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火星救援/火星任务(港)/绝地救援(台)

8 / 926,552人    144分鐘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德魯戈達德 Andy Weir
演員: 麥特戴蒙 潔西卡雀絲坦 克莉絲汀薇格 傑夫丹尼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末藥煎肉塔

2015-11-25 23:38:51

中國人拯救的不光是馬特達蒙,還有美國電影市場


講真,要給本片寫評並不是太容易,倒不是因為沒啥可寫,而是——可切入的點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從演員馬特-呆萌的角度,可以寫《從諾曼第到曼恩星再到火星,他為何淪為被拯救的小公舉》;從小馬在火星上兢兢業業種馬鈴薯的技術可行性角度,還可以去知乎回答一下《當造物主是怎樣一種體驗?》;當然了,單說男主的人設,上天能開飛船,下地能駕火星車,既懂馬鈴薯培育法,又通雲雨之術(污),性格樂觀逗比抗壓性超強,更關鍵的是還擁有好萊塢A咖的顏值(並不高),本片也完全可以衍生出一篇《圖解:為何理工男才是22世紀最佳老公人選》,畢竟這幾年的科幻片時時都讓我這個文科生觀眾感到深深的焦慮:哇,理工科好酷炫哦,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換成我們文科生該怎麼辦——其實沒關係的,因為等不到上太空那天文科生早就全死(地)球了。

在坐下來靜靜回顧過本片之後,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八個大字:樸實剛健,嚴肅活潑。沒錯!這就是這部年度首推Sci-Fi大片給我的整體感受。影片的整個基調讓人非常舒服,即便事關生存和死亡、孤獨和勇氣這樣深沉的主題,電影也沒有強行煽情,所以也不會發生看《星際穿越》哭得叫爸爸的那種情況——說到《星際穿越》再插一句,我們不妨把《火星救援》看成是前者的一個平行宇宙好啦,同樣是小馬同志孤獨地落在外星球要死,前者的曼恩博士黑化走上了坑隊友的渣渣不歸路,而後者的馬克小哥則天生「勵志」難自棄,自力更生寫下了一枚技術宅可歌可泣的不朽詩篇。

這個太空版荒野求生的故事,大部份時間都平和而幽默, 看得我四週的老少爺們笑聲不斷。不過要說哪裡讓本人笑抽了,必須得是「中國國家太空局」出現的那一刻。原來萬惡的美帝也有今天,自家人救不了自家人,只能向我東方大國求助了。而我大天朝也是實力聖母,局長雖然中文說得不是太好,但十分慷慨地掏出了自家一號機密相助,助推器走你!火箭升天了,小馬得救了,這一刻,你兔氣場1.4億英里。

多麼感人的國際友誼,是不是!看到這全場觀眾不禁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當然,這場面並沒有在我周圍發生。此句為我想像中的本片在國內上映時的場景,我幾乎能看見當我國觀眾看到片中種種奇特的中國元素時,那種混雜著無語、鬨笑、驚訝、驕傲等多種反應的熱烈畫面。至於本片發行商福克斯,早在觀眾滿場的時候就已經露出了奸笑。

為什麼是中國?看完電影后我翻了一些美國人的評論,原來答案很簡單:原著就這麼寫的。不過在原著里,中國爽快幫忙是有條件的,即在未來火星任務中安插一名我方太空人。這個交換條件影片裡沒有表現,而是放在尾聲直接用影像交待,由此顯得雙方的合作充滿了人類大愛,毫無政治因素。

問題就此完結了嘛?當然沒有了。要我說,跳出電影的故事本身,《火星救援》整個就是一篇巨大的寓言,一個關於中國人如何拯救美國電影的隱喻。

在不遠的未來,好萊塢作為電影工業的頂端已經在嘗試非常前沿的製作模式,但是風險巨大。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一些電影被上級評估為「狗帶級」,於是做一半放棄掉了,其餘電影被勒令回歸傳統模式、面向美國本土市場——不過因為已經走得太遠,回歸也需要一定時間找找北。而與此同時,被拋棄的項目組成員不離不棄,自強不息把片子拍出來了,用小號給上級發信:你看我們電影還有救呢,來點錢項目就盤活了!而好萊塢高層畢竟當初也是花了血本的,想救啊,但無奈北美市場不給勁,大張旗鼓宣傳半天剛一上映就(炸)沉了。這時有人建議:我們找中國人幫忙吧!結果也如你所見,沒有中國(市場)的助推,電影是萬萬上不了天的,美國人也是萬萬無法得救的。

《火星救援》就是這樣一個隱喻。曾有美國評論家批評本片的主要人物設計「過於美國中心化」,因為在未來,無論是NASA還是其他機構,都不可能只依靠某一國家之力維持太空探索的長久運行,國際合作是唯一的正途。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不知道太空局們領會了沒有,但是電影圈可是早就領會到了。從早期的製片廠單幹,到後來的拼盤投資模式,再到後來的跨國拼盤,探索火星也許只需要NASA一家出面,但做一部電影,卻早已不是哪家公司敢獨門單幹的活計了。

對如今的好萊塢,中國也正像片中的「太陽神」之於小馬一樣,很多時候充當著救世主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即便好萊塢的「小馬」們壓根不會種馬鈴薯,但中國爸爸出手,一樣能救小馬。《木星上行》北美口碑票房雙撲,中國照樣送上2.8億的票房;《超驗駭客》夠羞恥吧,但德普來中國遛一圈,又一部過億大片。所以——你明白為什麼呆萌和384要跟著導演來中國賣笑了嗎?

雖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真有哪天美國人想借我們的秘密火箭,我國的反應一定是深表同情(嚴肅臉)但是「不約姆們不約」,但在電影圈,中國除了搞一搞配額制,也真沒有太多說no的方式。中國作為資金有市場的超級大金礦,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都將是那個讓美國人唸唸不忘的「太陽神」。尤其是中國2017年就有望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到時候中國人能提供給美國的,可不是僅僅一塊助推器那麼簡單了。

《火星救援》裡的中國太空局局長有一張香港面孔,說著一口中國人不太能聽懂的蹩腳中國話,其實也挺反應當下好萊塢在中美合作中的心態和對接現狀:對於廣義的「中國電影」,他們更熟悉港片模式,也更信賴香港電影工業;而在具體操作中,也更容易找到香港電影人合作。而對如今勢頭最猛、也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的大陸電影工業,好萊塢的感覺基本還是神秘的異次元,完全摸不透,否則也不會有片子裡讓你笑場的國家太空局和讓你無語的中國老百姓了。

在全球人民的注視下,小馬在太空中靠山寨「鋼鐵人」成功得救,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就算中國霸霸給你出了力,但美式商業片還是美國人自認的終極王道。這,真的是太狡猾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