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第三人/黑狱亡魂/第三个人

8.1 / 181,776人    104分鐘 | USA:93分鐘

導演: 卡羅李德
編劇: 葛拉罕葛林
演員: 約瑟夫考登 艾莉達瓦利 奧森威爾斯 屈佛霍華 Bernard Lee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鯨魚君

2015-12-27 23:08:26

【05】《第三個人》——詳解50部黑色電影


預言和寓言

《第三個人》 The Third Man 年代:1949年 / 國家:英國 / 導演:卡洛爾·里德 / 主演:約瑟夫·科頓、奧森·威爾斯

      製片人希望影片能在攝影棚裡拍攝,以保證畫面的質量,但導演卡洛爾·里德堅持要實景拍攝,拉著整個劇組來到了戰後割據中的維也納。後來證實,里德的選擇是沒錯的,因為這部電影完美地預言了之後到來的美蘇冷戰格局。戰後的陰雲已經散去,鐵幕卻在歐洲的廢墟上逐漸升起。

1、音樂:電影片頭的主題音樂貫穿影片始終。儘管故事的發生地在維也納,但導演選擇音樂的時候並未採用圓舞曲,而是在德國的一家酒吧里找到了Anton Karas,請他來為影片譜曲。Anton Karas擅長的樂器是zither,這是一種類似於中國古箏的西洋箏樂器,演奏出來的效果很輕快。片頭的這個畫面其實就是撥動的琴弦,聲音與畫面結合地十分契合。



2、傾斜的畫面:哈裡的樓上鄰居告訴馬汀斯,十分鐘前哈裡的棺材被抬走了。馬汀斯這才得知,哈里在住所的門前出了車禍,當場死亡。
     這個畫面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當然這不是攝影師無意的失誤,而是導演里德要求呈現出來的畫面風格。這種「荷蘭角度」的拍攝手法,一方面代表著戰後維也納的社會秩序尚未穩定,另一方面則是對人物命運的未知性所做的外在表現方式。跟希區柯克的懸念設置不同,這部電影中的情節走向完全是不可預知的,沒有一個充足的穩定感,導演希望觀眾不要單純關注推理,而更應該注重角色的命運。
      不過這種前衛的手法也不太受到同行的認可,比如《羅馬假日》的導演威廉·惠勒看過本片後,就送給里德一隻水平儀,還告訴他下次拍片時把它放在攝影機上。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細節是螺旋形的樓梯。在影壇,不論是貝爾納多·貝托魯奇、安傑伊·瓦伊達還是希區柯克,這些大師都對螺旋形的樓梯情有獨鐘。從外形看,它呈現漩渦形,同時人可以沿著它走進「漩渦」里,這也就代表著人物被事件所牽引,走向未知的中心領域。比如片中的馬汀斯,就由於哈裡的死,逐漸走進這個「漩渦」里。
       在影片中段,馬汀斯演講結束後,又出現了一個螺旋形的樓梯。這一次,馬汀斯的確是走向了漩渦的中心。



3、窗子:卡羅威警長為調查哈裡的死,把哈裡的女友安娜的家翻了個底朝天,還扣留了她的私人信件,安娜站在窗子後面目睹著這一切。窗戶形成的十字形,象徵著基督教裡的十字架,也就是說當下的安娜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承受著痛苦的煎熬和折磨。最愛的人突然離去,而她又得知哈里生前是個無惡不做的詐騙犯,這怎能不讓她感到無助?



4、唸唸不忘:安娜希望馬汀斯能多講講哈里生前的一些事情,哪怕是什麼時候見面,聊了什麼這樣的小事。馬汀斯說哈里曾經試圖搶過他的女友,而安娜對此卻毫不介意,她對哈裡的愛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尤其是人走了,思念就愈加深厚。
      有一個小細節就透露出了安娜的心思,她誤把霍利說成了「哈里」,讓馬汀斯感到很尷尬。不過這也看出安娜有多在乎哈里了。



5、講座:馬汀斯做講座這場戲是全片最搞笑的一幕。剛開始是他被一個陌生男人帶上一輛車,也不說去哪裡就撒了歡地開,讓他以為是被警察局逮捕了。誰料竟是把他帶到了講座現場,這也是影片開的一個小玩笑。
      馬汀斯沒有做準備,在回答讀者問題時,竟然一個也答不出來,再看看旁邊那位邀請馬汀斯的老頭,已經滿頭是汗了。這個講座有它的重要性,首先如果不是老頭請他做講座,身無分文的馬汀斯不可能留在維也納調查哈裡的死,而在講座之後,博貝斯庫也出現在了現場,他問馬汀斯是否準備下一本書的創作,馬汀斯回答:「是的,名字就是《第三個人》」。顯然他們兩人都是指向著哈里之死,這種指桑罵槐的精心設置,既能調節故事的緊張氣氛,又能讓情節繼續合理地運轉下去。



