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某生囹圄

2015-11-26 15:42:03

恰如其時的作品理應受到尊崇


    從標題說起。

    恰如其時的作品理應受到尊崇,哪怕數十年後它的現實意義有所減損,但在認真去看電影而又不只是停留在「看」的層面的人看來,一部電影的好壞與價值衡量標準,顯然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於它的文化品質,以及對現實的作用力上。看《鐵皮鼓》《再見列寧》《小偷》《毒太陽》這類影片,顯然是不能將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故事分離開的,看《讓子彈飛》《西遊降魔篇》倘若只當作喜劇來看,而不考慮創作者的深層用意和個人化的表達,也是看不出精彩之處的。

    1931年田漢的街頭戲劇《放下你的鞭子》,是飽受磨難的中華民族歷經特殊時代所孕育出的作品,而後被改編,廣為流傳。正是因為出現的恰如其時,反映的社會問題、民族問題切中當時要害,才有如此轟動的效果。而這樣的劇本放在當下,拋開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就會顯得乏味不堪,並且劇作漏洞百出。這也和大多數左翼戲劇聯盟出身的中國老一輩戲劇家的許多作品一樣,學生時代初讀劇本,真的是一邊讀一邊罵,人物邏輯,人物行動簡直是不可理喻,爛劇無疑,而把這些作品放回到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也許就會發現自己的淺薄和狂妄。

    再舉一例,翻拍西遊題材的影視作品可謂是層出不窮,現在連美劇都把吳彥祖請去,以西遊為初本來架構新劇了,但是如何評判近些年出現的這麼多西遊題材的作品,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和《大鬧天宮》《情癲大聖》《越光寶盒》又有何根本的差別呢?關鍵就在於,周星馳的影片以「妖」橫行於世來解構當下中國社會,正如以往他屢屢以「官」橫行來諷刺時事,這獨特的世界觀架構是好萊塢經典大片級別的,技巧上自然不如《阿凡達》,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即便四大名著已有公認的價值,今人再拿出來翻拍,若沒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新的解讀,對觀者身上敏感之處沒有絲毫碰觸,恐怕只是風月之作罷了。

    《十二公民》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其實不是它翻拍得有多成功,本土化有多完美,而在於其出現的時機恰合當下劇變中的中國社會,戳到了億萬民眾尤其是網民的要害之處,堪稱厲箭。

    關於翻拍版本。

    自然有心之人都知道其源於美國的《十二怒漢》,最早成熟的版本是1957年希德尼·魯邁特執導的,而在此三年之前還有過一個52分鐘的最初版,但是較為粗糙,深度也不及前者。後來1997年時美國又拍過一個電視電影的版本,獲艾美獎和金球獎,均是電視界的獎項。日本在1991年和2006年翻拍過兩個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本土化很有意思,他們將「有罪」的初始觀念改為「無罪」,而提出異議的陪審團成員則持「有罪」觀點要求討論,這也和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有關。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在1997年拍出俄版《十二怒漢》,將車臣與俄羅斯戰爭的背景植入其中,並將全片時長拉至159分鐘。這一版本深具俄羅斯電影或者說歐洲電影特徵,鏡頭語言乃至人物設置也都成為經典,不過其直白的個人表達也受到了有教化之嫌的詬病。

    巧合的是,當年在戲劇學院讀書時,趕上過幾屆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有過一個國外戲劇高校的戲就是《十二怒漢》,不過忘記到底是羅馬尼亞還是印度的了,語言不通,一面看臺上表演,一面看中文的滾屏字幕,看了個稀里糊塗,這卻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

    對比前面這6個影視劇版本,徐昂導演的《十二公民》並不遜色,整體節奏比97年俄羅斯版更加緊湊,沒有後者過多對劇中人物的側重而忽略案情的問題,人物設置和排位上基本參考的是美版,但做出了合理並存在亮點的人物關係重新架構。日本版本我沒有看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家庭主婦陪審員的設置,這倒是和其他版本全員男性有所創新,只是不知道表達效果如何。

    關於《十二公民》本身。

    美國原版主要表達的是對法制和美國民主制度的思考,中國版則是側重了公民面對社會事件真相的態度的思考。將情境設置在某大學法律專業補考之法庭模擬中,增添學生家長間的身份比對與自家孩子是否掛科的聯繫,我想這是成功的。開篇簡潔,鏡頭精煉,想必是經過熟手操刀精剪的,模擬法庭的戲也是一筆帶過,毫不拖泥帶水,表示導演真正明白自己要表達什麼。當然,徐昂是做戲劇出身,其優勢並不在此技術層面,而是既定時空中戲劇舞台式的表達和掌控。對於一個戲劇導演而言,選擇優秀並且合適的演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演員對於戲劇是創作的主體,甚至可以說,表演才是戲劇最核心的要素。戲劇可以脫離開燈光、服裝、道具、台詞、佈景等等一切的要素,卻唯獨倚賴表演。那麼從表演上來看,演員的選擇和他們的發揮都是很出色的,唯有一點遺憾的是偶有鏡頭與表演配合得不甚舒服之處。不知道是否也有人注意到,何冰和1號陪審員(沒記錯的話)都有過面部的特寫,鏡頭中他們面部肌肉顫抖,似有發作之意,但後面卻並無意外的舉動,這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至於片中12位模擬陪審員中的幾個小故事,設計的也很生活化,令人信服,這確實是編劇的功力了。

    我國的法治程度不如西方,也不如香港、台灣,這至少應該是民間公認的。但是比我們更加民主的香港、台灣,以及西方已開發國家卻同時有著更高的犯罪率和更多明顯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這有時會讓人覺得我們倒也沒什麼不好。之所以說「明顯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指的是類似販毒、槍擊、搶劫、綁架這些令人生畏的犯罪手法,但是真正能撼動一個國家穩定的,也許並不只是這些明面上的犯罪,而是貪污、壓迫、欺詐、冷漠、利己、逐利……不可否認,當今的中國一直處在一種特殊的發展進程當中,被犧牲掉的東西很多,換來了我們傲人的GDP,迅速提升的整體生活水平,我們理應在物質生活日趨充足的情況下做出某些肯定,但是又不能完全被時代所淹沒。適應社會很多時候是指向妥協和同謀的,這不是我們社會發展應該要犧牲掉的東西。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聞,面對敏感的社會話題,有許多民眾是草率的,或者說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偏見和既定判斷的,有時候這便是一種同謀的罪行。正如影片中那番使多人離席的高談闊論,撞了夏利的寶馬就一定要受責難?收了攤販東西的城管就一定是淪喪的殭屍?出了醫患糾紛的事件就一定是無良醫生的責任?富二代就一定是殺人犯?真相是多變的,當你因為某種立場和偏見排除掉某一種可能性,也許就距離真相越來越遠。這,才是喪盡天良。

    社會發展太快,人口素質嚴重滯後,教育被城鄉結合部遠遠甩在身後,大批新市民新公民奔著實用主義而去,追求的東西以錢來衡量,評價事物的標準令人惋惜。這也是為何有那麼多網路暴民,為何有那麼多腦殘粉,為何有那麼多騙子,為何有那麼多子養而不教的原因了。我想,這部影片傳導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生命的敬畏,更多的,應該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法。

    這裡把易卜生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一個作家絕不可以仇恨個人,他可以仇恨制度,思想,壓迫,欺騙,自私,殘暴,卻絕不可以仇恨個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