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7,72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幕遮

2015-12-21 07:40:47

從布拉格之戀到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有多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從布拉格之戀到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有多遠?
小說1982年出版,電影1988年拍攝成功,有幾萬字濃縮成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他們有多遠
看電影的時候,零散的有很多疑惑,但是,這些疑惑很好的督促著我繼續全神貫注的看下去,直到結束。我覺得自己不懂的地方很多,恰好朋友有這本書,我把書看完,覺得自己是理解了一部份了,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當然,中間仍不可避免的沉浸在男神顏值賽高,我擦!我可能變成手控了!這種感受之中,但是,對每個人物的認識,不可避免的深了一層。我知道他們的所有的必經之路,覺得自己像個上帝,並且,有些許的沉醉。但是,出乎意料的,我仍舊一知半解(謝天謝地,比上一次強多了)
就電影的表現來說,我覺得基本是成功的。只是敘事方法和哲理思想方面有些遺憾。
原著是哲理性質的小說,探討了抽象的哲思性質的問題。然而圍繞的中心點基本上是「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由此有生發出一些其他的我更願意稱之為「支線人物」的人物。不過,小說的獨特的行文結構,電影沒有選擇。這很遺憾,但是是個比較明智的選擇。畢竟討論一個比較抽象的哲學問題,若再使用多線索結構,多聲部敘述的敘事手法。明顯,會將觀者引入到一個迷茫的地方,而且導演很可能無法收尾,天馬行空並不難,但如何收拾卻是一個難處。基本上來說,電影和原著的展開都圍繞著「性」和「愛」。電影在這方面的表現出乎其然的大膽、露骨,卻並不下流(電影不可避免的商業性的必然要求)。肉體並沒有帶來低俗的感覺,而是真正的讓我們思考「性』與」愛「之間的關係。當然,順便欣賞美麗的肉體。{著重!著重!小說是哲理性質的小說,所有的故事情節都不是主角,重要的是 作者隨處可見的議論、思考、行文之中一直不是純然的敘事,一直是作者的思考追問,推動故事的發展,最好去看原著!原著!}
敘事結構,基本上是以托馬斯的單線敘事為開始,中途,生發出薩賓娜的支線,最終又回歸於托馬斯的主線。拋開其他的,我尤其欣賞影片最後二十分鐘。很美很甜。酒館裡跳舞的鏡頭,實在經典!!!兩個人,逐漸的靠近,最終,相擁。她在他的懷裡,很輕。而他的步伐也並沒有因為承受了她的重量,而變的沉重。像蝴蝶一樣,他們撲入了六號房間。除此之外,影片的感覺,在最後的二十分鐘,最終和書中的文字合二為一,(我感覺,導演在這裡,給出了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理解)連著那種感覺,幸福的氣質、香甜悠然輕盈的結尾。死亡變的如此美妙。生命是如此之輕,它承受不了太多的痛苦或甜蜜,在最美的那一刻,睡過去吧......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i』m thinking about how happy i a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