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怪物--Victor Frankenstein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创生之父(港)/怪物(台)

6 / 44,582人    110分鐘

導演: 保羅麥格根
編劇: 麥克斯蘭迪斯 Mary Shelley
演員: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潔西卡布朗芬德莉 Bronson Webb 詹姆斯麥艾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默

2015-11-29 09:50:59

如何才能了生死:關於怪物創造者的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了生死,需要了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自己對所愛之人的牽掛。】

這個故事又是一個戲外戲,是用了法蘭克斯坦故事的殼,寫了另外的一個新故事。原書主要講了被創造的怪物得不到社會的接受卻又具備了社會屬性從而導致的一系列痛苦,類似後來阿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中的某些部份,也類似電影AI中表達的一些感受。而這次的電影,更多地集中在討論如何面對死亡,以及當會挑戰到舊秩序的科學創新出現的時候,很多時候不同價值觀(信仰)的人是怎麼對待這樣的創新的。這一類的討論是很多傳統科幻小說的關注點,我個人蠻喜歡的。【關於弗蘭肯斯坦原書,我覺得這篇影評寫的很好「怪物・女性・上帝 ——從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看人造人的社會設定悖論」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27265/】
>
>>
>
-------------------------以下開始有劇透-------------------------
>
>>
>
>>
>
>>
>
劇情如果換成正序,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年少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有一次下雪天邀約哥哥亨利一起溜出門去玩兒,小哥倆卻不幸遭遇了暴風雪,被困在外面。雖然第二天維克多最終獲救,哥哥卻因此事故身亡。從此維克多出於自己的內疚,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致力於學習和研究創造生命的科學(醫學)。

主要劇情發生的時候,維克多已經成為了在讀的醫學院學生,富有才華,不屑於考試與課堂內的學習,用盡所有的精力繼續自己的夢想。從死亡中創造生命的技藝自然通常是被視為巫術,取得材料極為不易(不易程度可以參見某真實存在的美國連環殺手,也是醫學院學生起家,靠販賣屍體出道)。在一次外出收集動物屍體的過程中(對,他打上了經常有動物死亡的馬戲團的主意,brilliant!好怕出現掘屍一類的劇情),恰好遇到了馬戲團表演中途事故,參與了馬戲團駝子拯救自己小夥伴的簡易手術過程,發現了駝子對人體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的精湛天賦。

馬戲團駝子沒有名字,就叫馬戲團駝子。就像所有電影中的小丑一樣,他愛慕著馬戲團中表演空中飛人的美貌少女。他的醫術來自於自學,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和編劇一起,接受這個天才的人設。少女從高空墜落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駝子在醫學生面前意外展露了驚人才華,醫學生打起了駝子的主意,馬戲團主擔心駝子離開馬戲團導致自己受到損失,燒燬了駝子珍愛的書籍,關押了他還憤憤地提起了少女黯淡的前景(反派們總是不是拖延症就是話癆,sigh)。

這些因素混合起來最後導致了駝子跟著醫學生落跑,並最後成為了醫學生創造生命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夥伴及助手。而少女也因為駝子的自由得到了幫助,混出了一點樣子。然而科學研究是需要錢的,特別在有違社會道德的情況下,還需要權力的保護。醫學生和駝子的威脅來自於某個信仰虔誠而職高的警官,保護則來自於沒有道德感卻信奉科學以及科學可能帶來的利益的權貴。

這樣的人設很有趣。

警官是有才華的人,並不富有,還有可能因為過於虔誠而導致舉動失常,進而丟掉飯碗;這樣的人忠於社會標準的道德和宗教,對自己的行為十分堅定,卻活得痛苦而憤怒。雖然宗教似乎給了他關於愛妻死亡的答案和安慰,從他的行動里,卻能看到這些痛苦並沒有真正離去:他一定要把自己的信仰推到極致,甚至用自己的前途冒險,在沒有搜捕令的情況下也要強行搜醫學生的家;也在違背自己職業操守,明知駝子沒有任何犯罪行為的時候,發佈通緝令,只為繼續追蹤意學生。為什麼?如果信仰不是真的,就不再能跟忘妻在自己的死亡後團聚。所以信仰要得到完完全全的捍衛,捍衛信仰,也就是捍衛自己幻想中的未來。【這個推理我自己覺得略有點牽強附會,不過考慮到「了生死」這個主題,也有可能是設定中存在的。妻子的照片出現了兩次,手中把玩的十字架僅出現了一次,所以覺得「妻子的死亡」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而Finnegan家族是國家內排名前幾最有權勢的貴族,包庇通緝犯,用最有效合理的方法沒有用處的人(譬如把知道太多卻沒什麼用還沒真實身份的駝子扔進水裡淹死),對他人的死亡視而不見(譬如點評醫學生因為吸毒過量而身亡的前室友)。簡而言之,就是總是把資源用在最有利於自己的地方,以便進一步掘取更多的資源,其他的事情,他們真的不是很在意。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是Finnegan是第一場展示中,唯一堅持看完維克多實驗的人,儘管在過程中冷嘲熱諷並且不耐煩地想要離去。要我來評說的話,大概就是在這類人的教育中,Patience is a virtue, but love isn't. 非常有趣而真實的貴族教育產出的青年男子設定,讓人聯想起巴爾扎克小說中的人物,以及我們生活中的各類關於權貴的新聞。這樣的精神其實大概也是跨越國界和時間的。

相較最近大熱的《火星救援》,火星一劇的人設是「沒有一個asshole」也「沒有一個壞人」,我更偏好本劇的設定。因為真實,所以喜歡。

警官這樣的人,精神世界不夠豐富,內心探索走的不夠深入,所以用社會標準來了生死;Finnegan這樣的人,站在了社會頂端,社會標準是他們用來約束和麻痹別人的,他們所到達的社會階層高度本身,已經成為了他們人生中重於別人生死和所謂牽掛的東西。

所以本劇中,需要了生死和情誼的,只有維克多和後來站直了的駝子。抽絲剝繭,最後只剩下兩個少年和一個少女之間的情誼。少年需要了生死,了情誼,是因為尚未被自己的平凡所擊潰,還沒有墮落成警官這樣依靠宗教和社會評論而過活的人;亦是因為尚未被自己得不到社會認可的恐懼所擊潰,所以不需要遵從向上爬得越快越好的路子。只需要跟從自己的心,即使所作所為統統全錯,即使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那一個人是彼得潘,不是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也不是我們。維克多的幻覺,是他借用了哥哥的命所以活了下來,所以總有一天他要創造出一條命來還給哥哥。另外一部類似題材的傑出作品,我們都知道,是荒川弘的《鋼之鍊金術師》。《鋼之鍊金術師》里,最終兄弟倆分離,活在了兩個平行世界裡,即使已經歷經了千辛萬苦。而電影的最後,寫下分別信的維克多好似恢復了之前的輕鬆任性,把尋回哥哥生命這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用實驗失敗一筆帶過。

也許這就是了生死的真正意義所在:不是泯然眾人麻木自己,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善良和熱情,而是終有一天可以面對和承認,人生中總有一些不能了結的情誼和不能挽回的死亡,即使不甘心,也能繼續認真地生活下去。

ps,關於電影中生死的討論,讓我想到的是哈利波特中的死聖。關於哈利波特中的死亡,我很喜歡這一篇豆友評論「荊棘叢生的魔法世界----淺談《哈利波特》系列的黑暗面」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9014/?post=ok#la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