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地球之盐/萨尔加多的凝视(台)/大地之盐

8.4 / 16,244人    110分鐘

導演: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文溫德斯
編劇: 文溫德斯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演員: 塞巴斯提安 · 薩爾加多 文溫德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蟠龍海

2015-12-28 19:03:56

最人道主義的慈悲之眼


在我看來,紀錄片是具有雜交品質的藝文種屬——保本地說,它最好是攝人心魄的藝術片,還須得是善講故事的劇情片。《地球之鹽》便是這樣一部值得稱道的紀錄片,它的精妙之處在於:要山有山,要雲有雲,故事的核心外麵包裹的是美輪美奐到令觀者屏住呼吸的光與影,以及振聾發聵的哲思、理性、道義……然後雲山一體,自成氣派。
本片導演維姆·文德斯並不是專業的紀錄片導演,可作為以劇情片見長的德國名導,他過去積攢的敘事能力自然對本片的敘事效果大有助益。開片就對攝影師一詞的法語單詞photographe的希臘語詞源作了分析,便給整部片定下基調——這是一部嚴謹、學術味十足的影像論文。明暗兩線的設置,更讓本片的敘事脈絡更加飽滿。明線是本片的表現對象、著名攝影師塞巴斯蒂安拍攝的各種照片、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間悲苦、歷經的生命體驗是如何共同聲討人類文明何以反過來構建和毀滅它的製造者,以及觀照人性的善惡美醜;暗線就是本片導演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般,忠誠地追蹤充滿靈性的攝影師究竟如何用光線來書寫、描繪這個悲喜交加的世界,進而在藝術的表達中完成自我靈魂的昇華——他不僅要紀錄這個世界,還要對其進行救贖。簡言之,塞巴斯蒂安在觀察世界,文德斯在觀察塞巴斯蒂安如何觀察世界。後者帶著尊重去紀錄前者,可也明顯有著技藝上的較量,如片名出現的那一刻,是塞巴斯蒂安坐在山巔,遠景是連綿的群山以及滾滾雲團,黑白影像極為震撼,若不是細心觀察,看到他身邊的灌木叢被風颳起有些飄搖,整個畫面會讓人以為是定格的照片。我相信,用如此鏡像般類似黑白照片的手法,電影導演是在向偉大的攝影師致敬。
    宗教是偉大的哲學和方法論,它總能讓人平靜,進入更為宏大的思考。正如片中所述,塞巴斯蒂安拍攝過的某個神秘部落篤信:耶穌為了考察凡世的人,會讓諸神化為凡人的樣子,降臨人們周圍,審視他們,看他們是否有資格在死後進入天堂。而在這個部落的人看來,塞巴斯蒂安就是那個耶穌派來凡世的神。的確,塞巴斯蒂安的靜態黑白照片以及文德斯的動態彩色影像共同構成了冷峻而理性的審視視角,兩人的鏡頭彷彿化身上帝的左右眼,悲憫、批判性地俯瞰蒼茫大地、芸芸眾生:巴西金礦巨坑裡的貪婪、非洲死亡之地上的苟延殘喘、科威特油井裡如群魔亂舞般的大火……一幅幅如ppt一般閃過的照片共同定格出一幅幅居伊·德波所言的奇異「景觀」,讓人慨嘆——人類創造了驚世文明,又反過來為其所戕殺迫害。
本片不僅是一部可視的佳作,它的精妙居然也是可聽的。片中音響極為強力地輔佐著鏡頭語言的陳述,讓人過耳難忘。類似中國二胡的絃樂,總在某個哀鳴處,隱隱地響起;巴西金礦5萬人的嘈雜人聲與悲愴的配樂交雜疊加,叫人印象深刻的是兩者如嬉戲般的起起落落——人聲成為主體聲響明顯加大時,配樂便退居幕後,但又不完全消失,如燃盡的線香,還有氣味;而人聲逐漸消淡時,配樂部份便重新加大音量,奪回江山,主掌大權。
按照塞巴斯蒂安的話說,目睹人類被自我毀滅,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互相傷害,讓他感受到了人性之丑,「靈魂也受傷了」。據說,華晨宇根據這部紀錄片譜寫了一首同名歌曲《地球之鹽》,準備在2015年9月推出。歌詞自然是本片一直著力表現的「被遺棄的創傷」「被忽略的悲痛」「被販賣的生命」「被目擊的槍聲」「大象的眼淚」「鯨魚的哀鳴」等情境。聖瑪竇福音記載了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界的光。」這句話常被解釋為一種鼓勵,勸勉人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鹽撒到地上,使它有味道,光照世界,把它從黑暗中拯救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是照片還是影像,藝術或許是最無力的情感表達方式,可它卻是最柔軟、最人道、最直人人心的慈悲撫慰,它總能輕輕舔舐人心之傷,讓憧憬和希望慢慢甦醒。我相信,如果看完此片,人們能被在塞巴斯蒂安和妻子的努力下重新變綠的那片荒山所震動,便不再為片名的深意而迷惑不解了。
抒情過甚必淪為濫情,這是任何文藝作品須掌持的尺度。《地球之鹽》是隱忍的,它絲絲入扣地震顫著人們的靈魂,像讚美詩,像梵語,觀者在呢喃中得以洗刷、淨化內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