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23:02:4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向朋友安利《小森林》時,被問及其亮點、三觀,我本想說它相當於劇場版的《一人食》,但另一句話卻閃過腦海——「世外桃源常有,而隱士不常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都會對市子的心路歷程引起共鳴吧。 從「夏秋」到「冬春」篇,影片的主旋律始終圍繞一個「吃」字。鄉野姑娘市子因厭倦城市喧囂重返故鄉小森,在這座人口稀少、與世隔絕的村落,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電腦手機,也沒有其他高科技設備,只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守護四季輪迴。獨自等待母親歸來的市子,更是用勤勞的雙手烹飪出一道道時令大餐,嘴嚼著人生的千滋百味。 以食物撫慰心靈的日本治癒片,我看過不少,近幾年的霸屏勢頭也愈演愈烈,前有《深夜食堂》以聚集於黑夜的眾生相譜寫世態炎涼,後有《孤獨的美食家》以細筆勾勒街頭巷尾的市井風貌,再有《小小食雜鋪》以點心見證時代洪流中的人性成長。而《小森林》則另闢蹊徑,將視點對焦在一個年輕女孩的身上,挖掘出一份總被忽略的青年人的不安。 哪有人不會畏懼,哪有一種生活盡如人意?即便是朝陽般的年紀,也都有不敢直面的東西。有人恐高,有人怕黑,有人有密集恐懼症,有人有社交症候群,還有人患上「城市孤獨症」。就拿我本人來說,也有些糾結的心理障礙,分不清東西南北,對網上銀行、支付寶等轉帳工具不上手,有時甚至不敢給陌生人打電話,說出來很可笑對不對?稀鬆平常的瑣事,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我竟手足無措;換個角度看,我不在意的,說不定在別人手裡也會為之困擾。所以,人與人都一樣,生活給予我們熱忱的心,也同時設置了道道關卡。克服了阻礙,人生才會有趣明亮。在此期間,能拯救各種壞情緒的,恐怕只有料理。 曾幾何時,我一直不解,為何日本人的治癒系作品多與飲食相關,但靜靜凝視螢幕前一張張大快朵頤後的笑臉,倒的確情趣盎然。狼吞虎嚥也罷,細嚼慢咽也好,似乎唯有在吃東西的片刻,人們才能稍稍忘卻眼下的煩悶,當舌尖觸碰味道的調和,味蕾綻放出心田的花朵,是酸是甜,是苦是咸,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真實的幸福感。通俗地說,即便大腦空空、素養不夠,至少也不能讓肚子空空、食不果腹,虧待了自己的胃。天未荒,地未老,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吃飯呢? 說到用餐最認真的人,非市子莫屬。看市子做料理是件特別享受的事,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在心裡。比起五郎叔四處覓食的愜意,市子領略到的是一個更完整的過程,從播種到豐收,從食材挑選到製作成品,即便只有一個人品嚐,對待細節依舊一絲不苟。想烤麵包就認真和麵,想釀酸米酒就耐地等待發酵,想做果醬就細心攪拌直至凝結,熬過伍斯特醬油,做過香噴噴的核桃飯,如此全能的市子簡直就是女神一般的存在,偏偏難以融入大都市的人聲鼎沸,又或者,一開始,她本就不願湮沒在川流不息的人群吧。 身處高速運轉的年代,我常覺得身邊的人群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生怕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另一類則生怕自己與別人一樣。不能武斷地說誰對誰錯,只能說人各有志,選擇的道路方向不同罷了。就好比務實者,喜歡將眼光鎖定在更實際的眼下;淡泊者,不念紅塵是非,似苦行僧一般默默探尋。不由地,我想起前段時間在部落格熱搜看到的一對「神醫俠侶」,畢業於醫學名校,但雙雙選擇歸隱山林,遊走於田埂小徑,行醫者之術,頗有些「帶月荷鋤歸」的風骨。他們不也和《小森林》中的市子一樣,做著如出一轍的事嗎? 市子並不懦弱,也絕對不是沒有追求,相反她恰是最勇敢、最有血性且最不盲目的人。她深愛小森的土壤、小森的空氣、小森的果實、小森的鄰里鄉親,不過是因為歸屬這裡,才能讓浮躁的內心安靜下來,思考真正的所欲所求。 「神醫俠侶」並不是逃避激烈的競爭壓力,更不是在浪費知識資源,相反確是最真實、最本性也最認真對待夢想的人。他們寄情山水,恪守醫德,誰說一定要走上大醫院的手術台才算治病救人,偏僻山野就沒有需要拯救的病人了?拋去浮華虛幻,舍下功名利祿,讓人心回歸到最初,未嘗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修行! 我們這一代人,從出生起就拼命地背負起外界的希望,匆匆忙忙,連跑帶追,疲於奔命,被物質世界緊緊壓迫,卻鮮少停下步伐,聽一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畢業、求職、結婚、生子,好像一輩又一輩的人,就在這無限循環中走完了一生。可回首之時,面對這按部就班的成長軌跡,真的會快樂嗎?真的讀懂了生活嗎?真的了解過自己嗎? 當夏日結束了連綿的雨季,當金秋的麥穗壓彎了腰,當冬日的大雪覆蓋了眼前的山林,當萬物復甦的春天迎來新綠,我彷彿又看見那個騎著自行車上坡下坡的女孩,微風吹亂額前大發,臉上映著平和從容。其實,幸福有時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所謂的世外桃源並不是傳說,而真正少的正是人們沉澱自己的勇氣。 你今天開心嗎?不開心,就自己動手煮碗麵吧!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