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艾美懷絲--Amy

艾米/艾米怀丝(台)/Amy:TheGirlBehindtheName

7.8 / 56,271人    128分鐘

導演: 阿西夫卡帕迪亞
演員: Amy Winehouse Blake Fielder-Civil Mitch Winehouse Janis Winehouse Nick Shymansk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riselite

2015-12-21 07:14:40

一代「獨後」的絕唱



四年前的7月23日——20時30分05秒,一起突發事故震驚全國,即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也正是在同一天,歐美樂壇傳來了一個噩耗:Amy Winehouse死了,死因不明。
此時離Amy的28歲生日已不到2個月,她最終還是邁入了「27歲俱樂部」的行列。

回想我最初是在2008年第50屆格萊美大獎頒獎揭曉後,第一次知道Amy Winehouse這個名字的。她是那一屆格萊美最大的贏家,她在自己所得到的六項提名中一共命中了五項(年度最佳唱片、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演唱專輯)。可謂異軍突起,使作為樂迷的我不得不關注。

可是一開始聽她的歌時,沒有太大感覺,因為我是聽搖滾的,對於Amy的音樂類型沒特別的偏好,她那醇厚的煙燻喉與唱腔讓我立刻判斷她是一位黑人歌手,看了「Rehab」的MV後,她厚厚的嘴唇與黝黑的膚色使我覺得果然我的判斷沒有錯(也可能和Mariah Carey一樣是黑白混血吧)。她的造型更是特別,畫著濃妝、頂著馬蜂窩的髮型,滿手臂紋身,有鼻釘、唇釘之類的,邋遢、頹廢女歌手的形象。

然後就這樣過了好一陣,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個Amy爸爸的專訪,她爸爸是計程車司機,居然是——白人!再繼續看下去,Amy少女時期的錄像播出了,竟然是很白很白的小妞。聽了那麼多年歐美歌曲,耳朵的功力還是不夠。或者說是Amy的嗓音太特別,具有矇騙人的力道。

某個百般無聊的一天,打開電腦隨便聽聽歌曲,偶然地播到了Amy的《Back to Black》專輯,手上在做事情,懶得調換音樂,反覆地聽了幾遍《Back to Black》。就這樣漸漸地喜歡上了Amy的歌。
她的音樂類型不是傳統的爵士,是一種混合風格,融匯了soul jazz、R&B、Neo-soul、POP等,既有復古的一面,也有當今的時代感。非常stylish!當今歐美歌壇,不乏甜美的偶像歌手,正缺乏極其有個性的歌手,Amy的橫空出世不得不說是一個大驚喜。

Amy的歌曲描寫得正是自己混亂的生活,沒有如此的生活經歷,就無法寫出這樣的歌詞。這在本紀錄片中也多次提到,和前夫Blake的愛恨情仇,糾纏不清的愛戀故事,使得Amy直接寫成了歌詞,越是她愛的人,越是傷害她最深。

從紀錄片開頭那個青澀、白皙、微胖的少女,到日後成名,日漸消瘦、後來形容枯槁的女歌星,Amy的人生軌跡呈拋物線。
由青春時期追逐音樂生涯,到錄製成名專輯,再到各大音樂獎滿載而歸,最後狀態低迷、再到去世,還不到十年的光陰。

酗酒、嗑藥一直困擾著Amy,在本片中有一段錄像,Amy大肆讚美了大麻,她從青春期就開始嘗試毒品,平時也總是煙不離手,果然正是這樣造就了獨特的嗓音。儘管被外界譽為「毒後」,不過在本片中說到Amy的精神支柱是寫歌,是音樂,沒有了音樂的Amy更是如同行屍走肉。

愛情滋潤了Amy的生活,可是也讓她深受其害,片中大篇幅地講到前夫Blake與Amy炙熱的愛,可是相互傷害,正是Blake的緣故,Amy染上毒癮,一起嗑藥、一起HIGH。說實話,Amy不是個nice girl,長著一張馬臉(像她外婆、媽媽),長長的鼻子、有點齙牙,長相比較MAN。可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氣質,使得男人為之瘋狂。

紀錄片的結構是時間遞進式的,從15歲的Amy講起,直到27歲的Amy。她劣跡斑斑,在錄製成名專輯之前就呆過戒療所,所以有了Rehab這首歌。獨特的嗓音及唱腔,別具一格的另類妝扮,使Amy成了當時歐美歌壇最大的surprise女星!

