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人街探案 Detective Chinatown

唐人街探案/唐人街·探案/DetectiveChinatown

6.6 / 3,454人    136分鐘

導演: 陳思誠
編劇: 陳思誠 程佳客
演員: 王寶強 劉昊然 陳赫 佟麗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亦飄

2016-01-21 04:56:19

陳思誠,這次幹得漂亮。


1.

以前我對陳思誠導演,是有偏見的。

為啥嘞?事情是這樣的——

2014年的2月14日,我決定帶心愛的姑娘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然後一起吃晚飯,度過甜蜜的一天。正值陳思誠導演的《北京愛情故事》上映,打著「用愛情打敗現實、用溫情溫暖城市」的宣傳語,似乎在向小情侶們宣告:那一年的情人節,電影院是他們最好的去處。而且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似乎評價也還不錯,雖然不知道兩者有沒有聯繫,但是就此我放心地牽著姑娘的手進了電影院。

...

看到一半,她拽緊我的手,轉過頭來,一雙無辜的大眼睛看著我,似乎在說:「為什麼帶我來看這種電影?」

我很尷尬。

這部電影的內容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查閱後回想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男屌絲娶到白富美不戴套使其懷孕,白富美前男友用豪宅企圖換取一夜激情;妻子在丈夫手機上看到激情內容,夜店醉酒險遭強X;中年夫妻希臘玩偷情扮演,丈夫吃偉哥,妻子坦白整形,最後在床上告解;患癌老太臨終前為夫徵婚;男孩初戀遠去,心痛難當。

你你你,你跟我說這樣的電影適合在情人節看嗎!啊?

雖然我也知道陳思誠導演想玩結構,但玩得實在太生硬,而且片子會讓人覺得「三觀」有一點點歪了。

從此,我對陳思誠導演,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怨念。


2.

就是這麼深的怨念,但《唐人街探案》卻讓我姑且原諒了陳思誠導演。

首先,俗話說,挨打要站直,做錯就要認。

陳思誠是個演員,他在《北京愛情故事》飾演的是第一個出場的主要男性角色,可見他其實非常有表演慾望,想在自己導演的電影裡想發揮一點演技,無奈,電影的質量不算太好。

這一次,他便沒有在電影裡露臉。

面對調侃,他說:「『他們』都演得太好了,估計我要是也演了,就會成為全片唯一的『尿點』吧。」
當然,為了影片宣傳,謙虛點既是正常也是應該,但是作為導演,知道自己能力還不足,願意全身心退居幕後處理導演事物,完全相信他的演員,這一點值得鼓勵。

陳思誠是個推理小說迷,最喜歡的電影是《火線追緝令》、《殺人回憶》。他說:
「我喜歡挖掘人性的東西,就像剛才我在聊我愛看《南方人物週刊》,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是由人創造的,我們最終研究的還是人,就像佛法一樣,是往裡在看,是看到內心最本真的東西。所以探討人性,探討情感的作品是我以後一定要去做的東西。」

為此他在拍《制服》期間還特地去學習犯罪心理學,在《唐人街探案》的編劇工作上也向非常多人指教。

在時下動輒剪輯凌亂、三觀動盪、肆意拼湊的國產電影一次次在票房上取得新的高潮的情況下,陳思誠作為一個非導演出身,身兼導演編劇兩職,能給出一部完成度較高、挑不出啥大毛病的電影,還是挺難得的。


3.

回到片子本身。

我先真誠地建議陳思誠導演下次要求預告片別這麼剪,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我看的那個版本是這樣:高速切鏡頭,全是爆蛋、尖叫的畫面,配上一口大金牙一萬年不洗澡的造型的王寶強,大油頭肖央,五官扭曲的陳赫,小瀋陽、桑平、趙英俊的犀利三人組,我和幾個朋友看完都以為年終屎屁尿三俗大電影滾燙出爐了。

幸虧成片不是如此。

這部電影還是有模仿痕跡可尋的。(當然不是說模仿不好,大部份導演都是從模仿起步的)

《唐人街探案》的人物用了時下最流行的兩人組合模式——一個很認真,一個有點傻;一個沒頭腦、一個不高興,這一模式在徐崢的《囧》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

