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白鯊--Jaws

大白鲨//

8.1 / 662,922人    124分鐘 | 130分鐘 (加長版)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Peter Benchley Carl Gottlieb (Ⅰ)
演員: 洛薛爾德 羅勃蕭 李察德瑞佛斯 Lorraine Ga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at

2015-11-21 20:41:53

《大白鯊》電影手法+諷刺+鏡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
記得當初看的第一部具有好萊塢式戲劇衝突的電影叫《玩具總動員》。我被裡面那些精彩波折的情節所吸引,感覺真是太精彩了,此波未完,而下一波將至,每時每刻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於是,我把皮克斯的大部份電影一下子看完,發現這些電影戲劇衝突語言都是有一定的敘事模式,比如其中一種是:A計劃解決任務通常是失敗的,立即啟動B計劃,然而B計劃也是失敗,就C,以此類推到結局。
當時我還以為這是皮克斯自己發明的一套電影語言,誰知!在皮克斯之前,這種敘事模式早已出現過,就好比《大白鯊》裡面所呈現的。比如,當時昆特為了儘快成功地把鯊魚引至擱淺的岸邊,執意要把船開到最大馬力,誰知引擎壞掉,真是陰溝里翻了船,於是他們又想出讓胡珀待在水中的籠子裡,然後對向籠子襲來的大白鯊嘴裡注射致命的化學藥液,當時以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任務」的辦法,大白鯊也必死無疑。誰知胡珀在大白鯊襲來時,不小心把注射針弄丟了,更離譜的是,鐵籠的柵欄被大白鯊撞開了,胡珀隨時都會面臨生命危險,這又增加了一個精彩的戲劇衝突。很多國產商業電影戲劇衝突比較差,就是因為它們會停留在前面設定的預期計劃中,然後毫無懸念地完成了任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沒有任何驚喜。
這也是史蒂文·史匹柏在電影製作中戲劇把握的過人之處。所以我也察覺到捕鯨能手昆特在最後時刻竟然會被大白鯊活生生地吃掉。這一個設定看起來真有點「荒唐」。很多人說,善戰者死於兵,善泳者溺於水。我想,史蒂文·史匹柏之所以這麼設定,也是出於對戲劇精彩性的考量。電影中,他們三人出海捕鯨,電影在很多細節來渲染馬丁·布羅迪的膽小和畏首畏尾,而捕鯨能手昆特就會像神一般存在,即使知道他們很有可能敵不過大白鯊,他還是那麼鎮定自若,運籌帷幄。大白鯊確實厲害,基本上分分鐘翻掉他們的船,把他們三人碎屍萬斷!幸虧有捕鯨能手昆特在,才有了那麼點底氣,如果只是讓馬丁·布羅迪一個人去捕鯨,那真是萬劫不復,必死無疑了!所以,捕鯨能手昆特最後的死去,留下膽小畏縮的馬丁·布羅迪去對抗鯊魚,就顯得更精彩了!畢竟,兩個實力差不多強者間的較量,稍微弱的那一方勝出,已經是很精彩,很有看點的了,但如果一個實力相差較遠的兩人較量,就比如馬丁·布羅迪完全沒有一點捕捉鯊魚經驗,在這次出海捕大白鯊途中,基本算是全程打雜而且還十分懦弱膽小。弱者要想反勝強者,比如馬丁·布羅迪要想殺死大白鯊,肯定很有看戲且精彩度不會亞於捕鯨能手昆特殺死大白鯊!



【諷刺】
電影裡面有幾處情節設計得還是挺荒謬挺諷刺的。
1.

一邊是市長在海灘里接受採訪說大白鯊已經被他們殺了,海灘絕對安全。而海灘的另一邊又即將發生新一波血案。搞政治的人總喜歡這樣,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掩蓋一個有違背公義的真相。
2.

真正殺人的大白鯊還沒被剿殺,而小鎮卻沉浸在勝利的自我薰陶中,當地人還把鯊魚骨骼模具當成旅遊紀念品來賣,慶祝他們認為已獵殺死了大白鯊的事實。然而海灘那邊卻在暗流湧動。
3.

我更喜歡翻譯成為:我可不想浪費時間和一個將人當作鯊魚的美味午餐的人胡扯。
4.





胡珀太過於自信,自以為是,擅作主張,把第一次本可以捉到大白鯊的希望給撲滅掉。
另外,美帝的大學學費真心貴,現在也是。從昆特的嘴裡感受出,這社會不公令人髮指,只有有錢人才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的前途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好。而沒錢的,就呵呵了。而不是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像我這隻大學狗就被拋棄在天朝體制里,苦苦掙扎。


【鏡頭】
有一個鏡頭我覺得運用得很好。如下:




海灘那邊有傳出意外,馬丁·布羅迪緊急從遠方跑來,跳下木柵,跑到海灘的事故發生地。本來鏡頭應該呈現馬丁·布羅迪跑向的事故地方,讓觀眾一覽無餘,弄個究竟。而鏡頭裡木頭卻故意擋住了觀眾的視線,故意吊起觀眾的好奇心。當你想看,就是不給你看,這時你會更想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

【人物】

有空再補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