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

妇女参政论者/女权之声(港)/女权之声:无惧年代(台)

6.9 / 32,016人    106分鐘

導演: 莎拉賈芙蓉
編劇: 艾比摩根
演員: 凱莉墨里根 海倫娜波漢卡特 梅莉史翠普 安瑪莉達芙 班維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aweed

2016-01-12 06:28:34

從history到herstory


 《愛麗絲夢遊仙境》里有這樣一段話:
「我有權思考,」愛麗絲說。
「正如豬想要有會飛的權利一樣。」伯爵夫人說道。
這本書出版於1865年。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幾乎都沒有思考的權利。
 正如前面有人說到《婦女參政論者》這部電影的意義大於形式,的確如此。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而它恰恰選取了一戰前女權運動的最高峰。我覺得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太真實了,每一個細節都可找到依據,幾乎沒有歷史事實上的瑕疵。比如Moud在監獄裡遭受鼻飼,完全再現了當時無數入獄女性所遭受過的痛苦:




  不了解英國女權運動的人,會被本片的真實所震撼;而了解它的人亦會心照不宣。
1.

  那麼就從Moud開始參加女權運動之前的事情講起吧。
  1903年,Pankhurst夫人參與成立了英國女權運動的領導組織WSPU(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即電影中Moud被趕出家門後為其提供住宿的組織。)她和她的女兒們都投身於該組織的平權運動,甚至於1905和1906年被逮捕入獄。而Pankhurst本人也數次遭受牢獄之災。
  1910年,她們數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一些微弱的回應。
對歷時多年的爭取投票權運動持同情態度的一組男議員向議會提交了一份《和解草案》(Conciliation Bills),提倡把投票權賦予私有資產達百萬的女性。在最初的辯論中,議員們對這一法案給予了絕對多數的支持。但後來這一法案由於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的反對遭到雪藏。他宣稱「由女性參選的政府作出的決定會缺乏事實上和道德上的權威。」
  正如Pankhurst夫人所說,"Deeds, not words, was to be our permanent motto."作為回應,她在11月18日領導300名女性參政論者,組成代表團在議會入口外集結。警方組成的人牆對她們進行管控,後來升級為暴力,她們被毆打甚至性侵。
  



  結果是血腥的——115名女性入獄,無數人受傷,2名女性喪生。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一張警察攻擊一名倒在地上的女性的照片登上了報紙頭條,而政府也很快意識到他們越過了底線,於是所有被捕女性在聖誕節前被釋放了。Pankhurst夫人的姐姐也在此事件後逝世。
  此後一年內,人們再次嘗試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案,但1911年,首相再次撕毀了下議院通過的《和解草案》。
  女性參政論者不得不再一次舉起武器。400名女性協力組織了一場砸窗戶的破壞運動,攻擊百貨商場等地點——這也就是女主角Moud在一開場所目睹的混亂的一幕。
回到電影本身,Moud在她的抗爭之路中經歷了與許許多多女性參政論者相似的歷程——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走出來,被逐出家門,失去丈夫和孩子,流離失所,被數次逮捕甚至虐待。看似「逼上梁山」的歷程,實際上是無數女性內心自我覺醒的歷程。正是因為她們,持續數百年的抗爭在20世紀迅速發酵,終於從1910年開始漸漸走向巔峰。
  1913年大賽馬日時婦女參政權運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事七年女性權益鬥爭的活動家Emily Davison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
電影在此戛然而止。然而平權之路何其慢慢,十五年後英國21歲以上的女性才真正擁有了投票權。直至今天,女性仍然未取得政治、經濟、文化各界的真正平等——更加根深蒂固的是難以去除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日益嚴重的對女性的「物化」。

  2.
  影片的末尾,中國和印度同樣被列在1949年女性獲得選舉權的國家之中。
  那麼我們自己民族的女性抗爭史呢?
  很遺憾,中國從來沒有與英美一樣震撼人心的女性平權運動。
  古代歷史中每一次女性地位表面上的提高,都只不過是為了迎合儒家父權社會的一次次妥協。無論是武則天時期出現的短時期內少數女性得以處理政務,還是明末清初上流社會的名媛和江南名妓紛紛結社乃至從事抗清運動,都是如此。
  到了近代,中國早期的女權啟蒙並不是無條件地給予婦女以自由,也沒有徹底消滅傳統婦女束縛的意思,而是要重新調整婦女在民族國家中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更為完整和合理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現代政治和文化秩序。換言之,與其讓女性足不出戶「不勞力而分利」,不如讓她們在履行母職的同時參與到民族救亡活動中;另一方面西方的女權運動和女權思想也被視為先進文明的象徵而傳入中國,但這些思想通過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人士折射出來已經大打折扣,而再經過中國男性啟蒙家的第二層過濾,往往與原意相去甚遠。如果19世紀以來中國不面臨民族國家危亡,婦女問題將在何時被提上議事日程就很難說了。
  從梁啓超等早期改良主義者提倡的「賢妻良母主義」到後來革命黨人對女性的種種表現,無一不是站在男性的立場上,來安排女性輔助男性效忠於民族國家,他們很少正視乃至無視婦女的切身利益。即使是一流的領袖人物——孫中山等等,也是如此。「人們要富國強兵,要救亡,要現代化,卻忘了這一切本身並不能成為終極目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上述近代「女權」思潮,多半波及城市;而在農村,後來的共/產/主/義/革/命好像帶來了一些具有反諷意味的效果——革/命既加強了傳統的農民家庭模式,同時使這種模式改良了。改良過的傳統家庭體制,以及它所支持的沉默的父權制度,都在中國穩定、牢固地存在,沒有收到根本質疑。
  誠然中國無法複製英美國家的女權之路。我們缺乏資本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傳統,歷史和社會環境不同,故而沒有西方模式下的女權運動,沒有形成自覺的、有組織的力量。

  婦女參政論者只是平權的開始。不論中國抑或世界,這條路 道阻且艱。





PS:推薦紀錄片《永遠的女性參政論者》Suffragettes Forever! The Story Of Women And Power
    以及一本關於中國近代女權的書《女權、啟蒙與民族國家話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