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因為愛你 Carol

卡罗尔/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

7.2 / 142,905人    118分鐘

導演: 陶德海恩斯
編劇: 菲莉絲奈吉
原著: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演員: 凱特布蘭琪 魯妮瑪拉 凱爾錢德勒 傑克拉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非想_愛心覺羅

2015-12-20 23:29:57

《卡羅爾》:愛情不是請客吃飯


原文可移步公眾號【七寸丁/ nail-7】

口碑片《卡羅爾》打響了年末資源季井噴第一彈,之所以備受關注有以下三點:1、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尼·瑪拉的演員魅力,以及觀眾對CP飆戲的期待。2、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獲得了3.5分的場刊高分。3、Lesbian題材,這是個老套路也是屢試不爽的話題關注點。豆瓣也打出了8.9分的恐怖高分,然而《卡羅爾》真的那麼好看嗎?


平庸的愛情
原著小說《鹽的代價》中「鹽」代指激情、曖昧,少了鹽的肉是索然無味的,卡羅爾這個角色設定事先安排了:不解風情的丈夫、名存實亡的家庭、不明的性傾向,萬事俱備只需要一場華麗邂逅了。於是這位穿貂的美國貴婦有了和百貨店員女孩特芮茲的擦槍走火。卡羅爾幾番用「Flung the space」來形容女孩的清新脫俗,特瑞茲也一直以仰視的目光抬望婦人的成熟優雅,當然不能否認這確實有相互吸引的真誠相交。然而這並不穩定的愛情多少帶有「對各自缺失的一種移植」的味道,年齡、經歷、身份的巨大差距使雙方互相汲取自身不存在的東西作為各自的養料。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把「革命」替換成「愛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恰如其分的,因為階級性之於愛情也是一個小小的因素。那麼中產階級婦女戀上社會底層的店員可想而知其結果的無疾而終了,這點卡羅爾不可能不懂。這不是愛情,只是一場偷腥的幻夢,很可能是短暫人生的一瞥。「你來過一下子,我感動一輩子」這樣的鏡花水月是經不起考驗的,而感動觀眾的恰恰的是這種浮在表面的東西,越感動則越虛無。

西方電影中關於揭露中產階級愛情、婚姻的題材屢見不鮮,好的電影往往是一針見血的,如:理察·耶茨小說改編的《革命之路》是婚姻中人生理想的缺失,凱特·溫絲萊特一直遙望著巴黎夢的誓言憧憬,而萊昂納多扮演的男主人則墮落於夢想的髀肉復生。《美國心玫瑰情》中的凱文·史派西做著意淫夢卻不忘突破中年瓶頸。《廊橋遺夢》中更是把愛情的隱忍昇華到了相當的高度。其中《時時刻刻》中朱莉安·摩爾同樣是一位中產家庭婦女,乾脆選擇了出逃去追尋自由。
有人說婚姻這種社會制度來源於鹽的發明,鹽可以醃漬食物,使原始積累得以保存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社會單位組成形式:婚姻。片中的The price並不是愛的代價,而是夢的代價,鹽中的Nacl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的功用不僅僅是調味鹹淡那麼簡單,而《卡羅爾》的愛就是太過簡單淺顯了。

托德·海因斯退步了
托德·海因斯並不算一個高產的導演,代表作《天鵝絨金礦》、《遠離天堂》、《我不在那兒》都有明顯的個人風格,而且作為一個同志導演他的作品更敏感細膩。相比於同題材《阿黛爾的生活》的幀幀見肉,《卡羅爾》中的人物大肖像特寫、背景虛化、疊畫則更為含蓄。凱特·布蘭切特女帝氣場只能說是正常發揮,魯尼瑪拉深情詮釋以小見大、可圈可點,但表演空間被寡淡的劇情和簡單的戲劇衝突嚴重限制。戲份上的限制剝奪了人物情感的鋪陳,事件的缺失使整個故事變得平庸,這使影片更像是一個短篇小說,只截取了割裂的片段,不信回頭再看《斷背山》,就高下立判了。托德·海因斯繼承了《遠離天堂》中美國五六十年代氣質韻味,但此片中明顯被削弱了很多。雖然當時拿到了坎城高分,但獎項上只得到了表演獎,這樣對於影片的成色來說則不得不持保留態度了。


關於豆瓣評分
其實我個人打分很少和豆瓣分數相左,但現今豆瓣的評分越來越不理性,往往是主題先行就預判了高分,至少《卡羅爾》8.9的恐怖高分是值得商榷的,這不是一個影迷社群看電影的理性方式。尤其是同志題材,畢竟豆瓣是個非主流集散地獵奇也是正常,LGBT在中國本就是一個鬆散的概念,L、G尚且難以相容,B、T更是稀有,所以我生造了一個詞「偽Queer」,酷兒代表年輕代表活力,而不是膚淺的標榜和矯情的頌揚。在此個人撥亂反正給本片提了些意見,但不妨礙每個人對看電影的不同感受,只是想說,電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感性上,這並不是一種藝術形態的全部。

PS:《卡羅爾》的電影原聲中有一曲《Lovers》比較好聽,用了彈撥樂器豎琴,《藍宇》中張亞東作曲的《雪》也用了同樣的樂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