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黃豆

2016-01-01 23:12:09

法律 感情 理性 咱們一碼說一碼


我習慣以10分為滿分來評價,這部片子我給7.5分,縮減為5分滿分,四捨五入進4分。
演員演技上乘,京腔的台詞,這些不做加分項處理,因為這些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我想談情節以及意義本身。

本電影改編自美國50年代黑白老電影《十二怒漢》。後面各國導演先後改編了多少版請各位看看。從這點來說,我個人認為首先《十二公民》就已經在創新層面減分了——拾人牙慧。
理由是同樣【絕對】參考了《十二怒漢》而拍出來的日劇《Legal High》(我個人翻譯作《法律至上》)。第一季第一集直接就是一個殺人案,痞子律師接受嫌犯,且許多關鍵台詞和橋段在致敬《十二怒漢》。日本沒有陪審團制度,這個看似痞而拜金的律師,卻做到了《十二怒漢》中被告律師沒有做到的事情:唾沫橫飛地壓制檢察方。這還不算完,在第二季倒數第二集和最後一集,面對殺人惡女案,痞子律師責罵全場法官和民眾的核心就是如果法律是由民意影響的,那麼日本的法律就完蛋了,雖然是個痞子說出來的,但卻十足是實話。
我不是在崇洋媚外,但不得不承認《LH》的編劇的功力,他做到了集合優秀電影的精髓卻不在其固有思維內考慮問題。也就是說,假如我們把這兩部法律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視作對於司法系統部份環節的質疑來看,《LH》沒有在拿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做比較,而是就事論事;相反,《十二公民》在一個大陸法系國家以這樣一種略帶蹩腳的方式提出了對於英美法系的認可,可以說是把一部已經嚼爛的劇本又塞到自己嘴裡反芻了一次。我個人並不是很認同陪審團制度在中國實施。因為果真如此,這部電影如果以真正的陪審團制度的法庭為舞台,開頭就會以十二人全票有罪通過而結束,理由很簡單,片子裡十二個爺們兒是為了各自的孩子點燈熬油地坐在一起較勁,而法庭上的陪審團會為了誰呢?而且還不提英美法系裡賄賂、討好陪審團的手段問題。(這一點稍微看過幾部美國司法電影的我覺得都有印象)
再有一點,是這部電影裡被模糊的問題。歐美法律,尤其是《十二怒漢》的出生地美國,堅持的是有罪推定,而中國卻是無罪推定。所謂有罪推定很簡單,就是推理劇裡的經典台詞:在場的都是嫌犯。然後根據推敲案件經過不斷排除不符合作案動機和作案過程的人,直到最後找到一個最合理最推卸不掉的人;(這種思維很容易造成執法人員精神緊繃,最近一年裡幾起警察槍殺罪犯的事件也是來自於這種思維訓練)簡而言之,只要符合一切犯案條件,你就是那條狼。
而中國的無罪推定,卻才真是《十二怒漢》和本電影中那個第一個持無罪票的人所展現的思維:我們應該換個思維,先不把被告當犯人,推敲一下犯案動機和作案過程以及證詞,找到足夠說明被告作案不成立的條件時,就給他判為無罪。但是電影裡卻沒提過這一點,我覺得不太懂法律程序的人往往會覺得這種替被告開脫的方法是英美法系的特點。
所以綜上,減分明顯,扣1.5。

