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輕氣盛--Youth

年轻气盛/回春(港)/青春

7.3 / 84,111人    124分鐘

導演: 保羅索倫提諾
編劇: 保羅索倫提諾
演員: 米高肯恩 哈維凱托 瑞秋懷茲 保羅迪諾 艾德斯托帕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世界之王

2016-01-04 04:58:15

進入晚年 該如何面對餘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片名翻譯為年輕氣盛,卻主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講述著一篇有關生命的故事。就影片本身而言,看完後很難摸清導演到底要傳達什麼主題。排開靜謐優美的阿爾卑斯山下的自然風景,鏡頭大部份都對準著群山綠草所圍繞的一所世外桃源的療養院。出入其中的不乏曾經球場上輝如日中天的世界巨星,曾經叱詫風雲的電影導演,曾經年輕氣盛的樂隊指揮等等,當然若僅有他們整部電影或許會顯得老氣橫秋死氣沉沉,另有比他們更為新鮮的元素:好萊塢演員,拉小提琴的小男孩,世界小姐,處於叛逆期的小女孩,按摩專家牙套妹,甚至毫不起眼的妓女。當然,此片的主角是一對老頭:指揮家巴林傑與導演米克。順著他兩,讓我們去發現一段有關老年,人生等等有關此部作品所傳達的的東西。
  
巴林傑與米克
  影片開端,麥可凱恩所飾演的指揮家巴林傑,以退出江湖的姿態,面對女皇的邀請甚至爵位授勳不為所動,儼然擺出一副沒有比退休生活更重要的冷若磐石不問世事的態度。而他的好友Mick則是另一種態度。懷著活到老創作致死的心態熱情滿滿地帶著幾個年輕人組成的劇組進行劇本創作,甚至在給自己的遺作起名為人生的最後一天時都表現得激情澎湃,絲毫感受不出這是一個年近八旬的臭老頭。

  首先從米克的角度出發,概括為兩個詞,一是單純,二是感情。首先是單純,巴林傑的每一個小小的玩笑都能騙得米克團團轉,巴林傑甚至誇張地說這60年來我說的每一句話你都信。但米克也有單純的道理—作為一名導演,編劇,他必須去相信每一件事,好讓自己編出好的故事。在自稱為自己感情傷智慧上精神上的遺作,人生最後一部電影人生的最後一天時,像孩子頭一般站在高處自我陶醉地打開一瓶香檳為自己慶祝。此外,巴林傑還說到你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我不夠熱愛生活。夜深入靜,當巴林傑一個人在黑暗的房間裡獨自面對黑暗的侵蝕所帶來的恐懼時,米克正興緻盎然地和小年輕們討論著自己人生遺作的漂亮結局,並似乎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像著自己所欽定的演員演繹著自己故事裡的角色。在兩人同時看到眼光下赤身裸體的環球小姐朝他們走來,就是電影海報那一幕,觀察兩人的表情不難感到滑稽:巴林傑,早已不淡定地目瞪口呆不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而米克,一副處變不驚地享受的表情不露聲色地靜靜觀賞這美妙的移動的胴體,所謂陽光底下刷老流氓也要講究點風度,連有客來訪都打趣地說到沒看到我們在享受這人生最後的春光嗎。

至於感情,我想這才是米克與巴林傑的最大不同之處,不論是生活態度還是工作態度。作為一名編劇,米克曾說巴林傑的音樂里包含著令人驚訝的新感情,而作為一名音樂家,巴傑林只是平靜地回應道:感情的作用也會被高估。相比之下,影片最後被米蘭達拒絕演出後的米克絕望向巴傑林傾訴:感情就是我們的全部。站在劇作家的角度而言,要創造一個現實的角色,從構思,到文本,到尋找合適的演員,這個過程所必需帶入普通生活的任何細微的感情;而作為一名音樂指揮家,需要的往往是沉穩,鎮定,深沉等諸如此類的元素,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個人冷漠的性格,就如此片中的巴林傑。先把米克說完,單純往往是伴隨著感情的,隨著歲月與時間的沉澱,脆弱的單純被感情的幻影所包裹,直到米蘭達一句沒有你那些垃圾電影,生活卻依舊要繼續給驚醒。作為一個沉浸於自己編造的故事的世界裡的晚期病人,當自己寄予感情與信賴的人出於生活因素—最世俗的金錢所背叛時,毫無疑問地將米克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此外,50餘年間自認為捧紅無數女星的他自稱自己為偉大的造星導演,可被男演員傑米無情嘲諷道:你不是一個偉大的造女星導演,你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只是一個時代的。最後的一個時代的period或許才是最終的致命一擊。關於米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那句遺言:感情就是我你們的全部。而是送別劇組的年輕人時說的最後一句話:人,藝術家,植物,動物,最終都只是臨時演員罷了。終其一生,說出這樣一句話,包含著憤怒,不解,遺憾,嘲諷,抱有熱情地對待自己的事業的一生就如此定位,想必這種領悟比起年輕時沒有努力所謂的bb帶來的後悔更有感染力。

