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珠港--Pearl Harbor

珍珠港/Tennessee

6.2 / 351,975人    183分鐘 | USA:184分鐘 (director's cut)

製片: 傑瑞貝肯利蒙 導演: 麥可貝
編劇: 道爾華利斯
演員: 班艾佛列克 喬許哈納特 凱特貝琴薩 小古巴古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哪吒.秀蓮.虎虎

2015-12-15 00:53:20

樂評


      儘管每一個看過的朋友都告訴我這是一部爛片,媒體也是一致地口誅筆伐,但我還是因為無聊和某種不懷好意而在某一天的下午忐忑不安地將它放進了光碟機。感謝那天下午暈黃的陽光,在那一瞬間與電影中麥田的沙沙聲一起重置了我關於光線、時間與童年的遐想記憶,那一刻我知道我會喜歡這部電影了。

  首先我必需要說說影片的配樂。其實很大程度上打動我的是影片的音樂,啊!那音樂的美對我來說是致命的!
  在沒看電影以前,我是絕對不會去買這個電影的原聲的。因為憑著以往的經驗,用腳子頭想我也會知道這種戰爭大片的音樂一定會是那種震撼爆棚的大部頭的。可是凡事總有萬一啊,《珍珠港》居然就是那種萬一。雖然也有那種劇烈的聲響,但或許是做的不好吧,又也許是用得比較少,基本沒引起我的注意,那也就談不上反感了。

  還有就是因為主旋律是一段優美得不得了的音樂。聽過的人一定會想起一部電影的,那就是《走出非洲》,那部讓人心碎而迷戀的影片,它們的音樂驚人地相似。在影片的一開頭,兩個小男孩在麥田裡玩飛機時,它就悄悄地潛入進來。簡約的絃樂水浪般輕柔地徘徊,憂柔的鋼琴多情地輕訴,不時推入的低頻樂聲緩慢而莊重。鋼琴和弦浪分別代表著男和女,而低頻的樂聲自然就是戰爭了。男和女不停地低語著,合應著,在戰爭的陰影中跌宕起伏的感情充斥著離合的悲傷無奈與真心相愛的欣喜甜美。


  不似威廉士《辛得勒名單》嚴謹刻板的大部頭般艱深爆棚,也不似霍勒《鐵達尼》般的合成器氾濫過於通俗煽情。漢斯熱默的音樂有著全古典的結構卻十分的簡單隨心,拋棄龐大的交響鋪排專一於情感的表訴,顯得高貴而抒情。無論是在兒時的麥田裡還是在離別的火車站,在同飛的藍天上還是在相愛的洗衣房,那音樂都有如秋日的陽光般,充滿金黃、溫暖的甜蜜而又帶點傷感、細膩的懷舊,美得讓人掉淚!

  再說說演員吧。大凡商業片,演員都是成功的最重要元素的,這也是為什麼大牌明星的身價只升不降的原因所在。在《珍珠港》裡的三位演員都可稱得上是俊男美女了,雖然除阿佛萊克外另兩人名氣不大。但是有《鐵達尼》成功捧紅半紅不黑的萊昂納多和溫斯賴特的例子在前,當然讓人盡相模仿了,更何況這是一部無論劇本結構和拍攝模式都幾乎全奔著《鐵達尼》而來的影片。阿佛萊克的男一號英氣、憨直而魯莽善良,基本不過不失,當然沒趕上萊昂納多的鋒芒了。值得一提的是喬什哈奈特演的男二號和凱特伯金斯演的女主角。

  喬什的男二號靦腆、內向、優雅、傷感,氣質非常好,而且很有四五十年代的那種軍官的整潔文雅的懷舊味。在對「死去」好友的女友心懷愛意時,他把人物那種初涉愛河的興奮、喜悅和背叛好友的徬徨、自責兩相煎熬的心情演得十分到位。而同阿佛萊客之間的兄弟友情無論是在和諧和爭執時他的那種坦誠與剛正都多少有點讓男一號失色的,以致於我完全希望最後得到愛情的是他了。爭執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女主角了,其實起初見到女主角海報時,是深為她外形的過於死氣沉沉和臉上的些少雀斑而不滿的。可是就是這個外表平平的姑娘,卻用她的迷人氣質征服了我(商業片嘛,自然是偶像魅力第一咯)。其實一般的商業片的女主角可以在男主角死後改嫁甚至男主角沒死也可以因為某些原因另嫁他人的,這樣反而更添兩人愛情的悽美動人,只要她沒有移情,這一般是商業愛情片的大忌,男女主角必須是相愛始終的。可是這個女主角十分的不簡單,在男主角「死後」,居然能夠即時的愛上他的好友,而且影片給了他們很多恩愛的場面(甚至比同男主角在一起還多)表達他們的真心相愛不是為勢所迫。就是這份心思使這個女主角可以從眾多商業片的花瓶中跳出來,顯得有那麼點的與眾不同。而且,凱特伯金斯的表演也是非常好的。在先得知男友死訊幾天後才收到男友從戰場上寄來的信時,她的那種欣喜而痛苦的迷離眼神像極《情書》中博子收到女藤井樹的回信和女藤井樹看到男藤井樹給她的畫像時的表情,那種得知愛意卻人鬼疏途的無奈與悲傷深深地打動了我。而當選擇了另一個人後前男友卻突然歸來,她興奮地與他擁抱後面上滑過的陰影和失措的淚水卻又讓我不禁然地想起了喜愛的另一個女演員朱莉葉奧蒙德(《燃情歲月》《西伯利亞理髮師》),那種為了追求幸福而背叛或者是遺棄了愛情,在看到情勢轉圜後的悔恨與茫然的表情是一個俗世女人的真實寫照,因為缺憾而更顯完美!

