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有你真好--The Way Home

爱回家/外婆的家/回家路上

7.9 / 4,432人    80分鐘 | Argentina:89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 Canada:85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


演員: 金乙粉 俞承豪 導演: 李廷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r沛看電影

2015-11-23 05:31:24

《愛,回家》:動人的集體記憶和單一情感元素


這是一個很普通又很平常的故事:單身媽媽為了找工作,把兒子帶到鄉下,交給那裡又駝又啞外婆照顧。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由一開始的反感慢慢適應,並且與外婆的關係不斷升溫,最後的離別又讓一切回歸到了原點。導演抓住了這個典型的個人經歷,用影像的方式將之加工,使得故事更濃縮深入,情感更細膩動人。

故事開篇很直接,沒有母親背景的資訊,沒有任何情感的渲染。畫面一來就是火車上和汽車上的焦躁,然後與外婆的談話把一切資訊都交代清楚。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奠定了本片故事發展的背景資訊就全部介紹完成,十分簡潔。此外,還涉及兒子玩遊戲機,村里唯一的大巴車以及濃濃的鄉村氣息,為後面的故事做了充分的鋪墊。可以說開篇鏡頭的運用是完全恰到好處,多則不好,少則不妙。

隨後故事緩慢地展開,一方面,兒子對於鄉村從一開始的厭惡反感,到慢慢適應,再到在這裡找到樂趣,最後有點喜歡這裡;另一方面,兒子對於外婆也從一開始的討厭嘲笑,到慢慢理解,再到感受到外婆的溫暖,最後不願與外婆分離。導演對於小孩的心理和情感都把握得相當準確,或許這是女性導演的優勢。但是難得的也是,導演幾乎沒有覬覦低俗的煽情手段來打動觀眾。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這要歸功於外婆的不會說話,這樣所以的情感表達落在了一個小孩的身上,而一個小孩不可能用語言去準確全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便只能藉助情節和情景的設置。於是故事就像一組組的序列,每組情節就是導演精心佈置的序列,它們在抒情的影像風格下,有條不紊地依次排列起來。直到最後,這些序列已經積累了足夠多,在離別的號召下,在音樂的催動下,它們猛然爆發,激發觀眾的眼淚。

當然,雖然通俗甚至庸俗,這依然是一部很能打動觀眾的電影,因為它牽動著我們的回憶。不僅是它的故事所涉及的親情是我們無法抗拒的,更在於影片中呈現的韓國的社會形態正是我們所熟悉和經歷過的。如果將之稱之為策略,這便是導演打出了一張「集體記憶」的牌,它的目標受眾也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一代人。在這一代人的兒時的記憶中,他們或多或少都被帶到過農村去生活,幾日或者幾周。農村,在這一代人的記憶中,屋內是昏暗的燈光和叫不出名的臭蟲,屋外總是有一位啞巴或者聾子,一條狗,幾頭牛羊,貨物不全的小賣部……這些是他們共同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在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工作或者離異等各種原因,他們也有一段被外婆或奶奶照顧的日子。而電影往往是帶著魔力的,當螢幕上呈現出這些景像,這些事件時,他們的記憶也就馬上被拉回了從前,電影告訴觀眾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故事,電影更帶動著觀眾去聯想他們各自的兒時歲月和各自那位意義重大的老人,在往事不斷浮現之後,情感隨之便開始氾濫,而我們所有的觀影情緒需要一個合理的出口,於是到了最後離別時,在動人的背景音樂中,我們為小男孩與外婆的故事所感動,我們更被自己的故事而打動。

本片很容易聯想到侯孝賢的一部電影《鼕鼕的假期》。後者也是在講述這個年紀的小男孩在外婆家過暑假的事。只是後者的故事內容更為豐富,情感上也沒有這麼細緻的起承轉合。但是《鼕鼕的假期》將故事涉及到社會層面:哥哥的婚事,偷盜的鄉下人,家庭內部的衝突。對比之下,便可以看見導演的功力懸殊。雖然親情很能打動人,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親情的層面上,影片則顯得不夠力道。侯導的力道和胸懷就體現在他對於社會的關注和關懷,因此《鼕鼕的假期》帶著時代的印記,留給我們的是更對於時代的緬懷。而當我們回憶起《愛,回家》時,打動我們的只是我們個人的回憶,是對於時光的懷念,少了時代這個命題的唏噓感概。其實,《愛,回家》也交代了一部份的社會形態,城鄉的落差,家庭問題(單身母親)等,如果影片能減少親情的渲染,加入對於社會形態的描述,在藝術層面上就更上了一個高度。另外,即便是對於親情的處理,電影也只涉及兒子與外婆的單一親情維度,若能加上兒子與母親,母親與外婆這兩個維度,共同構成多維度的親情體系,那電影也就不只侷限於觀眾的集體回憶共鳴了,而是能夠加深情感的厚度。

總的說來,這是一部藉助集體記憶打動我們的電影,觀眾為劇中故事感動,更被自己的往事打動。但是,這同時也是一部很單一的電影:親情的單一和元素的單一。與侯孝賢《鼕鼕的假期》對比,導演之間的功力和胸懷便可見一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