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孫微納

2015-12-26 23:24:43

我也許不是個好觀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聖誕節當晚,我去香檳的藝術電影院看了《丹麥女孩》。預告片已經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萬物理論》里讓人驚嘆的演技,還有本身話題性強,夠吸引眼球的主題——世界上有記錄的第一位「變性人」,很多觀眾和我一樣,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觀後感並沒有那麼暢快,舒適吧頂多。(喝一口牛奶)納仔先一條條講哈~
 
I 莉莉·艾爾伯

莉莉·艾爾伯(Lili Elbe)出生時是個男孩,名叫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之後投身藝術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

其實本身是長這樣的


1904年,韋格納與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結婚,婚後有時會扮成女裝,為妻子作模特,自稱為莉莉·艾爾伯。(「艾爾伯」是她家鄉的一條河)
電影裡詳細拍了關於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經歷。


1912年,她的妻子因為以她為模特的畫作被邀請到巴黎開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爾伯隨後逐漸拋棄男性的人格,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1930年,艾爾伯到德國接受了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切除男性生殖器官,並將卵巢移植到體內,然而這次卵巢移植卻以失敗告終。她在手術後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別,結束了與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繪畫事業,名字也改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後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後,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寫下的回憶錄。

 
II 莉莉·小雀斑·艾爾伯

小雀斑終於從正常演殘疾到男人演女人啦!Hooray!
西方表演體系主要是兩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對對對,東方還有個咱們梅蘭芳大大呢……)斯派講究的是讓觀眾渾然不覺,能夠模糊演員和實際人物的界限,觀眾笑是因為人物笑,哭是因為人物哭,一句話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員和人物的徹底分離,甚至需要觀眾也非常明白這一點,那麼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觀眾自己的,因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顯得感情是真實自己的。小雀斑毫無疑問的屬於前者,我跟戲劇學的小夥伴們很激烈地討論過《萬物理論》里霍金殘了之後究竟靠特技多還是靠演技多,總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極了。
但是這次小雀斑的演技讓我有點一頭霧水。我覺得很難使用出一個合格觀眾的終極大絕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譯為「設身處地」,本來是一種理性上能夠把對方的情況考慮周全的心理。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圇而論為「可憐你」。電影對於社會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訓練的每個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像角色的同時,以後的為人處世里也多一份想像對方。
所以……對!是我沒做好!我沒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爾伯的哭點。這部電影裡的演員都好辛苦,基本上從頭到尾飽含熱淚。戈爾達是因為委屈哭還是心疼莉莉哭?莉莉是因為實現夢想開心哭還是甚至真尼瑪手術好疼哭?演員並沒有太多讓人詬病的,我覺得編劇是有些問題。台詞都不在點上,造成台詞累贅卻並沒有給出很好的情感爆發點的鋪墊。觀眾沒辦法直接大腦接收訊息,而是要耗費腦子去猜猜猜……
小雀斑從頭到尾讓人被驚艷的一場戲大概是他沒辦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裝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個工作室,他脫得精光(還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劇透一定不會在國內上映的一趴——臥槽是真的大啊!)然後把陰莖藏到腿之間,模仿女人的下體。


這是同一幕中的一張截圖,網上並找不到讓我驚艷的那個表情

他當時的表演……準確、精煉,彷彿能夠一道閃電就把觀眾拽進莉莉·艾爾伯的身體裡。只有絕對自戀的忍能在審視自己的身體時有這種客觀的「抽離感」,那表情並不是流俗的「啊我是個女人多好」,而是一種高雅的「看,莉莉的身體多美。」

 
III 戈爾達·艾麗西亞·戈特利布

首先,這部電影完全忽略了戈爾達·戈特利布的作品裡對於女同性戀主題的涉獵甚至執著。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長這樣:




或這樣:




實際上,這張我認為就是電影裡莉莉去做手術時戈爾達畫的那張線條圖最後的樣子,但是電影裡沒有展現全圖。
後來她畫的莉莉·艾爾怕是這樣的:




或這樣的:




又或者這樣:




那種城市女性調情來的性感,躍然畫布,說實話我覺得這畫很色情。
但是影片把她描寫成一個totally忠誠的妻子和好朋友,她們在電影裡是這樣的:






艾麗西亞·維坎德的演技在送行小雀斑去做第一次手術的火車站爆棚了。小雀斑說:「我們要讓埃納走了。」我相信戈爾達彼時的眼淚,我能夠突然一下被五味雜陳的感情沖翻。




 
電影和其他

我之所以說這部電影讓我很「舒適」,主要還是取景和攝影,幀幀精品,油畫感極強。









還有本·衛肖,我有點想叫他「萬年渣男」了,他最近的角色都挺渣的,這次是一個看見莉莉第一眼就親人家,知道人家是男的之後還想跟人家上床的渣。




電影反映出的一些上世紀初入類可怕的醫學知識極限也同樣是個觀影時候的好槽點。




比如切除了整個男性生殖器後還照樣去當櫃姐了,我實在是想了很久很久該如何尿尿這個問題,因為連陰莖都沒有了,不應該有尿袋的嗎?還有剛做完子宮移植手術就說「我想出去看看」,結果還真讓她出去了,當然就立馬感染死掉了……這也是這個電影讓人不滿的地方,覺得太過有始有終,而臨終的高潮完全還沒把人撓癢呢就結束了。
電影改編自書,本身書里為了在美國接受度更廣,居然把戈爾達改名叫格瑞達,還強行從丹麥人改成了美國加州人。電影2000年開始籌拍,本來莉莉的演員人選是妮可·基德曼,後來改成格溫妮絲·帕特洛,這樣就可見小雀斑的牛逼了!他可真是從男演到女啊,就彷彿你想想,如果林青霞不演東方不敗了,換個男的演,難度可就陡然大了那麼幾百倍。

電影總是會美好一些的,可能把苦難也排成堅強,死亡永遠是紀念;但是現實生活並不是。歷史上的戈爾達和莉莉一直是開放式關係,戈爾達在與莉莉的婚姻宣佈無效後也並沒有跟她再有什麼來往。但是這部電影呼籲了大家對於「變性人」和他們的家庭的關注,哥本哈根甚至舉行了一個戈爾達和莉莉的畫展,這恐怕是電影這個龐然大物能為普通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細微小事了。

最後,希望大家去關注我的公眾號:vernal_sun,或搜索「橡樹街修書筆記」,裡面有我的影評,通俗化的電影學理論知識,和每個月在圖書館修舊書的筆記,啊,以及一些騷情的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