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梵席淨主

2015-11-30 23:17:33

從十二怒漢到十二公民


由話劇導演執導,話劇演員撐門面的電影《十二公民》上映後受眾面雖不大,但口碑確實不錯,都說是一部有深度的良心之作。我是觀看期間發現《十二公民》與上學時看過的俄國《12》劇情相似,再上網一查才知道,原始IP是1957年美國的《十二怒漢》。《十二怒漢》架設了一個平台:十二人作為陪審團被通知來到室內,基於現有的人證物證討論決定一個殺人案件的被告到底有沒有罪。這場討論所涉及的法制、生死、社會偏見、共識、種族等話題,基本上是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與存在的問題,因此這個劇本能夠不斷地被移植到各個國家去,先是日本版的,然後是俄國版的,現如今是中國版。

不同版本依我見

美版《十二怒漢》

美版肯定永遠被奉為經典之作,但一想到60年前的拍攝水平和演繹技巧,整部劇可能都是12個人的大頭特寫,沒準1人發言,11個人瞪大眼睛或呆滯或憤怒或驚訝地望向他,這畫面想想也就罷了。雖無觀劇的衝動,猜測美版應是最根植於法制精神核心,當然陪審團也會為民主社會感到自豪,激昂地宣言「法制是我們國家強大的原因,自由平等」云云。

俄版《12》

俄版拍得很好,但因不怎麼了解俄國曆史文化,看著多少有點累。俄版以車臣戰爭為背景,自開場便散發著悲壯的藝術氣息。車臣少年被控謀殺俄羅斯軍官養父的案件,導演簡直是想展現:一個傷痕纍纍、四分五裂的社會,究竟是以怎樣跌跌撞撞的姿態,摸索著自己的道路。12位陪審員沒完沒了地痛陳革命、賭博、階級分化……苦水倒盡之後,陪審員們解開了記憶深處的心結,對被告動之以情,無窮無盡的故事大全,反而稀釋了與弒父案件息息相關的推理判斷。

中版《十二公民》

中版由於並不涉及人命,討論更多地轉向了對陪審員內心的審視,加入了不少比較本土化的情節,比如仇富、地域歧視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個特別有中國特色的關鍵詞「為了孩子」,在借鑑了俄版劇作構思的基礎上,對美版情節的補充,可能是因為這場討論完全是虛擬的,《十二公民》對各位陪審員的內心世界以及這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挖掘,才會尤其深刻。拜這些精彩的個人史,陪審員情緒大起大落、高潮不斷,可真是在用生命陪審啊。

然而《十二公民》裡有幾處較不滿意的地方:
其一,十二個陪審員過於標籤化了,的哥、房地產商、獄哥、小商販、警衛、京片兒……每個角色太需要把自己的標籤特徵表現出來,給我一種不那麼自然的感覺。
其二,陪審團長由學生擔任,這演員是自己駕馭不了角色還是劇本要求演員那樣演繹,怎麼看怎麼對他無語,那股跟誰都氣氣兒的勁兒,誰招惹他了?
其三,陪審員整個討論過程都在強調「我們根本不用證明是或者不是,我們是在證明目前嫌疑人是罪人這一過程中有疑點」,結尾電影字幕卻寫著「xx無罪釋放,真兇落入法網」,這不與影片的宗旨相悖,影片的精神不是找出一個備受輿論關心的案件真兇到底是誰,而是強調無罪推論的法制理念,難道不是嗎?
其四,8號陪審員最後亮出了檢察官證件, 8號是在什麼時候把證件遺落在椅子上的,這是導演方便過審還是呼籲下法制工作人員趕緊微服私訪向芸芸眾生普羅大眾宣教法律知識,好吧,我承認我是個小法盲,我給我的法官閨蜜丟臉了,可是我還想說檢查證和整部劇的主旨有關係嗎?

偏見常常掩蓋真相

俄版的車臣少年,陪審員開始認為他偏激,另由於宗教與種族的差異,本能覺得他激進冒失,不懂知恩圖報;中版的富二代原本已被社會標籤化,紈絝桀驁、為富不仁、驕躁傲慢是這類群體的代名詞,所以劇中大部份人出於「他是富二代,他很有這個動機」而對其作出有罪的判決。
朋友超曾給我講過兩個案件,一個是藥家鑫撞人並刺數刀致使受害人死亡事件;一個是彭宇撞倒老太但聲稱是將其扶起反遭誣陷事件。兩案都曾形成輿論熱點,藥家鑫被人們認為慘絕人寰、令人髮指、喪失人性,必須處死,否則天理不容;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導和輿情,大眾普遍導向「好人被誣陷」「老人扶不起」。然而事實上,藥家鑫是自首,從法理角度不該做出那樣重的判決;彭宇未被誣陷,該向老太支付醫療費用。沒有去深入了解過這類案件,只是閒言碎語中感覺有些時候是輿情凌駕於法理,但如果輿情走入歧途,如果它墮落,那麼不責怪我們自己又該責怪誰呢?不正是我們的偏見在指導輿情、強化輿情嗎?
不論去到哪裡,偏見總是掩蓋真相。面對一些事,要排除個人偏見固然很難,然而不能因一時的偏見而作出錯誤的判斷,不能把惡意中傷當作最可信的事實。需預先考慮到各種可能性,以極度的慎重來避免錯傷好人,一旦偏見,結果便無可挽回。

疑罪從無&合理懷疑

電影中,8號陪審員首先對罪名提出了反對意見,在最開始,他沒有充分的理由質疑案件的證據,而是因為「不能確定男孩有罪」投了反對罪。一個人對抗荒謬的言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孤注一擲爭取支持。出於人文關懷的合理懷疑,疑問在討論的過程中被發現、放大,直至案件中的疑點出現,扭轉了其他陪審員的看法,最後十二名陪審員都達到了一致意見,統一認為富二代無罪。
人們應該如何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應該如何保持對生命的尊重?看了這部電影,對 "疑罪從無"與"合理懷疑"等概念形成一定的理解。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做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合理懷疑是在抽絲剝繭中發掘出真相的必需品,然而其界定與實踐,卻並不那麼輕鬆。對無辜者的保護,與提出、堅持懷疑精神,都是司法實踐中體現的人性關懷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