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nika kam

2016-01-08 02:36:07

兩代之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中學生,偶然間在電視裡看到這部電影《喜宴》。那時候,還不知道李安是何許人也,憑著對老戲骨郎雄、歸亞蕾的追捧,以及對《大明宮詞》趙文瑄的好印象,追完全劇。從未二刷的劇,某些片段卻不斷地在腦海湧現,比如李安在喜宴上的那句台詞:中國人的一生在宴席上開始,在宴席上結束。

《喜宴》顧名思義,應該是一部美麗愛情故事的昇華。但電影開篇,從越洋電話裡媽媽的嘮叨以及各式各樣的催婚掀起。沒看到瓊瑤式的美麗愛情,卻在趙文瑄頻頻找的藉口中,發現男主隱隱約約掩飾著的對愛情的掩護(當年還真把重中之重的男男互動戲忽略了,N年後在綜藝節目訪談回顧中看到某些片段,還詫異《喜宴》有這樣的鏡頭)。懵懵懂懂之間,還疑惑著,劇情會怎樣走向「喜宴」。

故事的走向,有些不合常理(當年的自認為)卻如此流暢,如此理所當然。男主趙文瑄壓不住父母的催促,開始隨口要求的各種不可能存在的條件;無論怎樣的條件(如擁有N個不同領域博士頭銜)母親歸亞蕾也能找到,還安排了見面。見面時,男生的尷尬跟女生「我明白」的表情,看似一場笑料,現在回想起來,卻如此生動,恰如其分地生動。明明是個託辭,沒想還是無法迴避。單純地從兩代差異點出發,孩子的藉口父母都會當真,他們真真相信著你說的每一句話,然後在他們的能力之內,能力之外努力地為你實現,雖然,他們什麼都不會說。這就是傳統的中國父母,傳統中國婚戀關係撇不開的兩代關係。

影片,不單帶著父子母子兩代之間的衝突,更多的,充斥著傳統中華文化與大洋彼岸西式思維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衝突。郎雄與歸亞蕾演繹的傳統中國父母,秉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面對孩子的選擇,他們反對,掙扎,甚至企圖挽回......但最終,他們接受了。如同影片結束前,郎雄跟兒子男友的那段對話,無論傳統思維如何地排斥這樣的感情模式,作為父親,他還是接受了這第二個兒子。

而傳統母親的定義,歸亞蕾的詮釋應該是最最貼切的,也最為淋漓盡致。從越洋電話那端的催婚擔憂,到跨海而至地跟隨,到面對兒子的取向,小輩的選擇,再到最後的妥協。還記得那個鏡頭,三小輩準備外出打掉孩子,儘管外出的名義用了其它藉口,但母親天生的敏感讓歸亞蕾感到驚慌,她迫切地想跟著,想阻止這事發生,但最後,她還是失敗了。作為一名傳統的母親,應該做的她做到了,力所不及的她也努力地做。

忘記了金素梅這個角色是如何闖入眼簾,忘記了她闖入的原由,但在她猶豫不絕之後果斷堅持留下小孩的那刻,或許,她真的是假戲真做,真的動了真心了。(N年後,看著小島新聞頻繁露臉的高金素梅,那一臉的倔強,竟與《喜宴》的微微決定留下小孩那刻的表情一模一樣)。不去深究,金素梅的角色所定義的意義是什麼,腦海中的她,做著這個決定的時候,應該帶著母親的責任,選擇了三人行,或許她對他有愛,但更多的的是對孩子不捨吧。

因著這部《喜宴》以及之後翻看的《飲食男女》,找到《推手》。不可否認,李安這三部曲,對「傳統中國與現代思維」關係的把控,兩代之間關係的把控都非常地微妙。但最愛的,還是《喜宴》。它透過喜宴,這個中國人標誌性的節點,就像小事一樣講述著兩代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似乎處處都是衝突,又似乎沒有衝突,一切娓娓道來,情理之中,理所當然地演繹著兩代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