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女孩愛愛日記--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少女日记/女孩爱爱日记(台)/少女二三事

6.9 / 28,568人    102分鐘

導演: 瑪麗艾海勒
編劇: 瑪麗艾海勒
演員: 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 克莉絲汀薇格 克里斯多弗馬洛尼 瑪格麗塔蕾薇瓦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五筆正

2016-01-03 22:40:54

真正的長大成人,從不去乞求愛開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0歲之前,每次看這種美國teenage影片,都無法理解主角歇斯底裡的生活方式到底在追求什麼、到底想宣洩什麼。同樣是teenager,為什麼外國人就這麼愛作?

      當然,電影呈現出來的只是一種藝術形式,實際生活中的國外青少年大多數還是在平凡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國內也同樣有不少不負責任的父母和支離破碎的家庭。電影只是把每個人青春期都曾有過的叛逆與迷茫放大化,把「熊孩子們」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思用獵奇與重口味包裝起來,送給那些安全度過青春期的adult,作為遲到的成人禮。

      因此,青少年題材的電影,追憶也好,反思也罷,從來都是拍給成年人看的。也只有長大成人後,才能體會到像Minnie一樣的少女或少年在不停追尋「被愛」過程中的掙扎與苦痛。

      心理學家稱青春期為「心理斷乳期」,個體要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和對父母的依戀,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然而,青少年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這種「獨立」,就導致「孤獨」情緒的產生。

      Minnie以為儘快變成大人就能擺脫這種孤獨感,就會有人來愛,就能得到她一直夢寐以求的擁抱和親吻,可以彌補她缺失的父愛以及母親對她的疏遠。

      她總是張著小鹿斑比一樣的大眼睛,仰視著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期望他們能低頭施捨她一點溫暖。不管這個人是她媽媽的男友,還是酒吧角落裡吸食大麻的拉拉,只要有人需要她,little Minnie就願意投入她全部的熱情。她近乎瘋狂地渴望觸摸與性愛,用這種方式體會「被愛」。

      但是,很快她就發現,這些人和她一樣脆弱。

      帥氣多金的同齡男孩,看似不羈,卻被Minnie表現出來的熱情嚇壞。

      Monroe糾結於一事無成的人生,在迷幻藥的作用下躲在她的懷裡痛哭,Minnie在這種情況下終於聽到了那句「I love you」,但卻完全沒有想像中的狂喜。她好像突然揭開了真實人生的一角,那短暫的一瞥,不知道為什麼讓她不再對大人的世界那麼嚮往。

      而當她轉而去依賴溫柔的同性,卻發現這個人也不過是想利用她換些零花錢。那些承諾屁都不是,Tabatha只不過是一個外表很酷、內裡卻早已腐敗的癮君子。

      在Minnie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時,卻意外收到了來自偶像的回信。原來真正cool的大人並不屑於他人給予的愛,而是熱衷於自己的世界與夢想,為自己活著。

      最終,當Minnie意識到她一直想要成為的母親事實上都不能照顧好自己,甚至離開男人就沒法生存時——她真正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明確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回到影片當初,Minnie 對著鏡子裡自己還沒發育完全的裸體想著:「我想比現在年長,我感到非常孤獨,我多麼希望有一個人能全心全意地愛我,愛到如果我死了他也活不下去的程度。」

      我親愛的少女,永遠也不會有這樣一個人出現的。從你出生開始,你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朋友、愛人……不論主動,還是被動,他們最終都會離你而去,順便也帶走他們當時給予你的那些愛。而真正的長大成人,就是在失去這些愛之後,依然能夠獨自走下去。

      因為,還有你,可以愛自己。

      不想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理解這部電影,因為影片中最讓我感到共鳴的還是一個少女內心的成長曆程。當國人還在《我的少女時代》里追憶青春,看著螢幕裡那些被編劇美化數倍的少男少女們的愛情故事,拿出紙巾拭去臉上自欺欺人的淚水時,美國的青春電影早就掀開觀眾結痂的傷口,讓你正視血淋淋的成長之痛。

      不討喜,但真實。不舒服,卻有效。

      傻笑少了,反思就多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