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墊底辣妹--Flying Colors

垫底辣妹/奇迹补习班(港)/奇迹补习社(港)

7.4 / 1,869人    117分鐘

導演: 土井裕泰
編劇: 橋本裕志
演員: 伊藤淳史 有村架純 吉田羊 野村周平 安田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ola奶茶

2015-11-23 03:36:57

別再給教育注入這樣一劑雞湯了


作為一名班主任,這部片子可以放給學生看,因為膠著狀態時你需要油泵。
作為一名學生,你可以看這部電影,短則一週長則一生,作為鼓舞自己的雞湯。
作為教育者,我們就別再自欺欺人了。態度好肯努力天資不差家庭條件又好的,不用你救。態度不好又懶又笨又窮的學生,就別再忽悠他們學習了,學修車和烹飪吧。

定位觀眾:急需強力心靈雞湯刺激的加班人群;畢業班學生(千萬別給非畢業班學生看,不然個個都以為自己是天才,小學四年級開始就不用讀書,高二再來努力都可以)

在爆發我的憤怒之前,還是要先肯定一下,這部戲裡對教育起正面效應的幾點:
1. 堅持做好一件事,不輕言放棄——工藤妹妹定下了一個目標,就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這是學習每樣事物都需要的基本精神。
2. 學習要講究方法,對屢次出現的錯誤要反思,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補習老師根據工藤的特點,相對應地制定適合其成績發展的方案,這在教師工作里叫培優輔差,找到弱勢科並有針對性地制定方案,提升學生成績。
3. 報考勿盲目,應根據自己的長處,有目的地、有階梯性地填報志願——補習老師讓工藤填報Q大學第一志願W專業,補加Q大學Z專業作候補。雖然不太明白日本的具體填報志願模式,但確實需要這樣的階梯思維。
4. 有些學生即使學習成績不好,但不代表他一無是處。教師不能在任何場合以任何方式羞辱學生。
5. 賞識教育在很多情況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針對學生的興趣、脾性、家庭背景而發起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表揚和鼓勵——補習老師不以有色眼鏡來看待新入學的學生,用遊戲、漫畫、偶像等方式來跟學生談心,拉近距離,在學生取得每一步進步時都能及時表揚,在學生思維沒有按照教科書的統一內容時能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給予啟發。
6. 不能根據學生的外在表現就對學生的品質下定論,學習不好不代表品質不好,比如工藤的幾個好朋友。

但!它暴露出來的一些教育誤區,我覺得有必要糾正:
1. 補習老師說,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老師 ???
 這種說法在我聽來,是日本人也喜歡粉飾太平,教育出現問題了,矛頭都指向無能的老師,殊不知現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已經有一大批八零後九零後的老師在充當中流砥柱,他們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貼近學生的,能理解學生並尊重學生,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行為惡劣,習慣差的學生?

2. 爸爸媽媽好偉大???
家庭教育是取決定作用的。電影中工藤媽媽的做法我就持五十五十態度。
沒錯,這位媽媽寬容勤勞,愛子女,但她愛的方式對嗎?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在那所學校里結識了一群好朋友,整天濃妝艷抹不學習,泡吧唱k學抽菸,這就是所謂的「開心就好的生活」?
從她小學到高中的這段時間裡,這位媽媽有為自己的女兒制定習慣上的規則嗎?有了解她的交友情況嗎?有去引導和規範嗎?或許有,但沒起到效果,也是教育方式出現問題。
到了高中,女兒停學,給女兒報一個補習班,讓她繼續開心下去。這種做法就對嗎?孩子在正常上課時間天天睡覺,然後在補習社度過學業的衝刺時期,熬夜奮鬥還邊跟朋友玩邊學習,這種做法真的合適嗎?
如果你的女兒真的認識了一幫損友,真的就是去補習班玩玩而已,那她以後的人生會怎樣?
你每天晚上加班加點工作,的確給了她物質上的寬鬆,但精神上的陪伴和跟進呢?
教育是從小時候就開始潛移默化的,等長大了會自動變好的情況其實不多。一般情況下,這種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太懂得感恩,等到發現自己出來社會後,各方面都不如人時,他們非但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寬容」,還會埋怨父母當初為何對自己如此縱容。
無原則的愛就是溺愛,不加思考就支持認同兒女的任何做法的愛,是盲目的愛。
工藤爸爸的做法就更過份了。對女兒不聞不問,典型的重男輕女;
和妻子劃分教育對象,殊不知教育對像是需要家庭父母的這個整體來作用的。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和需要,這也是後面工藤爸爸認識到自己錯了的最主要的地方。
在得知女兒有希望考上理想大學後,對女兒態度的八百度轉彎,還說「你現在就是全家人的希望」這種話,其實從骨子裡都無法改變這種「孩子就是家長的附屬品」的觀點。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都是獨立和變化的個體,不認識到這點,教育就永遠會處於一種「想當然」的模式。

