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2016-01-11 20:28:04
只看電影,還是挺好的
談到日本動漫,很多人的第一映像無疑是宮崎駿,而師出同門的高畑勛名氣就差了許多。一個是天馬行空,肆意汪洋;一個是立足現實,平淡求真,其實二者的水平並沒有太大的差距。這兩位大師的關係好比是李白與杜甫,不僅風格像,就連成名方式也差不多。李白是年少成名,其在世的時候便有詩仙美名。杜甫雖然是他的好友,但在世時卻名氣不顯,直到白居易、小李杜等人把他的詩作發掘出來,才開始揚名,至於「詩史」之稱,更是後世的事了。而宮崎駿鼎鼎大名不用講,高畑勛卻是近年才被關注。
這次要評價的《螢火蟲之墓》便是高畑勛的作品,不過網上還有很多人以為這是宮崎駿的,也是無奈了。言歸正傳,這部作品因為模糊的立意而分為兩派罵戰,一派認為這部作品是反戰題材,另一派則認為是反戰敗。其實拋開立意之爭,一部動漫作品的好壞是由配樂、畫風和劇情來決定的。我們拋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就從這三方面來評點這部動漫。
首先談配樂,宮崎駿開了掛擁有久石讓這樣的大神級人物 ,高畑勛自然是比不過的。好在《螢火蟲之墓》是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不需要恢宏大氣的交響曲,因此小提琴曲和日本本土樂器也就夠用了,能夠在關鍵時刻調動起觀眾的情緒。雖然不像久石讓大神那樣可以讓音樂帶動劇情發展,但是本片的配樂任務可以說是圓滿完成的。
再說畫風, 《螢火蟲之墓》和《懸崖上的金魚姬》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返璞歸真的水彩風格。也正是因為兩人的風格相近,有很多高畑勛的作品被某些網友發現後,他們都會驚呼道:「哎呀,我找到了一部大家沒看過的宮崎駿作品!」為高畑勛默哀……《螢火蟲之墓》的畫風又常常被拿來與《龍貓》比較,因為兩者都是同年上映的,同時運用了恐怖谷理論。何為恐怖谷理論,就是一個不是人的東西,如果它看起來像人,人們會感覺更恐怖。當然,如果這個東西做的跟真人一毛一樣,大家對它的好感又會逐步上升。該理論廣泛用於機器人與動漫製作。機器人這一領域暫且不談,動漫製作基於這一理論,逐漸兩級分化,一派往3D真人走,一派往二維誇張平面走。宮崎駿對三維動畫一向不感冒,他迴避恐怖谷理論的方法就是誇張,讓動畫人物看起來不像真人。龍貓就是很好的例子,宮崎駿完全沒按照貓的樣子畫這個萌物。有時候萌與恐怖只在一線之間,如果現實生活中蹦出條龍貓,恐怕要嚇死個把人,但是因為龍貓的誇張畸形軀體,我們就不會認為它是真的。
同樣,在二維動漫中,如果你要表現一個丑或者是身體不佳,很簡單,按照真人的樣子畫就是了。 《螢火蟲之墓》後段中,為了表現節子因為飢餓而虛弱的樣子,在她的臉上畫了幾條真實人物的輪廓線條,立馬加深了觀眾的不安,起碼是讓我不安了。而動漫中正常的節子面部圓圓的,一點輪廓都沒有,其實更不像真人。
在劇情上,龍貓講生之意義,螢火蟲之墓直面死亡。畫面開場時,清太的那句「昭和20年的那一晚,我死了。」瞬間就把我的心給勾起來了,同時也奠定了本片的悲劇氛圍。隨後故事娓娓展開,在美軍的轟炸下,中二少年凊太開始與妹妹節子相依為命。為什麼要說凊太是中二少年勒?因為在舉目無親、物資匱乏的狀態下,這貨還整天帶著妹妹玩玩鬧鬧,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最後活生生把妹妹養死了。
全片最動人的角色無疑是節子,在動畫前半部份中,她表現得單純又天真,陪著凊太稀里糊塗的度日,每天被美軍飛機炸的焦頭爛額,依然是樂呵呵的。沒想到高畑勛玩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前面主要鏡頭一直都是給哥哥凊太,直到在最後,才展現出當凊太不在時,節子一人獨自在防空洞的情形。掃地、補衣服、生活做飯,年僅4歲的節子作著完全不是這個年齡段該做的家務。尤其是那一幕,當節子不小心被針戳破手指時,她小心翼翼地舔著傷口的血。因為已經餓了許久,她完全是在品嚐那滴鮮血了。看到這一幕,相信無數人都會淚崩。影片的結局,節子一個人的時候自己玩著鞦韆,追蝴蝶,披著被單跑來跑去這些場景,一定會引起大家對於童年時孤獨的體驗感。我小時候爸媽都不在家,放養著,我們家是農村。那時候也沒什麼同伴,玩的真的就是這些,那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現在長大了,反而害怕那種深邃到骨子裡的孤獨。有時候小孩子本身體會不到,長大了反而想都不敢想那是怎麼過來的,如果再過一遍會怎麼樣。 所以看到那段回放的時候,主要是感同身受。日本動漫很多都是這樣,很細節,很平常的情節,但是就是深入生活的,某個年代才會有的,能讓你有所觸動的。
當然,俺沒有哭,因為我在看的時候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這肯定是小日本在博同情。但是這種念頭,看到最後也被沖淡了,就算有,那也是衝著中二少年凊太去的。
同樣,這番評價也是看完好久才寫的,但是人物形象和故事細節依然歷歷在目。竊以為這部影片質量其實還在龍貓之上,不喜勿噴,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