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人街探案 Detective Chinatown

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DetectiveChinatown

6.6 / 3,454人    136分鐘

導演: 陳思誠
編劇: 陳思誠 程佳客
演員: 王寶強 劉昊然 陳赫 佟麗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nastery

2016-01-11 06:22:38

轉「《唐人街探案》最後那1%才是精華,可只有1%的人能看懂」 作者/@羋十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原來這才是電影的內涵,贊贊!!

關於《唐人街探案》這部電影,有太多想挖的東西,喜劇和推理都被人寫完了,就只好從我的宗教學專業出發,寫一寫宗教、人性和善惡。

對,這不僅是一部喜劇,也不僅僅是一部懸疑推理片,還是一部陳思誠的倫理筆記。

陳思誠自嘲地說:「我拍這部電影,感覺就像是一個婊子,又想立牌坊。」
那時候我剛看完點映場,坐在他的對面,而他剛結束三場交流會回到休息室,側低著頭,疲倦地靠在沙發上,卻還是強撐著精神陪我們聊電影的觀後感。這是他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北京愛情故事》電影版,心情的忐忑可想而知:「其實很多人說應該把最後一段砍掉,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我就是堅持要把它放進去,」他抬起頭,睜著紅血絲的眼睛說:「我不想要這麼膚淺的快樂。也許只有1%的觀眾——甚至更少的人能讀出它,我也要把它放在裡面。」

他說的1%到底是什麼?



《唐探》的故事很流利,報考警校失敗的結巴少年秦風,去曼谷找傳說中「在泰國混得很好的」表舅唐仁散心。唐仁在警探坤泰的暗地支持下開了一家三流子私家偵探社,秦風卻發現表舅其實是一個地痞流氓,所以很看不上他。兩人經歷一系列爭吵後,決定和平度過七天的假期,卻在前往大王宮的途中,莫名其妙被捲入一場殺人盜竊黃金案。在警探坤泰和女房東阿香的幫助下,他們一路躲避過曼谷警署的逮捕,歷經波折將兇手鎖定在了死者兒子的女同學的養父身上,並找到證據,表明了自己的清白。

一旦推理開始演繹,觀眾就勢必追求真相。

但在這部電影裡,陳思誠給出了兩條故事的真相。我看到很多帖子在扒究極真相,但其實在電影裡,第二條真相僅僅存在秦風的推測里。這個設置倒令人隱約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兩個真相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願意相信哪一個呢?

第一條真相經由唐仁之口,完整地被擺在故事的結局裡。它給出了一個合理的殺人動機。頌帕在兒子丹死後,跟蹤丹的好友思諾,卻被思諾的養父懷疑強姦了思諾。對思諾有特殊感情的養父「埋伏」在頌帕工作坊中七天,尋機將頌帕殺害。

第二條真相卻藏在秦風的推測里。女孩子利用養父對自己特殊的感情,寫了假日記,誘導養父為自己報仇,同時利用秦風和唐仁的追查,將養父的殺人真相曝光在了警察面前。也就是說,這個擁有純真笑容的十六歲少女策劃了所有的殺人動機,成功為自己擺脫了頌帕的跟蹤和養父的窺視。而丹的失蹤成為了一個沒有被揭開的疑點。

 
第一條真相符合大部份人的常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黑白分明,合理的殺人動機,精密的推理線索,順暢的邏輯線條,如果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一切依舊完美,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走喜劇風格的推理電影。

第二條真相卻挑戰了世俗對善惡的界定。如果秦風的推測成立,這個女孩子隱在幕後利用人性策劃了這一切,成功地為自己擺脫了頌帕的跟蹤和養父的禁臠。而且從法律上來說,不可能找到任何證據來證明她對案情的操縱。她在日記中提到頌帕強姦自己無法得到證明——因為頌帕已經被養父殺死了,秦風在同性戀酒吧找到的頌帕記錄也無法反駁這一點——因為你無法證明一個死人是同性戀。

如果第二條真相是真的,她為什麼要「殺人」呢?為什麼殺人的「真兇」可以逍遙法外,獲得自由和救贖呢?

我們想為她找到一個理由,影片中也確實有蛛絲馬跡提到了,譬如養父對她那難於啟齒的愛,那麼她或許為此感到羞恥和憤怒;也有人提到,陳思誠這個故事讓人聯想到《白夜行》,其實思諾和丹聯手策劃了這一切;但無論如何,家庭暴力和亂倫情愫,又怎麼能作為殺人的理由呢?

畢竟,這是殺人啊!頌帕和思諾的養父,該死嗎?



陳思誠藉著小女孩之口說出了他的理由:每個人從出生就註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惡。

五歲的秦風目睹著父親被警察逮捕,從此暗下決定,好好學習探案推理,決心要實施一次完美的犯罪。所以在警校面試中,被追問「你為什麼要報考警校」時,他誠實回答:我想要實施一次完美的犯罪。
她父母雙亡,被養父收養,卻感受到了養父對自己超出父女的愛。她和丹之間沒有被導演直接在電影中透露的往事,丹在一年前莫名其妙的失蹤,導致她被丹的父親長時間跟蹤。於是她策劃了一次完美的犯罪。
他為什麼沒有揭穿她?也許是因為證據不足,也許還因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甚至,如果他是她,也會選擇這個做法嗎?