《唐人街探案》的故事像是《泰囧》+《黃金大劫案》+《柯南》,最後的那一部份(不劇透)又可從大量美國電影如《XX恐懼》里找到同類。

《唐人街》是推理喜劇,前段的喜劇元素稍顯不足,甚至有點兒冗長,顯現出的跡象也非常讓人懷疑這部片的質量。
好在後勁還是有的,後半程好幾個地方全場捧腹,可以窺見一些香港早期動作喜劇如成龍的作品的影子,在人物的大量追逐過程中經過一個個場景,打翻物件、靈活躲避、巧合叢生。
但光有搞笑一定是不夠的,在搞笑中,又巧妙地融入、穿插進破案線索才能讓觀眾們滿足,於是就有了搞笑、驚悚、推理相結合的一部作品。

演員方面。

王寶強一如既往地在影片裡盡情撒歡,這次還操著一口「港普」。老實說,在《港囧》洗禮後,我對這一類型的角色比較反感,但聽說王寶強推掉《港囧》是為了演這片我還挺期待。習慣了開頭比較沒有意義的十幾分鐘後,王寶強就漸漸讓觀眾有了好感,因為王寶強的角色雖然一開始好色、無能、搞怪,但也有對愛情的執著,有借有還、相信朋友的情義,以及最後還有一場漂亮的推理秀。這一個角色設定,豐滿、立體,正反面都展示得比較完整,比《港囧》里讓觀眾厭煩(光說角色)的包貝爾的設定還是要高明得多。

劉昊然扮演的秦風這個角色,設定的還是比較討觀眾喜歡的——內斂、真誠、高智商,演結巴演得稍顯有點生硬、面部表情不太展得開,一半屬於角色限制,一半也希望這位年輕演員能夠提高。在電影前段用一次小推理讓觀眾接受了「天才少年」的設定,倒也不突兀。後來與王寶強搭配,互相映襯,更有髒腳開鎖、撒尿到毛巾上捂臉這樣的段落,一丟一接的,兩人的配合倒非常自然。更多的人物特徵和性格,希望在下一部導演能用系列電影的構架去展現。

再說幾位配角,陳赫還是老套路,和肖央的競爭設置也很聰明,為影片加了許多笑料,但我更想提的,是小瀋陽為主的三人,雖然戲不多,但是只要出現,自帶搞笑氛圍,最讓我喜歡的那場躲貓貓的戲,一個場景里,幾個人物輪番起到作用,用衣櫃作延伸,非常有趣。重點是三人表現不玩低俗(除了爆蛋),搞笑的重點並非放在人物,而是在劇情上,我覺得還是很難得的。

至於佟麗婭嘛,哎呀我只能說好美艷吶哈哈。


4.

還得說推理,畢竟是推理電影。

一說起推理電影,我第一個想起的還是《全民目擊》(陳思誠還跑了個龍套)。至於破案什麼的,《奼女偵探桂香》?《暴走神探》?...別逗了。

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對普通觀眾來說,就是掌握了個「剛剛好」的度。

推理這件事啊,就算不是特別懂,從小在《柯南》的耳濡目染下多少也知道個密室殺人、細節推理是怎麼回事。更何況乘著《神探夏洛克》的春風,很多人也能對片中「去掉所有不可能,留下的無論多麼不可思議就是真相」這句話感到會心一笑。

最重要的是,片中的推理不生澀難懂,這和時下流行的懸疑片熱潮不同,就是不費腦子。既然是推理,注重的是推理這個過程的邏輯性,邏輯成立,並且越強,觀眾的接受度就越高。好就好在案件的難度(罪犯的犯罪手法)的度掌握得「剛剛好」,觀眾看著不累,導演講得也自如。最後再抖一個包袱,把全片的逼格再拉高一個檔次,這就成了。

片子裡丟出的古典解密小說巔峰的作家艾勒里.奎因(筆名,實則為兩位表兄弟)、日本本格派推理小說家歌野晶午、天才教授凡杜森系列的作者傑克.福翠爾、新派推理作家青崎有吾一干名作家的名字也「剛剛好」,在結構上還致敬了《白夜行》,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普通觀眾也能不明覺厲——「嗯...看上去這部電影...看來應該是很認真地在推理吧...我猜」

