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 18:23:05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之前只在貼吧中發過,因為覺得理解到了導演真正的意圖,所以現在把它放到豆瓣上,如有錯誤和不足,還請指正。
前言:
山下敦弘這位導演吧,可能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樣,知道這個名字是源於《苦役列車》。他的電影不以故事見長,作為在日本的亞文化圈裡擁有眾多狂熱擁躉的脫力系電影旗手,無論是出道以來的首部長片《賴皮生活》、還是緊隨其後的《瘋子方舟》和《賴皮之宿》,都散發著一種百無聊賴的日常性,但這種日常性中又篩選出了真正的日常中生活難以發覺的脫方式幽默。這三部作品被稱為「無用男三部曲」,而山下敦弘本人也經常被拿來和吉姆•賈木許以及阿基•考里斯瑪基做比較,甚至被稱為「日本的阿基·考李斯馬基」。《不求上進的玉子》是山下敦弘自《松根亂射事件》以來時隔六年的原創作品,雖然其前身只是一個音樂台為前田敦子作的一檔特別節目,卻能令他回歸創作的原點,重新拾起一個徹底的「脫力系」風格,在更為自由的影像里注入他所擅長的「空氣感」。
Part1 苦役列車
在評價tamako之前,先說說苦役吧,其實苦役我是奔著敦敦去看的,沒想到,這部電影居然會讓我對tamako改觀。森山未來所飾演的男主,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都完全符合屌絲一詞(我就不說森山有多適合演屌絲了),影片開始還不到10分鐘,森山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屌絲的所有特點:面癱,沒文化,齷齪,抽菸,髒話,吐痰,酗酒,沒錢,撒謊……看到這裡,我相信所有人都是一臉的鄙夷,不過電影馬上告訴觀眾,你太年輕,作為屌絲得不能再屌絲的男主,卻有一個對比起來無比高大的愛好——看書,並且是唯一愛好。
一個社會底層的屌絲,他的愛好不是哪些更加齷齪的東西,反而是看書這麼一個不合身份的。他是不是如同一般電影的結局——屌絲終有逆襲日?姑且先放在這兒,後面再講。
繼續剛才的話題,森山是個不折不扣的屌絲,然後卻不同於一般的屌絲。而電影對這位屌絲也是描述的那麼波瀾起伏,在和敦敦最初的交談中,居然還表現出一股童真,如果他一直在兩個朋友的影響下,說不定能夠逐步走向正軌。
不過畢竟在社會底層待太久,心境也是會逐漸腐蝕,導演讓給我們看到森山一絲絲的優點後,又迅速的將他貶低:舔手,下跪。讓觀眾對他的那一點改觀瞬間崩塌。然後又描繪出朋友三人之間的快樂(我就不說什麼濕身XX……反正我眼睛都離不開。。。)
電影到這兒,似乎逐漸美好起來。電影的轉折點就是高橋出事,森山退回搬運工,加之和朋友逐漸的不合,森山的形象逐漸完善,他不是屌絲,而是一個甘於被社會壓迫,對上層社會既嚮往又害怕的人,高橋的事故,讓他不想遭遇變故,只求安穩過日子。在形象確立後,便不值得美化,於是他便和所有人決裂,又回到獨自一人的生活。電影最後,森山看到高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去參加了歌唱比賽,似乎他心中略有感慨,終於回到家,開始了自己的夢想——寫書。
好吧,廢話了一大段,總之,苦役這部電影,雖然講述了一個純屌絲終究沒能逆襲的故事(至少在電影裡),但是結合苦役的原作者,山下導演其實講述的是一個有著理想卻甘願受迫於社會的人,終於醍醐灌頂,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至於他成功與否,不在山下導演的視線里。或者說,導演只是指明了一條道路——儘管去放手一搏。
而tamako這部電影,以我來說,完全可以當作苦役列車的姊妹篇(還都有敦敦)。Tamako和森山所對比,你會發現,他們是多麼的相似。如同森山愛好讀書一樣,奼女tamako雖然整天無所事事,但是卻異常關心日本內閣,還有過「日本不行了」的想法,這也絕對不是一般意義的奼女。那麼tamako蘊含的意義是什麼呢?僅僅是啃老族、御宅族的歷程嗎?可是電影到最後也沒有告訴我們tamako的未來究竟如何,也沒告訴我們是不是做出改變就能擺脫一直束縛自己的繭(tamako想去選拔偶像,最後也沒給出結局)。說到底,只是被父親「趕」出了家門,只是tamako發出了「及格」的評價?聯繫影片中眾多若有若無的小線索:心疼父親送給他不菲的手錶,在意父親再婚的對象,對小男孩談戀愛的會心一笑。影片想要傳達的資訊,似乎漸漸明朗。
Part2 自然
整部影片中的這一句話,讓我特別在意
【今の自分は、私ではありません。生きている以上、誰もが何かを演じでる。私は誰かになでるときが、一番自然に思うのです。そんな私に新しい名前をっけてください】
【現在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扮演別人。我在變成別人的時候,是最自然的,請為這樣的我,起一個新名字。】