 
誰的錯?

很多人說,陳思誠之所以把故事放在泰國,是為了規避審查,比如蠢萌的警察,辦事效率低下的政府。但僅僅如此嗎?

如果你到過東南亞,路過曼谷或者暹粒的街頭,你一定會對散落在各處佛像雕塑店印象深刻。它們和電影中的頌帕工坊幾乎一模一樣,從工坊的店門到倉庫,隨意擺放著各種各樣的佛像,那些佛像,印證著這裡的人民對於信仰的耳濡目染。

泰國是中南半島如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和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一樣都信奉佛教,屬於佛教中的小乘佛教,而在佛教以前信奉印度教。或者說,綜合了印度教的遺存和小乘佛教的影響,輔之以其獨特的民間宗教傳說,中南半島,其實自有一套獨特的信仰軌跡。而這套信仰軌跡,以小乘佛教為核心,以印度教為余影,表現在電影裡的泰國風情。

印度教的世界,講究善惡平衡。佛教的世界,講究因果循環。印度教的三大神,創造之神名梵天,保護之身名毗濕奴,也被俗稱為善神,毀滅之神濕婆,也被俗稱為惡神。就連神,印度教都要分善惡,在印度教的世界觀傳說里,善和惡共同支撐起了梵天創造的世界。根據古印度宗教哲學,神人對應的邏輯關係,同樣也是善惡組成了人世間的運轉。

陳思誠很任性。他在第一條真相里費盡心思,編織密室殺人和本格推理,寫了一個符合邏輯的嚴謹案情;卻在第二條真相里,輕巧地一揮手,把源頭扔給了命運,弦外之音細思極恐。



有意思的是,電影中殺人的兇器,是佛像中手持的降魔金剛杵,電影中最關鍵的證據——黃金就藏在頌帕新修建的佛像之中。而電影中殺人的場所,就是頌帕的工坊——一座雕刻印度教與佛教佛像的工坊。

 
善惡,就這樣混雜在一起。原以為最神聖的地方,上演了最血腥的暴力;最善良的媒介,卻搭載了最邪惡的肇因。

中國人是講究懲善揚惡,正邪對立的,長久以來的儒家倫理佔領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我們求仁義,求道德,更容易習慣性地對「惡」避而不談;與之同時的是,西方人卻過份自責,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代言了西方倫理中最高貴的自省精神。

我覺得,無論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偶然,當陳思誠把第一部《唐人街探案》放在了泰國,就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搭建了一個貫穿全劇的倫理底色:善惡辯證。

而與之協調的,卻是道家思想。電影開場的時候,黑底白字呈現了《周易•繫辭》中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道也。周易是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如果說唐人街這個符號扮演了儒家文化之下的大背景,無論是唐「仁」的名字,還是唐仁與秦風、坤泰、阿香之間的朋友之義,都建基於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之下。而以唐仁本人為符號的道家,卻演繹了儒家避而不談的另一面:什麼是惡?唐仁手裡拿著的破案道具,是一個搞笑的道教尋龍尺,裝飾上數次閃過八卦陣,就連打麻將都擺了風水陣。當秦風對案件真相耿耿於懷時,還是唐仁說了一句:算啦,人們只關心他們自己想要的真相。……萬物兩極,善惡對立。

在《道德經》第二章里,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是因為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就像秦風第一次見到思諾,她問他:物理老師說讓我們把一張紙立在桌子上,可是好難哦。
秦風拿過紙,對摺,豎立:這……這不是很簡單嗎?

而電影的最後,秦風回去醫院找思諾: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單純的女孩子突變的詭異一笑:個體生命不同,但世間善惡總量不變。每個人從出生就註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惡。
而秦風,再次拿起一張紙,對摺,豎立。
兩人告別。

 
如果思諾做的一切都沒有受到懲罰,那麼她為什麼在「做惡」?如果你夠仔細,就會在思諾的家中,看到紅色燈光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代表什麼?前面已經提過了,是原罪。

思諾的人生,是她無法抵抗的,父母雙亡,在孤兒院裡,被中年男人收養,養父卻對她懷有不軌的心思。丹的人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秦風的人生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如果惡的根源是慾望,那麼就得接受因果的循環。盜竊黃金的頌帕,被陌生人用金剛杵殺死,而殺死頌帕的思諾的養父,最終卻選擇跳窗自殺。原以為到了這裡,皆大歡喜。

卻沒有想到秦風意外發現了中斷的線索。電影到了結局,竟然出現了第二條真相。

如果沒有思諾,慾望的罪惡就無法得到彰顯。

那麼思諾的惡,難道就是她的使命嗎?

如果惡的根源是宿命,人是否就是無罪的呢?

這都是很好很好的問題。值得我們再次思考。

也期待陳思誠能在第2部里給出他的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