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90後作家羅毅祥

2015-11-30 04:32:56

電影《十二公民》:在聚訟紛紜中逐漸甦醒的理性之光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羅馬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說:「《十二公民》是一部反映中國現實的群像作品。」所以它註定在文藝電影和社會意義深度上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而在商業領域和娛樂範疇輸得一敗塗地、慘不忍睹。不過好在1391萬的票房已收回了成本,加上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暨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桂冠殊榮使影片得到了理所應當的肯定和揄揚。更難能可貴的是,網路上的0差評好口碑使《十二公民》的真正價值得到了應有的發揮和重視,也進一步夯實了電影的內涵和品味。這是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一個令人欣慰的閃光點------觀眾的層次和品味在無形中得到了淨化和提升,開始思考一些值得大眾思考的東西了。
影片從一開始,就用新聞播報和搬演的方式將「富二代殺人案」事件現場發生的來龍去脈驚心動魄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瘸腿老頭步履蹣跚地尋聲案發地窺視,火車的呼嘯而過恰到好處地並聯富二代殺人的短暫經過和驚慌失措六神無主跌跌撞撞逃亡之旅,這一切都在電光石火極短時間發生完成,先入為主的標題和彈簧刀瞬間插入男子胸膛的鏡頭已不可逆轉的決定性方式將富二代的命運推入萬劫不復的恥辱柱和斷頭台。也就是說,媒體所擬定的「富二代殺人案」的標題就早已將富二代定性為殺人兇手和犯罪嫌疑人,所以絕大多數觀眾和電影裡的那十一位陪審員一樣在起初的討論投票中都堅定無疑沒有任何懸念和理由相信這個百分百板上釘釘的案件有什麼值得討論和辯論的價值所在,可8號陪審員的「固執己見」和吹毛求疵的態度逐漸將案件的可疑點撈出水面,曝曬在陽光下:彈簧刀的唾手可得、瘸腿老頭的記憶出錯、火車駛過定點參照物的精準時間、瘸腿老頭走到案發目的地的正確時間、富二代殺人的動機、作為人證的女人的視力缺陷......案件由最初板上釘釘的11比1認為富二代有罪到10比2、8比4、6比6、9比3、11比1最終12比0全體逆轉認為富二代無罪這一不可思議的戲劇性變化中,作為陪審員或者說公民本應具有的客觀理性思維在拋開了人云亦云道聽途說的主觀慣性思維洪流之後開始慢慢復甦,開始以一種公平清醒的邏輯來分析這樁看似簡單實則疑竇重重的「青年弒父案」。矛盾的衝突點在8號陪審員故作忸怩的舉手「唱反調開始」,到瘸腿老頭那牢不可破的15秒被實驗證實為45秒後的陪審員投票數的6比6平時到達高潮,這個時候雙方的辯論激烈度達到了近乎不可調和的白熱化,8號陪審員和3號陪審員險些要動手廝打的憤怒對峙時窗外的天空忽然響起一聲震耳欲聾的雷鳴,室內光線瞬間晦暗,人物內心的驚濤駭浪與外景推波助瀾的即景烘托,將電影的藝術表現魅力提升到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的地步:這才是真正的電影!
                                                        
     11位陪審員最初無意識的敷衍塞責拋開公平眾口一致認定富二代是兇手無疑倒並非說他們喪失同情心不尊重生命或沒有理性思維不願深思熟慮,而是由於大部份人都不願意去捅破這層可能惹上千夫所指被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的窗戶紙,不過是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慣常處事原則而已,「多數服從少數」,既然大家都認為富二代是兇手,連各大報刊、雜誌、網路媒體、專家都紛紛鐵定了富二代罪不容誅的罪名,即使心存疑慮,即使疑點重重,誰又願意鶴立雞群、堅持己見並說服大眾使大家都心服口服呢?譬如第一個支持8號陪審員認為富二代無罪的9號陪審員,他投富二代有罪之初並非真心實意,因為在大躍進中被打成右派,受盡了凌辱和冤屈,深知世態炎涼,加上年紀又大,便不敢再讓自己好不容易古井無波的生活掀起什麼令自己忐忑不安的波瀾,不想再捲進這些風雲際會的是是非非中七上八下,只想趕快投票散會走人。可是8號陪審員對真理執著的苛求和千夫所指中的鎮定表現打動了他還有些許回憶溫暖的心,在年輕的富二代的身上彷彿看到了當年被屈打成招的自己,所以為了良心,為了公義,他毅然決然地站在了「無罪」的一方。而且,身為老人的他也積聚了不容忽視的細膩智慧和不願沉寂的慷慨激昂,譬如對兩位目擊證人作為可以稱為鐵證的事實給予了強有力地回擊。
    除了1號、2號、4號、12號陪審員之外,其餘的陪審員在聚訟紛紜、辯論案子的同時順水推舟道出了自己的故事:3號陪審員家庭的妻離子散、5號陪審員冤獄的光陰蹉跎和哥哥的重傷臥床、6號陪審員急診室生死抉擇中的進退兩難、7號陪審員底層生活的逆來順受、9號陪審員的歷史劫難、10號陪審員兒子的不幸傷殘和11號陪審員昔日的高考落榜運乖時蹇,在緊扣影片主線情節的逐層推進中有機拓展了電影所要探索思潮的可能延伸的張力縱深,於是這十二個陪審員的形象便漸漸從具象變得抽象起來,從固化變得液化起來,從扁平化變得立體化起來,他們不由自主捲進了整個中國社會現狀的大討論中神鬼認證,翻江倒海,我們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整個社會,我們會自慚形穢地若有所思,也會反躬自省地沉默是金。總之,當理性的生命之光從心底深處不知不覺釋放而出照亮我們僵硬的軀體和四肢時,我們是會不斷進步不斷冷靜不斷清醒不斷覺知而再也不會渾渾噩噩朦朦朧朧順其自然故步自封自我蠶食坐以待斃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十二公民》而不叫《十二陪審員》的原因所在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