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yforever 晴

2015-11-29 02:45:15

一點檢察官的良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好早之前看的電影,本來都快忘了,昨夜和同學就這個電影展開了小小辯論,才想著寫點東西。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能讓我深有所思的電影了,但是這部電影算一個。
     它以高校模擬法庭為背景,使得外國的陪審團制度和中國的一些國情能夠不違和地結合在一起。借「模擬法庭」的庭後討論,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聚集到一起,構成了一副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眾生群相」。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案件,評判他人的行為。每一次的爭吵,其實都是不同階層利益衝突的體現。這些人一開始就不耐煩,不願意為一個虛擬的案件多做思考,也是當下社會浮躁的縮影。如果不是男主人公的堅持,討論根本進行不下去。為什麼他會這樣堅持呢?給人一種「軸」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問題影片的最後給了答案。

      影片的最後,男主人公亮出了他檢察官的身份,這個小小的細節,個人認為是整個影片的亮點,男主人公這一特殊身份,加上影片最後的案件陳述,暗示我們男主人公很可能就是這個案件的檢察官。那麼一個檢察官,為什麼會參加這次模擬呢?我覺得是為了尋找答案。當他面對這樣一個社會影響力巨大,但又證據不足的案件時,不知如何才能堅守自己的信念,維護法律的尊嚴,所以他選擇模擬「陪審團制度」(是的,我覺得這次模擬,檢察官是知情人,而且是他故意籌劃的),借他人之眼,把這個案件看得更清楚點。這就解釋了他為什麼是十二個人裡面最認真的,為什麼他那麼堅持地希望大家能好好討論這個案件。因為他想通過和普通旁觀者的討論,來驗證這個被告人是否有罪,如果現有的證據能夠讓一個普通人輕易地推理出這個被告人有罪,說明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被告人確實有罪。這也是他不斷地質疑他人提出的觀點的原因之一,如果這些觀點連他自己都無法說服的話,又怎麼能作為被告人有罪的證據呢?真正的有罪證據,是經得起群眾的反覆推敲的。顯然,案件當中一開始看上去無懈可擊,直接指向被告人有罪的證據都經不起推敲,既然經不起推敲,自然無法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無罪推定」原則,沒有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推定被告人無罪,十二個人最後都投了被告人無罪一票!這可以說法律程序正義的勝利。我們每個人面對這個案件,都是男主人公之外的那十一個人,我們沒有認真地深入案件,換位思考,只看表面,就在心裡匆匆地下了「被告人有罪」的結論。萬一被告人無罪呢?如果這出現在真實的陪審團討論中,那麼無辜的被告人可能因此蒙冤。所以,我們需要法律程序,來儘量保證公平地對待被告人,因為每個被告人都並不必然是真正的犯罪行為實施者。
      影片中有幾對中國社會經典的矛盾:
      1、富有和貧窮。
這個富商感覺有點小帥

     被告人是富二代,是河南人,這都為影片的幾次衝突埋下了伏筆。尤其是「富二代」這個標籤,可以說幾乎就是紈絝子弟的代名詞。現在的無良媒體也不遺餘力地以此為噱頭,製造了一個又一個負面形象,使得我們面對「富二代」這個標籤,總是忍不住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這甚至就是被告人被一些人認為有罪的原因之一。影片裡就此引發了一點小小的爭吵————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階層衝突,富人認為我有錢,但我的錢都是努力掙來的,你憑什麼戴有色眼鏡看我啊。窮人仇富,認為你有錢,你就是不道德的。哈哈,簡單明了地代表了兩種人內心的cos。最有意思的是,編劇在這裡還加了個「包二奶」的小情節,當然事實上不是,在這裡只是為了加深戲劇衝突。編劇借角色之口,再一次糾正了大家的偏見:「有錢的富商和女學生談戀愛,不一定是包二奶」~
     2、河南人和不是河南人的人,北京人和外地人,都是地域歧視,就放在一起講了。
中國式的十二種憤怒

     先說河南人和非河南人。中國從來不缺地域黑,而且各個地方的人互相歧視,南方人嘲笑北方人「北夷」,北方人鄙視南方人「南蠻」。但是全國上下如此「一致」地對一個地方的人有偏見,並不多見,河南人算一個。為什麼河南人會被歧視,這裡就不作分析了,我們講電影。電影裡面勵志的警衛,就是河南人,他也代表了許多有理想,努力奮鬥的小青年。他因為是河南人,被人歧視,認為不會有所作為,被告人因為河南人的身份,加重了人們對他的不良印象,甚至在一部份人的眼裡,「他是河南人」就足夠成為他有罪的理由啦。警衛的辯駁,被告人最後無罪的結局,都很好地推翻了很多人的偏見。



     再有就是「北京人和外地人」這個小矛盾,片中的北京人牛氣哄哄,一口京片子,充滿了北京人優越感,一上來就是「你們外地人,你們河南人」,同時也展現了小市民生活的無奈。他排外,因為外地人搶了北京人的資源,也因為外地人在本地掙得盆滿缽滿,但他這個本地人還在社會的底層生活奔波。這種排外心態在很多大城市都有所體現,上海人不用說了,廣州,深圳,都是如此。當然影片裡這個地域狗max的角色當然是被其他人辯駁地啞口無言啦,可以說又是一個糾正偏見的正三觀傳播。
      3、社會對於邊緣人的忽視和邊緣人渴望關注的心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年輕,成為家裡重要事件的決策者,成為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成為社會話語權的掌握者,但是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我們老到站不直,聽不清,看不清,但是我們還會記得自己年輕時候的輝煌,我們會渴望關注,就像年輕時候那樣,我們的話語,行為,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都很重要。
      也是基於這種心態,證人之一說了謊話。
      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再溫暖一點,對老年人的關注度能再高一點,養老機制能夠再健全一點,老人們是不是心裡會好受一點,是不是就不會出現影片裡的現象?
     再有我想不起來了。
     最後,我覺得這部影片,三觀很正,正能量超多,不斷糾正偏見,不斷給人以希望。
     尤其是塑造了男主人公這個正義的檢察官的形象。
    

     眾所周知,目前社會上有許多不良風氣,導致大家對於公職人員的不信任。曝光在網路中的案件,如果司法者作出了有利於被告人的決定,則會被鍵盤俠們安上「貪污受賄」的帽子,所以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很大司法者都不得不做令群眾「大快人心」的決定。但司法程序的複雜,豈是「大快人心」就足夠?我們都是人,不是神,所以創造了毫無人情味的法律來替我們判斷交錯繁複的世事人情。但是現在網路的虛擬性,給了人評價他人的機會和勇氣,公然地在網路平台上用自己帶有偏見的言語,去傷害,壓迫一個陌生人,並不罕見。所以每一個司法者基於民意,作出的「大快人心」的決定,都是司法的倒退。男主人公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堅持自己作為一個法律人的良心,維護法律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不可謂之不勇敢,不可謂之不正義。
      謝謝人藝人的傾情奉獻


PS:這部戲裡的演員演技都是演話劇出身的,演技力max!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