純美的愛情?一個貪污犯大老虎能不能是一個好父親?一個瘋癲者能不能感知美,渴望愛?這些就是文學藝術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僅要理解芳汀和珂賽特,還要理解冉阿讓,以及沙威。

  電影比起文學,在表意和抒情上更有視聽上的直觀優勢。《藍色時分》據稱是真實事件改編,而鏡頭卻從聳人聽聞的罪案中移開,轉到男孩平常普通的生活中。從五濁惡世里移開,轉到男孩內心漂清了血污的藍色世界裡。我們目睹了一個普通學齡男孩世界裡的青空流雲,荒地廢池,以及獨自懷揣的心造的同性愛侶。體會這異國青蔥少年生命中的混沌,幻夢和無力解脫的憂鬱。當然污濁和血腥的殘酷真實,依舊會逐漸地不由分說地闖入。這個電影如此簡單,只是將愛情和驚悚類型模式作為幻想和現實的對照。這個電影又令不少人困惑,因為它擾亂的不僅是單一類型的觀影習慣,而且是道德的教條和倫理的桎梏。但只要作為觀者的我們,能夠忽然間有了那麼一點似曾相識的共鳴和動容,那麼主人公也就不再僅僅是新聞標題里一個泰國的同性戀男孩,一個殺害全家「滅絕人倫」的兇手。


http://zhoukan.cc/2015/11/27/the-blue-sky-compassion-is-the-cornerstone-of-human-nature/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