  接下來是好基友巴林傑。兩人謂一對正反面,除開年老都滴不出幾滴尿的幾分相似外。從感情往往被誇大這句話,指揮家的職業看出巴林傑,一個對待事物不會被那麼強烈的感情所左右,從而更多的表現出一種理智與冷漠,低調與沉靜,一名謙謙老紳士的作風。作為一名藝術家,被女兒評價為冷漠不懂得關心家庭,不懂得理解母親與女兒,被同行批評為傲慢,所以才會有連女王大使的面子也不給的局面,甚至在老友絕望地留下遺言赴死之際仍然穩如泰山般沉默寡言,從某種角度上說他的冷漠促成了米克的自殺。

  他的生活,只有音樂。對家庭,沒有關心,沒有擁抱,除了對妻子說安靜時會呼喊她的名字,其他時間全用在創作上。當他背著妻子在外尋歡作樂甚至為音樂創作進行同性實驗這種荒謬之極的事情,妻子選擇默默忍受依舊選擇留在他的身邊。他說,我能理解你,但女兒的嘲諷讓他最終只能坦然:我只懂得音樂,因為它是不需要過多言語和經歷就能去理解的東西。It just is。值得安慰的是,音樂成為維繫家庭最有利的羈絆。一首隻為妻子創作的簡頌,哪怕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來邀請自己都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此處又得把米克搬出來對比一番。前文已談過米克對待事業的態度,相比之下巴傑林把事業看得更加淡然,既然退休了,就不在去留戀,一心只剩下安度最後的時光,偶爾調侃調侃打坐的高僧,指導指導練小提琴的男孩,或躲入森里重溫重溫過去舞台上的時光。就米克與巴林傑兩人對晚年對事業的態度,總會聯想起一些球星,年輕時是球場上最閃耀的那顆星,可歲月拖緩了他們飛馳的步伐,有的人選擇急流勇退,讓位於年輕人,給自己留下一個完美的傳奇結尾,如巴林傑。有人則不服老地一拼到底,不管時代是否還屬於自己,直到被傷病,媒體所擊敗留下唏噓落寞的背影,如米克。

  有關巴傑林,作為一名老人,有著其自然的對年輕人的偏見。就好比對男演員傑米一樣。不是每個好萊塢演員都是宿醉街頭,幹著吸毒的勾當,泡著厭食症的女模特,也會有人在一個人時讀讀諾瓦利斯,適當地重新定位發現自己。偏見不是老年人的特權,事實上偏見存於每個人,類似於否定一個人就可以否定一個集體一般,偏見的種子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早已潛移默化地被媒體符號化,異化,從小形成的形象與偏見所著年齡增長不斷再確認,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偏見。帶著偏見去解讀一個你不熟悉的人,恐怕是一種病態的憤世嫉俗或單純的嫉妒。

兩人的共通點
巴林傑與米克的共同因素,恐怕是一縷晦澀的愛情以及隨歲月流淌所模糊的記憶。兩個老光棍第一次聊天巴林傑就問道,我想知道記憶隨時間發生了什麼改變。記憶並沒有改變,帶來的只是忘卻,忘卻親人的面容,孩提的一切,唯一不忘的是那個夢中情人。兩人的婚姻,恐怕都是不成功的,巴林傑10年未曾探望過住院的妻子,而米克則是被妻子所拋棄。兩人同樣是年輕時風流瀟灑,一個搞外遇甚至搞基,一個是專捧女演員,哪個都不是省事的主~{果然還是藝術家才是人生的大贏家}。
年輕是放肆,愛情是春藥,老去是懲罰,死亡是救贖。對人一生而言,恐怕難逃於此吧。

全片除了兩個各懷心事的老頭外,最有存在感的恐怕是那個以觀察者身份出現的男演員傑米。

  因為一部電影而被銘記的Q先生,因此就背上了不可逃避枷鎖。來到這座療養院揣摩新的角色。在此之前,支配著他作為一名演員的心理狀態,乃是恐懼。就比如人人看到他的第一反應都是那個Q。除了一個小女孩外。這個世界沒有誰是準備好的,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畏懼的呢。作為一名藝術家,到底什麼東西是值得去表達的?恐懼還是渴望,觀察人世百態是件有意思的事,若屈服於某種無形的壓力帶來的恐懼,本性就便被埋沒,但正是人世的存在打開了雙眼,讓人選擇傳達自己內心的渴望。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最為純粹的藝術

看到這幕戲會讓我聯想起黑塞在德米安利的一段有關自我的描寫:

  我常常幻想未來的景像,夢想自己成為的角色,或許是詩人,預言者,畫家等等。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存在的意義不是寫詩,預言或作畫,任何人生存的意義都不應該是這些,這些只是旁枝末節。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指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自我是一種渴望,當我們不再披著厚重的盔甲,帶著面具遮蓋自己的本來面目,選擇在陽光下發出內心那份最為純粹的吶喊,一個人此生或許才打開了通往自由的大門。

  寫到結尾,自己仍然沒有釐清這部電影的主題,也罷。各種主題交織在一起成就這部詩意的電影,引起自己對一些人生片段的共鳴就是最大的收穫。不管每個人的人生定位是巴林傑還是米克,又或是男演員吉米,又或是他所飾演的那個Q,到老時回望自己的人生,會抱著什麼樣的姿態呢。或許如米克所說,每個人不過是這個時代的臨時演員,都逃不脫被時代清洗的命運,那末,就演好自己給自己規劃的角色,讓它看上去既不那麼遙遠,也不要太過接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