成名之後,始終不時傳出負面新聞,再多的天賦與才華也會被吞噬掉。本片精彩的部份正是Amy錄製新專輯出名後到衰退、自毀時期。

2011年6月Amy飛赴歐洲開始巡演,誰料在貝爾格勒的第一場演出就演砸了。當時我是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大致是歌手公然在吸毒後上台表演,失態無法繼續演唱,被台下觀眾報以噓聲。一看新聞才發現這位女歌手正是Amy,電視上較為完整地播出了當時的現場狀況:實在太糟糕了。

我當時就覺得Amy完了,歌唱生涯可能就此毀掉。結果她餘下的十多場演出也全部取消。毀約可是要賠錢的,還要牽連演出公司、樂手、隨行工作人員等一系列入物。看Amy這樣子,恐怕有登台恐懼症了,犯毒癮真恐怖。

結果一個月後,就傳出那麼意外的消息,Amy去世了。一開始公佈時,死因不明。後來調查出來,是死於酒精過量。

Amy有「畏罪」自殺的嫌疑。把那麼重要的復出演出(絕好的賺錢機會)搞砸了,使自己在全球身敗名裂,全世界的新聞都播出了貝爾格勒音樂節的那則新聞,Amy成為了眾矢之的,是歌迷們的壞偶像。儘管,按照Amy的個性,她可以不在乎,可是這個演出事件導致了演出公司的違約,甚至可能是破產,演出人員可能因此失業,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全都因為她的不良嗜好。最終結果是唱片公司宣佈Amy可能無限期地停止音樂生涯。沒有了愛人,更沒有了摯愛的音樂,Amy的內心奔潰了。

紀錄片最後部份有一段Amy閨蜜朱麗葉·阿什比的談話,她回憶到:在Amy搞砸演出三週後,Amy特意打電話向她道歉,想盡力彌補過錯,似乎從噩夢中驚醒過來;第二天Amy再次打電話給朱麗葉,聽Amy那麼正常地講話,感覺很奇怪。Amy以這樣的方式來向從小一起長大的閨蜜做最後的道別。

還有一個重要的消息:7月24日,Amy的前任經理(是她的伯樂)將舉行婚禮,Amy當然要參加的。可是她卻在23號那天去世了。婚禮這樣的場合,必將見到很多音樂圈的朋友,可Amy不久前剛經歷演出事故,身敗名裂,出席如此場合,勢必非常尷尬、難堪。
於是在令人糾結的時刻,Amy開懷暢飲,再也沒有醒來。

從此,這個世界上少了一位特立獨行的天后。

Amy的貼身保鏢兼好友莫里斯回憶到,在週五(7月22日),Amy打開電腦給他看自己以前演出時的幾個片段,Amy說:你看,我能唱歌。保鏢回應,你當然能唱。可見Amy遭遇到了心理障礙,登台恐懼症,貝爾格勒演出事件是Amy「意外死亡」的導火索。她的狀態這麼差,根本就不該簽下歐洲巡演的合約。
我曾經還奢望過有機會能一睹這位歌后的風采。

Amy的藝術生涯是如此短暫,又是如此艷麗,如同罌粟花般。最後盛開出「自毀」之花。
時光如梭,她離開我們已經四年多,前一陣新出的這部紀錄片將我的思緒再次拉回過去,我不會忘記這位「獨後」,她將永遠被惦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