最後的關於善惡的討論和開頭《周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呼應,也是「剛剛好」,少了就沒了這逼格,多了就思考得太多了。

導演的聰明還體現在影片的各個角落,一個個細節,展現了導演精於對優秀作品的模仿,讓這部電影的質量節節升高,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這麼幾個:

一、影片中的定格畫面推理(回放鏡頭),劉昊然穿過層層記憶裡的人群最後鎖定目標,非常讓我驚艷。

二、醫院的槍戰戲,從房間開始,引入電梯,再到最後長廊的槍戰,一個平行橫移的長鏡頭從這端到那端,不僅非常有表現力而且點到為止,最後的結果留給讓下一個場景來交代,頗具匠心,而且配上經典老歌《往事只能回味》,用歌曲與場面的碰撞使段落變得既好看又有趣。

三、犯罪還原場景,用話劇式的布光和道具,一段段點狀式地把場景延展開,這樣的表達非常適合這個段落。

四、影片的配樂本身中規中矩,但在個別地方用得非常恰到好處,比如最後兇手露出兇相的那一瞬間,配樂就成功引發了觀眾的反應。

五、片中出現了許多正面讓演員直視的鏡頭,有一個陳赫轉頭的畫面是鏡頭全程跟著的,我覺得這個可以提一下。

六、最後的十幾分鐘,影片還引入了LT、xxL、畸形FA(為了不劇透用縮寫代替)這樣的元素,雖然不多,但是一下把影片囊括的元素也增大了。

七、影片的背景設置在泰國,一下打破了很多角色設定上面的限制(比如警察、黑道),又一次擴大了影片的含量。

所以你看其實,這部電影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正是導演各方位的聰明,拍出了這樣一部各方位都很討喜的電影。

但影片還有幾處我個人覺得有點「突兀」的地方。

一、王寶強與劉昊然的鬧翻,這一個劇情在這種人物設定下的電影裡一定會有,但是在本片裡處理顯得有些生硬。

二、王寶強在影片最後直接在當事人面前喊出某件事(不劇透),這件事在我看來不應該就這樣在大家面前被大聲宣佈。

三、是影片最後面對事實的真相,只用幾句話就到了最後場景,雖然可能導演想讓觀眾去猜測更多的資訊,但是過渡得有些生硬,普通觀眾會有些迷惑。

但總體而言,我對陳思誠這次的表現還是挺刮目相看的,但我選擇保持一個觀望的態度——畢竟片尾就知道他還要拍續集,能不能展現出完整的一個推理系列,陳思誠要做的功夫還很多,畢竟他現在的水平,離他理想的作品深度,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但我相信,只要他繼續這麼認真、克制、發揮自己的長處、能夠去聰明地拍一部電影,第二部就不會差。我只是希望,不要帶來的過高的期望。


5.

最後說一點擦著點邊的。

從《大聖歸來》憑藉在社交網站(其中就包括知乎)上的口碑實現票房上的華麗逆襲開始,經過《夏洛特煩惱》的口碑翻轉,中國電影界的口碑營銷就愈演愈烈,最近鄧超對《惡棍天使》發聲、《老炮兒》與《唐人街探案》引發的熱烈討論,都和口碑營銷這四個字密切相關。

許多人對這部《唐人街》的期望非常低,認定了這就是部爛片,這原因成份很多,有宣傳的、有演員的、有導演的,但最終到了電影院,得到的是高於期望的一部電影,於是口口相傳。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有時候過於抬高了電影的口碑導致觀眾的期望值過高,無論這部片子本身好看與否,都會影響觀眾的觀影體驗。

我總是聽好多人說「你一定要去看XX片子,太牛逼了」,然而看完之後覺得也就那樣。雖然片子可能本身的確不差,但是「並沒有那麼好啊」反而會讓我更失望。

因此,希望對於電影,大家能保持一份理智。

好的地方就誇,差的地方就批評,這都沒什麼,應該這樣沒錯,但是評價時,要講得出理由,而不是「我就是覺得好看/難看」這樣的一句帶過。

當然,最好的情況是,有一天我們到電影院,無論抱著什麼樣的期待,最後看到的都是好片。

這是觀眾的期盼,也是電影人的期盼。

大家都各自繼續努力吧。

謝謝閱讀。


評論