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邊城不浪子

2015-11-26 20:08:20

十二公民就是比十二怒漢好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十二公民之後,又立刻吧十二怒漢看了一遍。只能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來兩部都是翻拍話劇版的,只是一個時間的順序,要說編劇最牛的話還是原始的話劇版的最牛,所以討論這兩部的誰先誰後,誰抄了誰,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就跟哈姆雷特的劇本一樣,放在那裡,你去排就是。
      其實本就該把這兩部戲都當做話劇來看。從舞檯布景而言,毫無疑問十二公民完勝,無論是從光線的明暗切換,空間的延伸等等。 十二公民是在一個破舊的體育場,沒有十二怒漢中的逼仄的小房間的空間壓抑感,但是作為天空間的設定,對敘事是有幫助的,在何冰測量老人有沒有能力在15s內看到真兇的那段敘事中,大的空間非常方便舞台上的調度,也給人的感受更加直觀。十二怒漢還需要往返走一個來回才能確定時間,需要觀眾自行腦補是直道,顯然影響了觀感。
      音效上而言,我覺得十二怒漢除了在雷雨到來的那一段有音效外,全程基本無音效。而十二公民,為了彌補空間較大而沒能形成那種視覺上的那種壓抑感,用音效來影響觀眾的心理,達到非常好的效果,每次投票都有微妙的音效,看得人血脈膨脹,全神貫注。每一次合理推翻一個證據都有恰到好處的音效,對於情節的推動是十分有幫助的。十二怒漢中音效這部份的缺失完全由演員的脫衣服,擦汗,用帽子扇風來補償。
       演員表演,兩部話劇的大部份演員表演都無可挑剔。但美國人,那麼熱的天還穿的那麼衣帽齊整,看著都熱。當然那是有美國文化在裡面的,我也不能多說什麼。 反觀十二公民,就覺得看著順眼,接地氣的多,覺得就該是這麼穿。我想著就是徐昂版改編的成功之處之一:把一部外來話劇本土化(當然馮小剛曾經給過我們一個錯誤的示範啦)。成功之處之二:每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加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內涵。每個角色都承載更多的東西,這一點都不多餘,反而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在做出有罪和無罪的判斷都是基於自身的背景和閱歷,這也是陪審團需要12個人的原因,而不是6個人,8個人的原因。只有多元化的人都做出統一的判決,才有意義,最大限度的保證司法的公正性。畢竟12個人的方差比8個人的方差要大的機率會高很高,這種12個人的方差都為0了,這種小機率事件發生了,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劇本的科學性。「機率」這個從頭到尾都貫穿話劇本事的一個詞,從8號開始提出的,「兩個證人的證詞有沒有可能出錯開始」,「如果是萬分之一的機率呢」,「天下就沒有百分之百這麼絕對的事情」。當然這些對數據這麼敏感的人物角色如果是工程師就更加說的通,但是檢察官的身份安排顯然是有用意的,後面會說。之後5號又提到這種萬分之一的機率對當時人來件就是一萬,就是百分之百。司法的公正性在這裡體現,和十二怒漢中11號提到的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異曲同工。之後,在火車2節車廂通過一個定點花多少時間這個問題上,顯然十二公民更具可靠性、真實性,通過合理的演算得出5.7s的結論,而不是像十二怒漢中,幾個人隨口說個10s然後大家就認可了。
       個人感受而言,看這種話劇很容易臉譜化,印象化。因為話劇讓人在短時間內記住12個人的方法就是用每個審判員的座次來輔助記憶的。看完十二公民之後,每個人的角色都在腦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每個人的性格,說話方式都非常熟悉。這會影響我在看十二怒漢中的理性判斷。因為在看十二怒漢中就會有個預判,決定這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背景?說什麼樣的話?應該是什麼樣的人?他應該和誰有矛盾有衝突? 那麼各位看客,如果我看這些話劇有這樣的預判,那麼那些先看十二怒漢,後看十二公民,然後詬病國產沒有美國版好看的人,他們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了這樣的一個預判呢?
      尾巴的處理:十二怒漢最後是雨過天晴,所有人都快步離去。而十二公民最後何冰走而折返,回頭取檢查官的證件。我覺得這不單單是為了通過審查,獲得龍標這麼簡單。因為中國沒有審判團的制度,所有的戲劇結構都構件在一個模擬法庭的基礎上。如果故事只在2號舉手,全部人都認為無罪,然後就戛然而止,那麼這部話劇的現實意義就少了很多。 8號回頭取證亮明身份,是在告訴觀眾,司法的公平公正,不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要有人去執行。話劇中,可以看出大部份人的法律或公民意識淡薄,以韓童生為表率:看你覺得有問題,就是要弄死你。這時,只有檢查官自己保持頭腦清醒,不隨大流,堅守底線,才能為司法公平公正帶來希望。
     以上。不喜勿噴,看看就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