6、哈裡的現身:馬汀斯以為是被警察跟蹤了,在夜晚的街頭大罵著,而他所能看到的,只是黑暗中的一雙腳,貓咪正在那裡舔舐著。結果馬汀斯的罵聲驚動了樓上的大媽,大媽打開燈,燈光照亮了陰暗處,此時哈里那張雪白的臉出現在了眼前。馬汀斯驚呆了,而哈里則露出了狡黠的微笑,似乎在說:「好吧,被你發現了。」
      哈里現身這一幕,已經成為電影課本裡的必讀場景。它將懸念貫徹到底,即中心人物的缺失所營造出的神秘感,在這一刻完全曝光在觀眾面前。同時,影片大量表現主義的光影佈置,也在這裡派上了用場。如果沒有亮燈前的黑暗,以及鞋子的管中窺豹,觀眾的好奇心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7、摩天輪上的對話:馬汀斯見到了哈里,在摩天輪上,馬汀斯就稀釋盤尼西林賣給患病孩子這件事質問哈里,然而哈里卻滿不在乎,他指著地面遊樂場中那些來來往往的人,說:「如果那些圓點永遠停止移動,你真的會覺得遺憾嗎?如果每停下一個點,我給你20000英鎊,你真的會不要這筆錢嗎?還是你會計算一下多少個點,是你所能負擔得起的?這可是免稅的。」 在哈里看來,亂世是發財的好時機,作惡並不算什麼,草菅人命也達不到罪惡滔天的程度。然而哈里還在用「信上帝和寬恕,死人更幸福」的觀點為自己開脫,還勸馬汀斯加入他們。
     從摩天輪下來後,哈里又說了一段經典台詞:「有個傢伙說:義大利在博爾吉亞統治下的30年間,有戰爭、恐怖、謀殺和血腥,但是他們孕育了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文藝復興。在瑞士他們有兄弟般的愛,他們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可是他們創造了什麼呢?布穀鳥鐘。」 博爾吉亞是義大利最早的黑手黨,用集權和暴力統治義大利及周邊國家。哈里信奉暴力解決問題,其內心的膨脹和畸形已不言而喻。這段台詞原本劇本里並沒有,而是飾演者奧森·威爾斯自己寫出來並加入裡面的。恰恰是這個論斷,讓哈里這個角色的卑鄙更加昭彰。



8、街角的黑影:馬汀斯和警長等人守株待兔,等哈里出現。夜裡,一個巨大的黑影出現在街角,再加上畫面右側的怪獸雕像,讓整個氣氛十分緊張。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那個黑影竟然只是個賣氣球的老頭而已。通過光影製造出來的幽默,給緊張的情節鬆了鬆綁。而且有意思的是,那個老頭還很難纏,怎麼趕都不走,非要讓警長買一個氣球才罷休。



9、下水道:哈里逃進了下水道,四通八達的地下空間,成了他極好的藏身之處。在光影之下,錯綜複雜的下水道延伸到看不見的黑處,一個個岔口也都連接著出處,就在這裡,警察布下了天羅地網,打傷了哈裡的一條腿。哈裡的死雖然並未直接呈現,但隨著一聲清脆的槍響,馬汀斯出現在下水道的盡頭,就含蓄地表明了哈裡的結局。



10、置之不理:影史上的經典結尾之一。馬汀斯和安娜有過曖昧的時光,本以為結尾他們能夠在一起,然而並非如此。馬汀斯站在路邊等待安娜,而安娜卻視他為空氣,從他面前經過,看都沒看一下。
     馬汀斯開槍打死了哈里,而安娜又深愛著哈里,所以安娜最終也沒有原諒馬汀斯。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馬汀斯該不該打死哈里?哈里罪大惡極是不爭的事實,死有餘辜,但馬汀斯是哈裡的好友,安娜是哈裡的情人,在這個關係網中,馬汀斯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摧毀了這個網。影片並沒有選擇一個對與錯的判斷,至少我們能理解馬汀斯,雖然他不能抱得美人歸,也需要背負背叛朋友的自責,唯一讓人覺得可惜的就是安娜,她的痴情不帶有道德認定,這也就使得這個角色有別於以往黑色電影的「蛇蠍美人」的基本設置,令人印象深刻。


——————————————————
更詳細的解讀,請添加公眾微信號鯨魚日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