3. 對於學生而言,我這幾年接觸到的有這兩類很讓人感覺痛心:
一、很努力但很笨的;二、不笨但不努力的。
前一種情況只能說天意弄人,有些孩子家庭教育很好,但思維卻跟不上來,要不是理科偏差要不是文科偏科要不就都不好,很努力,但勉強上了高中之後,還是考取了個普普通通的大學。
後一種情況就怨不得別人了,各種原因導致學習跟不上來,乾脆自我放棄,將精力放在學習以外的地方,像工藤妹妹那樣的,最後能考上好學校的幾乎沒有。
我曾經以為,老師的存在就是改變這兩類學生,前一種學生,至少能讓他們的努力有價值,但當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們送上哪怕是重點高中,他們也考不上好的大學(初高中的課程不能相提並論),做老師的內心愧疚,覺得這樣努力的孩子真是可惜,可更多地是感嘆學生可能走錯路了,其他方面的潛能未被挖掘而是全副身心花在學習上了,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出路,但大家都去擠獨木橋。
後一類學生,基本是很難將他們送去好的高中,在初中階段就已經被斷送掉學業了,後面可以去讀職中或者普高,但想要在學習上爭一席位是不可能了。所以,不是每個學生都是能讀書的,對那些確實對讀書不感興趣或沒有天分的人,建議早點另謀他想,世界很廣闊,別把時間浪費在學習上。

**********************************************華麗麗的分割線*********************************************
看戲過程中自己也看到熱淚盈眶,但放給同行看,卻遭到集體質疑。因為職業的角度,因此觀影后的感受可能不同,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再加上看了其他人的影評,總結了幾點讓人感覺不適之處:
1.弱化轉變過程,主角太容易被轉變。一般情況下,這種曠日持久的頹廢和墮落是不容易一下子就轉變的,如果真如此,那麼老師們的工作也不會那麼難做。現實中補習老師的方法只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幾種方法,並沒有特別到什麼地步,如不要羞辱和歧視學生並講究趣味教學,這點大多數老師都能做到。不要把教師行業想得太齷齪,教師就一定會歧視學生。如果在這樣大前提下,學生還是不受教,那原因是多方面的。電影中主角很快轉變過來,這點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
2.淡化奮鬥細節,美化奮鬥過程。主角能在一年內逆襲,且是在補習社完成這種逆襲的,且是在跟朋友們邊玩邊學過了大半段日子的逆襲,且是在零基礎的情況下完成逆襲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基本是扯淡。看回電影原版,是以學霸身份進來學校後墮落的,這種倒是很大可能。當然電影強調的並不是與現實多麼接近,是強調一種不放棄的精神,但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是要建立在克服了數次困難的基礎上,才能更深刻地打動人。如果這樣的背景下,「想學就可以學好」,那真的是迷惑了多數人,也抹殺了多數人的努力。如果電影的設定是:主角成績不錯,但因為客觀原因(學校教育問題或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後來幾經波折成功;或者主角一直很努力,但成績一直很差,忍受各方白眼歧視,後來有人指導方法,加上自己的勤奮不放棄逆襲成功,這兩種設定更接地氣。在這點上,《龍櫻》更靠譜,《百元之戀》更讓人感覺真實。
3.歪曲父母教育。這個上面已經談過。
p.s.:
女主的奮鬥本可以不要那麼慘烈的,因為之前的荒度歲月實在令人不適;
女主的奮鬥放在現實中,成功的機率有多高,能激勵多大範圍的人群,這個有待討論;
親情和激情是可以讓人燃起來的,只是燃過之後,我們要明白,眼淚不能白流,也不要被影像遮蔽和過濾掉了一些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