所以對我而言,面對這麼一個幾乎能背下來的古老劇本,另外面對司法系統層層疊疊複雜不已的矛盾(這個我不想展開說了,簡單來講就是法律圈裡理想者相互間觀點上打架、司法系統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人人自保,人人謀利,都懂的),我對這部電影更多是看其中國語境下的社會問題,而法律上的事情就退而求其次了——太較真沒什麼意義。
作為一個還沒當過父親的兒子,我看到出租司機最後決堤的哭泣,心裡五味雜陳,潸然淚下。所謂的陪審團,就是一群代表社會影響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而這個教室裡的十二個人物,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他們的博弈,其實大半建立在各自身份的矛盾上,我從兩方面說。
所謂看戲,就是假戲真做。所以討論前提是假設本電影是真實發生的。
第一、人性。這是我思考的最多的地方。人其實不應是以自己的職業、以自己的收入、以自己的社會地位為基礎標榜自己的,因為一旦這麼處理問題,只會互相傷害。電影裡的例子比比皆是。開頭扮演補考生的女孩,先驗性地已經認定自己的委託人是有罪的了,為什麼呢?經驗不足、個人價值觀作祟;接著是小商販和警衛的矛盾;然後是房地產老闆和一群小老百姓在階級,戀愛觀的矛盾;最後是農民工和北京土著的矛盾。這些對立面上的人都各自有各自的正義,而他們的正義是建立在各自標榜的身份地位的基礎上的。女學生的觀念是維護她心裡的司法正義,以及她個人不夠健全的價值觀念。(當然不排除她個人學術不精);小商販的正義是靠辛勤勞動,低三下四的隱忍養家餬口,供養自己的孩子;而警衛的正義是嚴守校規,打擊一切可疑分子。房地產老闆的正義是靠自己本事賺來的地位、錢和女人,不違法別人就沒資格批評;而與其對立的小老百姓持有的正義是他們的社會經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人類一直以來的強者負弱,花天酒地,拿錢消災。外來打工者的正義是我辛勤勞動是為換來物質的收貨;而土著的正義是,雖然北京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外來者的辛苦之上的,但曾經寧靜和睦的生活早就不在了,所以農民工可惡!(其他例子不再贅述。)
所以他們講著講著就吵起來了。吵的和案件確實沒幾毛關係,但是這種情景特別中國,也特別人類。
——我們用各自的正義,滿足和安慰著自己,禍害著別人。

我的觀點是,只能在一輩輩人的教育中加重理解。很多人說這是沒有意義的,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但我覺得其實細化到生活里就是那麼一兩句話,幾個動作的事情,而電影結尾給出的也是這樣的答案。就如那個老爺子所說,批鬥的時候的一句暖話,一個動作,讓他尋死的心馬上就沒有了。不要以為針尖對麥芒的對抗才是對的;認同、理解是「和稀泥」是「逃避矛盾」,它能四兩撥千斤。
我們都是討生活掙命的豆和萁,就這個層面說,腰纏萬貫的富翁和街邊小販都是一類人,相煎何太急。
人生追求的是個好受,也許理解解決不了根本的經濟問題,但它確實在不斷提醒著人人 人格都是平等的。——我說過了,人是不應該以自己的職業、以自己的收入、以自己的社會地位為基礎標榜自己的,那叫畫地為牢,除了讓你更猙獰和狹隘,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就是親情問題。
這部電影我個人覺得重點實際上在情與理上,十二怒漢的陪審團司法無非是個殼。因為這部電影裡刻意改變了三點:加重人物地位和職業矛盾;第二那個在老電影裡看照片的父親,在這裡被給予了更多的特寫。第三、'怒漢"變成了"公民"。
我看到有的評論說這個計程車司機的言行,特別找抽。換做以前,我也會幼稚的說,別說這個司機,那些死守有罪到最後的人怎麼都那麼傻,道理這麼明顯,為什麼就是不信!但現在,我卻一直冷靜地等待這個人物托出自己的動機。看到他的泣不成聲,之前他的一切執著和較勁都是合理的,作為一個尚未為人父的兒子,我無言以對,潸然淚下。隨著我越長越大,才知道生活的為難,知道人與人矛盾的癥結,而看著這些荊棘中努力掙扎的父輩,我不認為自己能做的更好。他打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電影的結尾,他像沒事人一樣遞自己高高壯壯的孩子水喝。寬厚,包容,我們這代人做的到嗎?別說做到了,我們甚至更多的是放任不管吧?因為肩負著責任心的管教是何等沉重,還要再乘以二十餘年的煎熬。
(別拿「我們不是自願被生出來的」這種話來找碴,我也曾一度如此看待過,但這真的是句只為自己考慮的狗屁不通的屁話)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說這部電影的優劣,法 理 情,一碼歸一碼。品評已畢。
但補一句,結尾狗尾續貂的尾聲,再減1分,所以作7.5,一番換算,作4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