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至尊活寶

2015-12-21 06:09:57

【轉載】博比·費舍爾的時代 KENNETH ROGOFF 2015-9-16


SATURDAY, DECEMBER 19, 2015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Google plus
rss
Back to the Homepage
REGISTER
SIGN IN
Home
Columnists
Sections
Syndication
Focal Points
About Us
Search…
CULTURE & SOCIETY
image: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default/library/faa95b0088522bf2f02799a57ebbbf9e.square.png
Photo of Kenneth Rogoff
KENNETH ROGOFF
Kenneth Rogoff,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recipient of the 2011 Deutsche Bank Prize in Financial Economics, was the chief economis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rom 2001 to 2003. His most recent book, co-authored with Carmen M. Reinhart, is This Time is… READ MORE
Chinese
Mail to friend
PrintSEP 16, 2015 6
博比·費舍爾的時代
Tweet0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bobby-fischer-movie-review-by-kenneth-rogoff-2015-09/chinese
美國劍橋—好萊塢新大片《棄卒》(Pawn Sacrifice)講述的是西洋棋天才「博比」羅伯特·詹姆斯·費舍爾(Robert 詹姆士 「Bobby」 Fischer)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傳奇般的早年歲月到1972年29歲與俄羅斯世界冠軍鮑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asky)的歷史名局盡在其中。影星托比·馬奎爾(Toby Maguire)的表演足以以假亂真——對我們這些目睹費舍爾全盛期的人來說,馬奎爾的表演可謂完美演繹。
影片講述了一個已成為冷戰期間俄美標誌性事件的對局。影片也讓我們懷疑,一個像費舍爾那樣雖然麻煩重重但仍能在棋盤上化腐朽為神奇的充滿創造力的天才,是否能夠在當今無情的網路世界中生存。
當時的費舍爾當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那時的資訊過濾機制和今天截然不同。當時的記者引領著輿論,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在膚淺的網際網路資訊流中隨波逐流。一個漂泊不定的布魯克林的孩子在堪稱蘇聯國技的項目上扳倒斯帕斯基,對於深諳此事件重要意義的記者來說,這是絕好的素材。這個對局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裡佔據著全世界各主要報紙的頭版,每一天,都有評論員對對局做出長達五小時的逐步分析。
當時,電視訊道也寥寥無幾。沒有DVD播放機,也沒有按次計費收看服務。但是,這絕非人們執著地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這場對局的唯一原因。超現實主義環境、絕妙的棋路和冷戰背景讓費舍爾成為那個夏天全世界最出名的人物之一。我不會自我幽默地說是棋局分析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儘管我是關鍵的第13局的公共轉播評論員。
對美國冠軍費舍爾來說,這場對局是他從以神童身份出道以來二十年追求頭銜生涯的高潮。對一個超級巨星來說(他甚至經常出現在主要刊物的封面上),費舍爾的生活可謂窮困潦倒,如今,他終於坐在了價值250,000美元的對局邊上。當然,這與1971年阿里和弗雷澤(Frazier)拳王爭霸戰雙方都能保證獲得的250萬美元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但費舍爾知道,在美國文化中,一切不產生大錢的運動項目都會被邊緣化,因此他將這六位數的現金獎金視為西洋棋運動取得進展的終極標誌。
對俄羅斯來說,這一對局並非事關金錢,而是事關心與智。長期以來,西洋棋是證明共產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完美戰場。儘管如今大部份西方人都裝作我們早就知道俄式共產主義遲早要失敗,但當時絕非如此。當時最通用的經濟學概論教科書,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經濟學》,仍預測俄羅斯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平心而論,俄國人非常看重西洋棋,即使它並不會帶來很多收入。從多種角度看,西洋棋是俄羅斯的國技。毫不奇怪,費舍爾追求西洋棋世界冠軍的堂吉訶德式舉動驚動了美國政策智囊亨利·季辛吉,季辛吉打電話給費舍爾,敦促他不要退出(他曾經威脅要退出)。
不管他在美國的地位如何,費舍爾絕對是最受俄羅斯人愛戴的美國人。普通俄羅斯人都可以欣賞和理解西洋棋的內在之美,而費舍爾的棋藝足以戰勝俄國的宣傳。在贏得冠軍的征途中,費舍爾以前所未聞的6比0的比分橫掃兩位強大的對手,這在許多特級大師對局以和局告終的當時令人嗔目結舌。俄國棋迷因為費舍爾前所未有的成就而興奮不已,據說莫斯科電話線路因為他們紛紛打電話了解相關資訊而陷入了癱瘓。電話打進去後好一會兒,你才能聽到接線員接起電話,說「6比0」,然後掛掉。最終,就連斯帕斯基也淪為了費舍爾天賦異稟的最高祭品,在費舍爾以妙到顛毫的手筆贏得第六局的勝利時,他於觀眾一起為他鼓掌,電影中也描述了這一幕。費舍爾也許是西洋棋的終極天才,而斯帕斯基與他等量齊觀。
導演愛德華·齊維克(Edward Zwick)並沒有迴避折磨費舍爾的惡魔。他不無道理地擔心俄國人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止他贏得冠軍,但最終合理的顧慮轉變為妄想症,而費舍爾也開始疏遠親朋好友。他成了反猶人士,儘管他自己正是猶太人。
你會懷疑,在當今的網路世界,費舍爾的妄想症和人格缺陷在他還遠遠沒有成為世界冠軍前就會毀了他。費舍爾成為冠軍後便不再三加象棋比賽,他的精神病迅速惡化。儘管我們不能原諒費舍爾晚年的惡毒攻擊和黑暗思想(他死於2008年),但意識到創造力和天才如此發達的人,一個通過棋局激勵了無數人的人,若放在今天有可能早就結束了他的職業生涯,這著實令人悲傷。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棄卒》則回憶了一個費舍爾有可能建功立業的世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