  其實整個影片對於愛情故事的具體劇情交待得非常倉促,雖然用了很多篇幅,但主要是一些演員細節上的表演,整個愛情事件還是過於簡潔有點類似於摘要似的畫出個大意的框框,然後由演員去填滿整個細節。這樣是很冒險的,沒有根本情節的吸引力而全靠演員的個人魅力雖然可以使戲劇更通俗易懂,但很有可能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肥皂劇,事實上影片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這點了。但個人以為整個影片的演員還是很出色的,起碼他們的表演打動了我。每一個都是那麼富有人情味,沒有盲目拔高(片中沒有一般戰爭片裡的英雄,都是些有缺陷而且能力有限的凡人),也算是眾多美國大片中的一個異數了。不過誰知道,影片之所以不太成功的根本原因或許就在這裡呢?討好商業影迷的煽情戰爭片卻沒有完美聖潔的愛情和讓人景仰的大英雄,還會受大眾的歡迎嗎?而用心良苦的反類型的人物塑造想要脫離影片的通俗劇結構而受到影評人士的褒揚那可就更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最後要談的是千夫所指的劇情了。幾乎每個勸我別看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這個影片有個糟糕的劇本,即使要看,他們也只是勸我看那轟炸的幾十分鐘而已。呵呵!我看了,從頭到尾,不知道朋友們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的,是把它當戰爭片看的吧?相對於戰爭片而言,前面的近兩小時確實是可以稱得上糟糕的,雖然不時有日本人戰備的片斷出現來醞釀戰爭的密雲,但仍是不夠的。戰爭是互動的,美國人的木訥使得這場戰爭一開始就失去了緊湊感和張力,而突如其來的轟炸雖然驚天動地,卻因為一方的單一進攻和另一方的單一挨打(男主角的那點反攻根本就是無聊而無足輕重的)而更像是一場災難,對,這根本就是一部災難片嘛!《珍珠港》實際從頭到尾都在走《鐵達尼》的老路,甚至一開始就沒想要把珍珠港事件當一場戰爭來拍,是把它當一次災難來拍的,所以災難片的基本要素應該在這裡有所體現的。首先是災難時間不可來得太早,應該在最後出現,然後是災難來前應儘量讓劇情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用愛情來營造氣氛是最好不過了,而最後感情的激烈風暴要和災難同時到來,在同災難做爭鬥的同時展開感情的決戰,最後雙雙獲勝,再來點必要的犧牲和不滅的希望用以警醒觀眾和抒抒情。

  可是我還是認為《珍珠港》做的不好,而且最大的缺陷同樣在劇本。但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後面。首先女主角的塑造不夠徹底,思路有變。怎麼看那些女主角同男二號在一起的纏綿片斷也可以讓觀眾認為她是愛上了男二號的。可是男一號回來後,她的痛悔的表現立馬就把前面的一切推翻了,她並沒有愛上男二號,她始終愛的是男一號。那麼前面的纏綿還有其必要嗎?劇情的三心二意使得這個原本與傳統相比有些不同的女主角叛逆得不夠徹底,她就不可以同時愛上兩個男人嗎?主流的觀眾說不,於是導演也就硬生生地把一個原本有點深度的女性角色塞回了傳統花瓶的軌道。而這時女主角已經懷上了不愛的那個男人的骨肉,於是我就猜到兩男必需有一個要死了。那就讓他們在轟炸中互相該原諒的原諒,該告別的告別,該死去的死去吧,這樣災難與愛情兩條線才能得以融合和貫通,才夠乾脆果斷啊。可是還是為了照顧美國主流觀眾的情緒,咱不能只挨打不還手啊,讓咱在珍珠港事件里展開大的還擊雖然是最好的,可美國人也不敢如此公然地篡改歷史呀?於是導演只好畫蛇添足地在轟炸後又加上了美國報復的一幕,本該在轟炸中解決的感情危機也就只好安排在後面的報復行動中來了,以保持懸念。可是此時縱有未了的感情掙扎和精彩的空中戰鬥那也是無力回天了,在經歷了四十多分鐘精彩轟炸後的觀眾已經是精疲力竭、無意欣賞了,此時都盼著你結束呢。本身就也精彩不過大轟炸的結尾「高潮」戲也就只能給人一種高潮後的感覺,淪為雞肋似的東西了。

  近三小時的大片《珍珠港》就這樣閒閒地看完了,有反感的地方,但大多時候還是看得很投入,而且很多地方還是很感動的。其中有音樂的迷人因素,有演員的自然表演,甚至有劇本的某些小心思。但是也不能忽略了還有攝影的大氣和漂亮,很多地方的攝影都極具心思,比如日軍軍艦上用的那個從高空滑過的鏡頭,就非常乾脆漂亮,氣勢十足。而一對情侶共乘飛機在天上遨遊的時候不禁讓人想起《走出非洲》中的經典愛情,在這裡天空的顏色和飛機轉圜時的鏡頭切換以及剎那的光線都是做足功夫的,更別提大轟炸時的場面調度和攝影技巧的全面運用了。而作為好萊塢的專長的美工同樣也毫不遜色。那種四五十年代特有的挺拔乾淨、溫文爾雅的服飾在清冷的街景和金黃的陽光下是如此的懷舊。

  不過我想我對《珍珠港》的好感,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起初對它的期望值的極低。人往往就是這樣,當你把所有的渴望降到最低點時,你才能感覺到讓你欣喜的東西的。一部商業片就應該用世俗的眼光去看,能感動最好,不能感動那一笑置之就行,反正沒指望它能走入你的生命和情感,放輕鬆的時候是我們最寫意的時候。如果看累了沉重思考的嚴肅電影,那麼不妨世俗地去感動感動簡單的愛情與生命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