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新鮮人--Mistress America

美国情人/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

6.7 / 21,453人    84分鐘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演員: 葛莉塔潔薇 Charlie Gillette Seth Barrish Juliet Brett Michael Chernu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ivert

2015-12-28 06:00:55

收起你的傲慢,讓生活給你上一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是美國情人,還是美國女主人?】

 「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在你開車旅行時,永遠都到達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遠不結束?」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候,「二十來歲,無所事事,以為自己是個作家。」你讀很多書,看很多電影,經常去看演出。你嘗試搞點大麻,跟異性勾搭,凡是跟離經叛道搭邊的事,你都想試一試。你暗搓搓地準備寫第一個短篇小說。

就好像電影裡的翠西,十九歲,隻身一人遠赴紐約市區上大學,參加各種文學課程,被身邊的同學孤立,好在結識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學,互相交換作品的同時,也交換了些許曖昧的眼神。你們都嚮往進入莫比烏斯文學社,又都被拒絕了,好在你可以搭著他的車出去兜風。是的,你們很般配。但好景不長,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華,不敢高攀。一定是這樣。

於是你難受了,談不上傷心欲絕,但青春期的眼淚總是太廉價。你得找個地方排遣情緒,不想獨自垂淚。於是你想起了她:布魯克,一個已經三十歲、未曾謀面的女人。她即將成為你的姐姐,因為你媽媽要跟她爸爸結婚。於是你撥她的電話,沒人接。她很快回過來了:「知道紐約時報廣場在哪兒嗎?」布魯克的聲音聽起來多麼快活。

這又是一部有關紐約、有關女生情感的電影,讓人無法不想起導演諾亞·鮑姆巴赫跟格蕾塔·葛韋格合作的上部作品《弗蘭西斯·哈》。該片帶著明顯的新浪潮印跡,在全世界範圍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並榮膺當年《電影手冊》十佳(鮑姆巴赫第一次的上榜)。憑藉格蕾塔對年輕人生活狀態的精準把握和鮑姆巴赫對紐約的深厚了解,加上二人合作親密無間撰寫的劇本,這組電影情侶檔正成為近幾年紐約電影界的寵兒。

他們的貢獻難分軒輊。在相遇之前,鮑姆巴赫曾經憑《魷魚和鯨》聲震奧斯卡,在洛杉磯拍過一些獨立電影,小有名氣;格蕾塔出演了大量的低成本獨立電影,是美國獨立電影運動「呢喃核」的女神。他們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叫《格林伯格》,鮑姆巴赫的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一位神經兮兮的中年危機單身漢,格蕾塔飾演女配角家庭教師。《格林伯格》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和格林伯格的人生一樣。之後,鮑姆巴赫跟他的好萊塢女演員妻子(《八惡人》女主角)離婚,搬家回到他的出生地紐約,跟格蕾塔組成了情侶兼合作拍檔。

兩個人的年齡相差十多歲,產生的化學反應非常驚人。《弗蘭西斯·哈》跟鮑姆巴赫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這是他第一次用黑白片拍攝紐約,第一次用女性作為電影主角,也是05年搬去西海岸後第一次重回紐約拍電影。

諾亞·鮑姆巴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編劇。他是韋斯·安德森的好友,兩人合作編劇過多部作品,互相當製片人。他也編劇過多部商業作品,譬如動畫片《馬達加斯加》。他長於各式編劇和導演的技巧,而格蕾塔擅長從生活中捕捉巧妙的細節,二人合力,貢獻出一部接一部絕佳的作品。

與《弗蘭西斯·哈》描繪的閨蜜情不同,本片敘述的是三十歲的布魯克和十九歲的崔西之間的小故事。這種講述不同代際人之間交流的故事,更容易讓人想起鮑姆巴赫的上部電影《年輕時候》——年屆不惑的導演如何應對事業不利和咄咄逼人的青年導演的威脅?《年輕時候》依然由老朋友本·斯蒂勒主演,是一部徹徹底底的「鮑姆巴赫」作品。經過數年沉澱,它比《格林伯格》少了幾分癲狂,多了一點面對失敗的從容和坦然。看清楚沒有?凡是男性的、少年成長的、中年危機的都是源於鮑姆巴赫的洞察,而那些女性的、新生代的、大大咧咧的則是葛韋格的創意。一個是人到中年的男知識分子,充滿了焦慮和使命感,另一個是年少成名的女青年新銳,滿腹才華揮灑起來毫無顧忌。這就是鮑姆巴赫-葛韋格組成的最佳拍檔。

回到電影。翠西和布魯克這一對因父母要合組家庭而新結識的姐妹,見面後竟然毫無意外地合拍。布魯克身上洋溢著大姐大的風範,喜歡有一位小跟班身邊聽她侃大山陪她逛酒局,翠西一邊饒有興緻地走進布魯克的世界,一邊又暗暗觀察她的一言一行準備寫作新的短篇小說。名字取好了,就叫《美國女主人》,因為布魯克想開一家開放式的餐館,類似沙龍的性質,而她就是沙龍的女主人。

「餐館註定開不成……布魯克身上有腐屍的氣味。」跟世界上其他早慧少女一樣,翠西兼具了毒辣的眼光和有樣學樣的毒舌筆法。她明知道布魯克的餐館註定會失敗,但她還在一旁慫恿布魯克堅持下去,甚至拉上那位跟她曖昧的哥倫比亞大學男生以及男生的醋缸子女朋友。為了短篇小說的新情節,她必須推著布魯克迎難而上去尋找前男友的贊助,直到走向一敗塗地。

寫小說的人都擁有一種上帝般的傲慢,因為他們對筆下的物角色生殺予奪、全權在握。初學者的寫作從生活取材,往往混淆小說作者和生活的角色,忘記了自己是從生活取材而不能為了小說去插手小說原型的命運。翠西開始去影響布魯克的生活,以滿足她的小說預期。同樣的傲慢還體現在她對待哥大男生的態度上。明明她對他只是有好感,卻有意勾引他,因為她在潛意識裡把他當成了另一個小說中的主角。做這些事時,彷彿可以看到翠西的小說家人格在得意地哈哈大笑。

翠西幼稚的把戲很快被戳穿了。她把布魯克當作女主角寫進小說的事,以及小說里那些破碎、刻薄、不成熟的詞語被當眾朗誦出來。她彷彿被扒光衣服當眾吊打。房間裡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對立面。她的尊嚴遭到徹底的羞辱,布魯克當場宣佈和她絕交。

她們的父母做出了不結婚的決定,所以她們也不必再是姐妹。

不經歷幾場狗血絕交,不能痛痛快快的成長。翠西,不到二十歲,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本以為能玩弄生活,反而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課。在現實中,故事進行到這裡基本結束,別去幻想光亮的結局。你的小說還是被退稿,你的小說原型就此和你分道揚鑣。收起你上帝般的傲慢,不要妄圖強暴生活,生活從不會給你一個溫情脈脈的回身擁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