這句話, tamako為了通過報名而寫下的,意思是說現在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對現有的生活不滿,希望能走出去成為其他人。
聯想到tamako讓小男孩拍照時的話:自然的,天然的,透明的。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似乎這張照片中的tamako最自然的,這才是真正的tamako。
真的是這樣嗎?注意到報名表上的另一個細節【愛好:攝影,特長:觀察人類。】,但是看完全片之後,也沒發現tamako愛好攝影,也並不是很會觀察人。
這就讓我不得不懷疑這份報名表內容的真實性了。或許這句話這麼理解也未嘗不可:
【現在的我,就是真正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扮演別人。我在做我自己的時候,最自然】。
我這麼判斷其實不缺少論據,因為父親讀這段話,伴隨的是tamako看漫畫時自然的天真,我相信,所有關注都會覺得這才是最自然的tamako吧。
照片上的tamako雖然美麗,然後卻不是tamako自己,她是在扮演別人,她並不自然。
另外一個論據是這麼一幕,當父親表示支持tamako去參加偶像選拔時,tamako卻是異常的生氣【我就是討厭這樣子】。
tamako到底討厭的是什麼呢?是討厭父親支持她,還是討厭自己擅自報名被發現的事?
我想來想去,都不是很滿意這樣的回答。Tamako從內心裡是希望父親能將自己攆出去的,那為何在這麼一個機會上,卻臨陣脫逃呢?
聯繫前文,以及接下來我要提到的照片,我覺得還是tamako打心底是不願意改變那個自然的自己,不想去扮演他人而去迎接社會吧。
影片對小男孩為tamako所照的照片進行了3次細節描寫:
第一次是說明tamako需要一張怎樣的照片【自然的,天然的,透明的】
第二次是老爸看見照片後的會心一笑(埋下懸念);
第三次就是揭曉懸念,讓觀眾看到那張照片。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兒有沒有覺得導演用心良苦,至少我是這樣被一步一步牽著走的。通過第一次的細節,讓我接受這張照片是這樣
用第二次細節讓這張照片充滿懸念,最後揭曉懸念時,讓我哭笑不得。
這就是自然的tamako嗎?雖然這張照片很美,可對於整部影片它卻是那麼突兀,因為這樣的tamako,除了照片中,其他地方都不曾出現,它就是不自然的。
究竟哪一個才是自然的tamako?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因為我們一直都在看著那個最自然的她。
tamako並不是不想去找工作,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所以,tamako只是不想丟棄那個最自然的自己,時機對的時候,才能丟下自然的自己,去迎接社會。整部電影大概就是如此吧。
Part3 時機
影片日文名為《もらとりあむタマ子》,源自德國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對moratorium導入的新概念,即大學畢業生在過了社會認同的徬徨期後,仍猶豫不絕無所事事的狀態。
Tamako在和父親吵架的這幕中,提到了時機到了自然會行動,那麼時機是什麼時候呢?至少……不是現在。
從tamako的回答上,也可以看出她是猶豫不絕的,如同上文所說,她不願放棄自然的自己,去迎接社會。一直到影片將要結束,這個時機才來臨。
為何這個時候時機來臨了呢。那麼就要提到一個人物了:父親的相親對象。起初tamako是想阻止的,讓小男孩去刺探軍情,自己親自去拜訪。一番交流後,卻發現自己居然已經開始接受這門婚事,於是想母親詢問如何是好。得到的答覆卻是有些事情是無可奈何的,tamako也要過自己的生活,要不要來東京?得知父親為了自己一直不願再婚後,tamako覺得也許,自己需要改變一下了。
影片在這個時候,有了這麼一幕
蘆屋小姐是tamako的同學,第一次見面時,tamako對她是一點好感都沒有,有點人前人後的感覺。至少,她是不願和她有所交集的。然而影片到這裡,tamako對著蘆屋小姐招手示意,一句再見。其實也是對過去那個自然的tamako再見吧。
從秋到夏,tamako終於開始接受社會,開始成長。隨著父親一句「出去吧。總之,出去吧。」,影片也就終於步入無尾聲。和那次爭吵不同,沒有責備,沒有祈求,僅僅是平淡的一句話,訴說著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愛與不捨,原來父親也成長了,與其說是tamako一直依賴著父親,不如說是父女倆相互依賴吧。Tamako也沒有和之前那次爭吵一樣,和父親大眼瞪小眼,只是一句「合格。」,因為,tamako知道,自己所說的時機,已經來臨了。
所謂時機究竟是什麼,其實就是人心念一動的時刻,在內心決定「還是不要這樣吧」的時候,這時候只要外界輕微的一推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